公民意識
試論農民公民意識與我國公民社會的構建
論文摘要 我國公民社會正在形成和發展,農村地區的公民社會能否形成關系到我國公民社會整體的構建和發展,增強以主體意識、權利責任意識、參與協商意識為內容的農民公民意識顯得尤為重要,面對影響農民公民意識提高的眾多因素,應該進一步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系,健全基層民主法治,加快農村社區和社會組織的建設。論文關鍵詞 農民公民意識 公民社會 主體意識一、公民社會理論及我國的公民社會構建公民社會的概念最早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亞里士多德把公民社會等同于政治社會或國家。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是從黑格爾開始的,黑格爾認為公民社會是區別于政治國家的社會領域。后來哈貝馬斯把“生活世界“引入公民社會領域。西方的公民社會理論是伴隨著在西方市場經濟發展過程,在社會和國家的二元架構下逐步形成的。公民社會同時應該具備三個特征。首先是個人領域的存在,有的學者稱為私人領域。“政治國家、公民社會”兩分法論者認為這是經濟活動的領域,“政治國家、經濟系統、公民社會”三分論者認為是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領域。其次是社團組織,有的觀點認為非政府性、非營利性、相對獨立的社團組織是公民社會的首要標
試析公民意識與憲政精神的契合
論文摘要公民意識是公民社會下的概念,公民意識中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參與協商意識與憲政精神中的權利保護、權力監約、憲政寬容精神都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公民意識與憲政精神在多個層面上的契合有助于尋找推動憲政建設的新路徑。論文關鍵詞公民意識憲政精神公民社會憲政是與人類政治文明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憲政建設是實現政治文明的必經之路。憲政簡單而言即為“限政”,強調對政府和國家的權力的限制和規范。而良好憲政秩序的建立不僅僅要求制度建設,更要求作為理念和信仰的憲政精神的培養。公民意識是在公民社會的發展和培育過程中長期形成的。在理念和思想層面上發現公民意識與憲政精神的契合點,發現公民社會與憲政建設的契合點,有助于實現憲政建設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轉變。一、公民意識與憲政精神的概念界定公民意識的概念由來已久,我國不同的學者對公民意識有不同的認識。馬長山認為“公民意識是對公民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雙重組織生活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價值判斷及規范化認同。”焦國成認為,公民意識是“公民個體對自己在國家和社會中所處政治地位的現實感受和應有的認識。”但是無
淺析職業院校高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論文摘要: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也就是公民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高職學生作為新時期的接班人,未來社會生活的參與者、主導者,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對其進行公民意識教育,豐富了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 一、 加強職業院校高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學生作為新時期的接班人,未來社會生活的參與者、主導者,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對其進行公民意識教育,豐富了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傳統的知識傳授上,還應該為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責任。盡管高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在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中是一個新領域、新概念,但是它也是有理論依據的,其中“兩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與公民意識教育就一脈相承,能夠給高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提供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指導和借鑒。總之,對高職學生實施公民意識教育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對職業教育提出的一種新的要求,可
關于簡論高校新生民主自制管理與公民意識的培養
論文摘要:針對“90后”高校新生的特點,在高校開展民主自制管理和公民意識培養,將有利于學生個人發展、豐富校園文化、促進社會進步。通過達成思想共識、組建學生骨干隊伍、建立班規、開展各項活動等形成班級民主自制管理模式,并指出了今后公民意識培養努力的方向,即通過家庭、高校、社會合力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公民素質。論文關鍵詞:“90后”;高校新生;民主自制;公民意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及高校擴招的力度加大,當前“90后”高校新生呈現出自理能力較差、個體個性化差異較大、接觸網絡信息豐富、使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能力較強、善于思考、具有叛逆和批判精神、渴望民主與獨立等特點。“90后”高校新生能否順利完成由中學生向大學生的過渡,不僅能夠決定一名大學生在校園中的軌跡,還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自身素質及就業能力,影響著大學生為社會所作貢獻的大小。針對高校新生個體間個性化差異較大、具有叛逆精神等特點,我們在“90后”新生中開展班級民主自制管理,幫助他們順利適應大學生活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提升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綜合素質。一、在高校新生班級
關于地理教學中滲透“公民意識”教育初探
【摘 要】:加強地理教育中的“公民意識”教育在新世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中學的地理老師,利用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培養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地理教學中,我嘗試了如下的一些做法:課堂教學滲透法、主題活動實踐法、熱點時事切入法、身體力行落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關鍵詞】:地理教學 學生 公民意識《地理教育國際憲章》序言中說:“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 我國課程改革指出,地理教育要培養21世紀公民必備的素養;煙臺市教科院近日也出臺了“煙臺市十二五‘公民教育’行動計劃”。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日益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人們接受高水準的地理教育,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形成積極主動的、負責任的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公民意識”。作為一名中學地理老師,利用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的培養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我嘗試了如下的一些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課堂教學滲透法:在課堂教學中注意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等公民基本觀念的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
淺議法治國家建設的公民意識基礎分析
