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教師的培養應重視公民意識的提高
周京峰 張文娟
論文關鍵詞:幼兒教師;公民意識;實踐
論文摘要: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公民教育有較強的現實性意義,但是當前公民意識教育在幼兒教師的培養中卻受到冷落,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公民意識不容樂觀。學校應該引起重視,進一步加大公民意識在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通過環境創設、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途徑來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一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公民意識的強弱從根本上關系到整個國民的素質,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于學前教育來說,幼兒教師的素質影響著學前教育的質量,影響著幼兒的發展。他們的公民意識如何,關系到幼兒的公民素質狀況,關系到國家民族發展的未來,因此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公民教育有很強的現實性意義。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卻忽視了這一方面,為此應該引起關注。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闡述。
一、公民與公民意識: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1.公民的含義
“公民”一詞來源于古希臘,原意是指“屬于城邦的人”。《辭海》指出:“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個國家國籍,并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公民并不是具有一定年齡的自然意義上的社會成員,公民是一種社會政治生活的實踐人格,這就意味著公民只有在做公民的實踐中成為公民,同時公民經過公民素質的教育提升才能是公民。”川我們進行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取得本國國籍并根據本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培養成合格的社會公民。
2.公民意識的含義
“公民意識”是公民素質的重要體現,是社會意識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中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利和社會責任的一種自覺認識。公民意識有著豐富的內涵,其要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民主意識。公民應認識到自己是國家權力的主體,樹立起“人民主權”的意識,從而培養公民的主人翁責任感,關心國家大事,參與社會活動。(2)法制意識。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在國家建設進程中需要公民有意識地、有選擇地利用法律調節機制去管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處理對外關系等等。(3)權利義務意識。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任何人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既平等地享有權利,又平等地履行義務。權利的實現要求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要求權利的實現。(4)責任意識。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納曾說:“能力不足,責任可補;責任不夠,能力無法補;能力有限,責任無限。”責任意識就是要求對人民、對我們的社會要有一種強烈的感情。(5)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最簡單、最起碼的社會準則,它維護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和全體公民的整體利益,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6)全球意識。全球意識超越了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是一種對全世界、全人類的關心。主要有關心地球、國家平等、友愛合作的國際態度以及相互理解、相互依存、求同存異的國際意識教育的培養。正如法國作家孔巴茲所言:“未來的學校應該培育靈魂,鍛煉精神,優化情感,使學生成為熱愛世界的主人。當然,我們也應該清楚,在這六種意識中,其核心內容就是權利和義務意識。
二、幼兒教師的培養:公民意識教育受到冷落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中都提出了要加強公民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公民人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也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闡述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針原則和方法。再查閱其他的一些文獻,我們看到了培養學生公民意識不僅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成為世界各國教育面向21世紀共同關心的課題。學前教育專業是否關注這一點呢?
我們先看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因為培養目標是教育目標的落腳點,其定位是專業發展的方向性選擇,對課程體系的構建、實施和評價以及學生將來的社會適應性產生重要的影響。根據了解,當前對于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培養系統掌握現代學前教育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從事學前保教工作、科研與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根據這一目標,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課程通常包括三大類:通識類課程、專業類課程、教育實踐類課程。通識類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適應學前教育應具備的寬泛的文化基礎,構建文化底蘊。主要有政治理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形式與政策、大學英語、大學語文、現代教育技術、體育、教師口語、寫字等課程。專業類課程分為教育類專業課程和藝術類專業課程兩部分,包括學前兒童心理學、學前兒童教育概論、學前課程論、學前游戲論、學前教育科研、鋼琴、舞蹈、視唱練耳等等,目的是獲得幼兒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藝術素質。教育實踐類課程有教育見習、實習、科研訓練與畢業論文、軍訓、社會實踐等,目的是獲得實踐性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分析這些,我們可以看到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公民教育,主要是通過政治理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的課堂講授進行滲透,公民教育內容不夠系統(其中本科教材內容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與鄧小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近現代史等)。由于這些課是公共課程,主要以合堂的形式講授,因此教師講解時很少結合學前教育專業來講解,忽視了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成為什么樣的社會成員的引導。另外,因為是合堂,學生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特別是隨著新《綱要》的頒布和就業形勢的需要,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的獲得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與訓練一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視,社會實踐、校園內開展的各項活動也都緊緊圍繞此開展,卻很少有人關注公民素質的培養,甚至對其忽略不計。盡管有些學生已經掌握了成熟的生活技能,在學校里,也學會了為人處世的技能(盡管有時是消極性的),但是,這并不一定說他們必定在履行公民的角色,承擔著公民的職責,進行著公民的實踐。所以,“在面向21世紀的過程中,大學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應是如何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良好的公民”。
三、現實生活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公民意識不容樂觀
1997年11月,李慎之先生在《改革》雜志座談會上指出,“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這句話是對我