論文關鍵詞: 法治國家建設 現代公民 公民意識論文摘要: 在我國實行依法治國的理念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公民意識的缺失和不足成為制約法治化建設的因素之一。公民意識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思想基礎,是法治國家制度的人文基礎,體現為憲政意識、主人翁意識,核心體現為納稅人意識。公民意識的培養應當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從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立公民意識教育體系,加強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依法治國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等方面著手。在現代國家中,公民意識具有重要的法治價值。公民意識是法治國家的思想基礎和必備要素。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說明增強公民意識已經從知識界的呼吁變成黨和國家的意志。民主政治的推進重在制度建設,而民主制度的建立和運行離不開公民意識的支持。現代公民意識的發育還不完全,公民意識無論在主觀還是客觀方面都有待加強和重視,表現在基層選舉、教育改革、醫療改革等各個方面。在建設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國
關于論新聞傳播者的現代公民意識
媒體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就像衣服與我們身體的關系,華麗或休閑的衣衫不再只是遮體御寒之用,而成了我們個人的一部分,媒體總是在穿針引線間發揮著它對現代社會的建構作用。這樣,培育和強化大眾的現代公民意識,就成了現代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報道在發揮導向作用時所應遵循的根本原則。這就要求新聞傳播者自身首先是一個有著全面而穩固的現代公民意識的人。為此,需要研究新聞傳播者的現代公民意識。本文著重論述新聞傳播者的理性的規范意識、普遍的人類意識和現代的競爭意識。一、理性規范意識何謂公民意識?公民意識包括兩層含義:當民眾直接面對政府權力運作時,它是民眾對于這一權力公共性質的認可及監督;當民眾自身面對公共領域時,它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和積極參與。現代公民意識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理性規范意識、世界公民意識和現代競爭意識。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中應具備怎樣的法律意識呢?首先,要具有責任意識。新聞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新聞工作者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新聞事業的先行者普利策的話對每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都耳熟能詳,“新聞記者是國家之船的駕駛臺上的
探析我國公民意識教育的三個效應
摘要:我國的公民意識教育隨著經濟、社會、政治、精神生活建設的不斷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它也是不健全的。正確認識和分析研究現狀對于公民意識教育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回顧我國的公民意識教育,我們發現出現這些缺陷的原因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忽視了公民意識教育的三個效應即溢出效應、補償效應和交互效應。關鍵詞:公民意識教育;溢出效應;補償效應;交互效應我國學界普遍認為,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意識,是公民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將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它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包括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參與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一、我國公民意識教育的溢出效應喬治·埃爾斯特認為:“嫉妒對象的界定收到兩種機制中的一種的控制。一方面,存在著一種溢出效應(spillovereffect),由于它的作用,嫉妒的習慣往往會蔓延開來。”[1]5同時他在分析托克維爾
培育公民意識的探析
公民意識是民眾在民主政治時代必須具備的一種社會意識。主要包括公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三個層面。其作用在于指導和規范公民依法行使自身權利,維護個體利益,履行應盡的義務,積極地進行政治參與,主動監督國家立法、司法、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的情況。但由于歷史的、現實的種種原因的影響,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水平仍然不高,這無疑制約了我國政治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毋庸置疑,公民意識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培育公民意識更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在教育、經濟、政治等諸多領域內開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提升公民教育的效果 在公民教育的實踐中,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很好地發揮出各自的作用,并實現學校一家庭一社會在公民教育問題上的有機結合。目前,我國18歲以下未成年人約有3.67億,約占總人口的28%,他們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者和建設者。在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進行行而有效的公民教育,促成其權利意識、民主平等意識、法制紀律意識、責任意識、愛國意識、環境保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等公民所應具備的意識的形成,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一)校內公民教育應發揮主渠
對于對高職學生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芻議
: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是大學生中一個重要的基礎群體,他們的崗位目標是要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擔任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績效型重任。如何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教育。一、 高職院校實施公民教育的現實意義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依照該國憲法規定享有權利和義務的人。理所應當高職大學生是屬于這個范疇。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教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學生是大學生中一個重要的基礎群體,其總人數占全國在讀大學生的50%以上,他們的崗位目標是要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擔任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績效型重任。如何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3月10日,吳邦國委員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第二次全體會議宣布: 到2010年底,我國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
試析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現實困境和對策分析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現實困境對策選擇論文摘要: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就是通過適當的教育手段促使大學生養成對自身主體國家公民身份的正確認識,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務。文章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新時期我國國情和構建和諧高校的背景,闡述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相關概念及其主要內容,指出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所處的現實困境,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引言及相關研究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縱論新時期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問題時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是黨在新時期立足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國情和民主建設的框架下,首次提出關于“公民意識”的概念,標志著公民意識教育正式列入了國家政治發展的目標,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支撐。目前國內學者關于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民意識教育的時代背景、歷史沿革、邏輯基點、內涵和外延、現實意義、特定教育背景下(如高職院校)和特定受教育群體(如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
試析對高職素質教育中培養公民意識的研討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公民校園論文摘要: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技能人才,而這些人才首先是公民,如何使這部分人具備公民意識,成為未來社會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后備軍,是我們這些高職教育者所必需考慮的問題。 我們高等職業類學校培養的學生是高技能型人才,是第一線的技術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備軍。而目前,社會上對90后的高職生往往有“有知識、無文化”、“有技能、無職業道德”、“光自我,目無他人”的評價觀點,而高職生中也確實出現學習自覺性差、責任感弱、人生目標不明確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的公民意識比較缺失。而這種現代公民的素質的缺乏,將直接影響我們未來社會的發展。因此,對于我們高職類學校而言,對高職生進行公民教育則尤其重要。 那究竟何謂“公民”,公民就是具有人權、平等、自由等現代政治文明最基本的價值訴求的個體,其個體蘊含社會共有的基本道德準則,如誠實、守信、勇敢、勤奮,同時,還應具備對社會事務所需的參與技能、知識態度以及合作精神,而這也是我們教育所要達到的效果,即幫助公民獲得相應的公民知識、公民技能,使他們在公共生活中成為有能力并負責任的公民。 一直以來,我們強調“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
淺議對于對高職學生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芻議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教育論文摘要:高職院校學生是大學生中一個重要的基礎群體,他們的崗位目標是要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擔任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績效型重任。如何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 高職院校實施公民教育的現實意義 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依照該國憲法規定享有權利和義務的人。理所應當高職大學生是屬于這個范疇。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教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學生是大學生中一個重要的基礎群體,其總人數占全國在讀大學生的50%以上,他們的崗位目標是要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擔任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績效型重任。如何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3月10日,吳邦國委員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第二次全體會議宣布: 到2010年底,我國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黨和
試析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途徑與方法分析
論文關鍵詞: 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途徑方法論文摘 要: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對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推動我國法治國家建設具有現實意義。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和培養,應注重校園環境的制約及營造;利用課堂、實踐活動等載體,落實公民意識教育。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對自己所處的國家和社會應該承擔的權力和義務的認識,是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社會以及他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選擇的反映,它包含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理念,其內容主要有權責意識、法治意識、道德意識和主體意識等,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和現代化程度重要標志。大學生是祖國和社會的希望,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早日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1 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如何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近年來,各高校相應的出臺了不少措施和對策。但是,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問題依然存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教育的內容上,表現為:空洞無物、照本宣科,不能吸引學生眼球,更不能將其內化為學生內心的信念,民
淺談幼兒教師的培養應重視公民意識的提高
論文關鍵詞:幼兒教師;公民意識;實踐論文摘要: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公民教育有較強的現實性意義,但是當前公民意識教育在幼兒教師的培養中卻受到冷落,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公民意識不容樂觀。學校應該引起重視,進一步加大公民意識在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通過環境創設、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途徑來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一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公民意識的強弱從根本上關系到整個國民的素質,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于學前教育來說,幼兒教師的素質影響著學前教育的質量,影響著幼兒的發展。他們的公民意識如何,關系到幼兒的公民素質狀況,關系到國家民族發展的未來,因此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公民教育有很強的現實性意義。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卻忽視了這一方面,為此應該引起關注。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闡述。一、公民與公民意識: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1.公民的含義“公民”一詞來源于古希臘,原意是指“屬于城邦的人”。《辭海》
試談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論文摘要:青少年思想道德狀況是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大事,但從目前的現狀來分析,我們國家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公民意識淡漠,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埋下許多隱患。因此,使青少年明確公民意識的內容,并從基本國情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三個方面加強青少年公民意識道德培養,很具實踐意義。2004年3月和10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兩個“意見”從“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加強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對加強青少年教育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意見”自始至終貫穿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致力于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的現代公民,加強青少年教育,必須培養青少年的公民意識。世界各國的現代化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現代化國家,只有她的公民從心理上和行為上都獲得了與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化,即具有現代人的性格與品質,這樣的國家才可能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建設高度文明、民主、富強的社會主義強國,需要造就
關于現代性視閾下的高職女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問題分析
論文關鍵詞:公民意識 公民教育 現代性 高職女大學生論文摘要:作為公民社會與公民倫理所蘊涵和期待的現代性精神氣質的具體承載,公民意識的形成不僅直接關涉公民社會精神氣質能否真正獲得社會主體內在的人格支持而具有價值依托,而且直接影響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精神動力與發展路向。當代高職女大學生所面臨的中國現代化進程現實境遇與中國傳統倫理及其人格范型的雙重制約,決定了現代公民意識培育的必要性和關鍵性。高職女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需要以主體意識、權責意識、民主法治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為著力點,通過富有現代性特征的公民教育來完成。承載著現代性價值的公民社會在其本質上是確證了社會主體“公民身份”的社會,這種確證的表象往往是民主性制度的安排與“權利——權力”的適度張力結構的實現,但在根本上則依賴于人的觀念與意識的發展。-nq-以說,公民意識是解讀公民社會事實合法性與價值合理性的最基本的判據。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公民社會趨向與公民倫理訴求,一方面推動著中國社會器物與制度層面的變革,另一方面也吁求社會主體的人格狀態與精神氣質的根本轉變。公民意識的培育與公民人格的現代轉型是中國現代化進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 共創和諧社會
【論文關鍵詞】公民意識人文關懷互動交流【論文摘要】中國已進入公民時代,作為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應在實施公民意識教育中,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積極開展輿論監督,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公民意識教育,即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將公民教育列入國家政治發展目標,第一次將公民教育定位為社會主義政治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它宣告中國已進入公民時代。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這一關鍵時期,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能否在實施公民意識教育中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積極開展輿論監督,事關黨的執政能力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效。一、公民意識教育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因此,十七大報告將公民意識教育確定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重大任務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探索中國特
淺析“網民”時代的公民意識和社會力量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條件下,“網民”已經成為強化公民意識、促進公平與正義、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考察人民日報社時,特地同強國論壇的網友在線交流,胡錦濤說:“我要借此機會,向網民朋友們表示誠摯的問候和良好的祝愿。”胡錦濤表示,通過網絡,一是想看一看國內外新聞,二是想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關心些什么問題、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對黨和國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見和建議。總書記與網民在線交流的消息很快成為各大論壇的焦點,西方媒體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英國BBC報道稱,胡主席與網友直接交流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民聲民意的重視。而筆者認為,其中更深層次的含義在于,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條件下,“網民”已經成為強化公民社會意識、促進公平與正義、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透露,截止2007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1億。有專家預計,目前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而成為世界上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就社會生活而言,網民的活動正日益快速地賦予了傳統的“社區”概念更加“無限可能”的內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 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能否在實施公民意識教育過程中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事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成敗。一、公民意識教育。和諧社會的基石什么叫公民意識?公民意識就是要每一個公民意識到國家是自己的國家,政府是自己的政府。每一項政策措施的利弊得失。每一個公務員的優劣好壞都與自己的利益,與自己生活的質量高低息息相關,不能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它包括中國古人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包括“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包括“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國的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多年,致使官本位的觀念深植民心,人們不知道維護、捍衛、行使自己的公民權,這就是缺乏公民意識的最主要標志。從十七大報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公民意識教育分為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三大部分。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方略得到切實落實,人權得到尊重和保護,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自由平等就是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享
關于農民公民意識培養問題的探析
摘 要:培養具有公民意識的新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在的路徑選擇,傳統文化的積淀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民公民意識的培養,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民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培養具有公民意識的農民也顯得舉足輕重。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民;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是指“作為現代社會生活主體所應具備的與現代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精神與法律價值觀念”,“是公民在現代生活中對權利和義務的價值判斷及其規范化的認同,是公民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心態”[1]。它是公民所擁有的價值觀念、思想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總和,屬于社意識形態的形式之一。我們可以把公民意識分為兩個緯度:一個是公民的主體意識,包括公民作為政治主體所擁有的權利意識、自由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等;另一個就是公共意識,包括公民面對社會環境時所產生的法律意識、協商意識和公德意識等。前者傾向于權利意識,后者傾向于義務意識,兩者相輔相成。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培養農民的公民意識顯得越來越迫切。 一、培養農民公民意識的價值所在 (一)可以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是農民公民意識形成的社會基
關于新農村建設中對農民公民意識的培養
[論文關鍵詞]公民意識 新農村建設 培養[論文摘要]公民意識具有復雜的內涵體系,其基本內涵包括權利意識、責任意識、民主意識、法律意識等。對農民進行公民意識的培養,有利于發揮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有利于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有利于農村基層民主的進步。應一如既往地重視農村經濟發展,鞏固公民意識在農村得以樹立的基礎;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和觀念灌輸;將公民意識的培養落實到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革,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一段時期以來,農業與農村發展出現“瓶頸”,城鄉差距拉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滯后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我們黨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解決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妥善處理工農關系,使我國農村整體面貌發生根本改變。變革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能不能成功,關鍵看我們在一些根本性問題上的變革到不到位。“巨大的變革不是
公民意識與食品衛生監督
[摘 要] 公民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食品安全領域,公民意識影響著政府監管政策落實的成效。增強公民意識,促進食品衛生監督工作的創新與發展。[關鍵詞] 公民 公民意識 食品衛生監督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意識,它是在現代憲政體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眾意識。隨著我國社會法治建設進程的不斷深入和公民素質的不斷提高,社會成員的公民意識也不斷強化,這對食品衛生監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全面了解并提高公民意識,將提升食品衛生工作的社會效益、是實現食品監管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措施。一、公民與公民意識的內涵公民”一詞源于古希臘、羅馬奴隸制國家,原意指“城邦的人”,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和“主權在民”的原則,以憲法形式規定了國家屬于公民全體,每個人天生平等地擁有國家所有權。公民概念成為了西方政治哲學中的基本概念。在中國,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盡管公民一詞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代含義不同,但是公民概念內涵最核心的部分是相同的,即公民是一個社會人及政治人,他
公民意識教育芻議
【摘 要】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歷史任務。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公民意識”淡漠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大力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對于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黨的反腐倡廉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增強全民的公民意識需從多方面著手,我們要在加強宣傳教育的同時大力加強制度建設,要以制度為公民權利的行使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關鍵詞】公民意識;宣傳教育;制度建設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關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論述中,鮮明地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歷史任務。“公民意識”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正式報告中,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故此也成為十七大報告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實踐意義,筆者僅就這個問題發表一些粗淺的看法。一、什么是公民意識通俗地講,公民意識指的是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應該具有的意識,但要詳細探討它的含義,我們恐怕要從如下幾個層次進行探析。一是從基礎內涵上講,公民意識主要指的是一種主體意識和國家意識。現代國家才存在公民和公民意識問題,封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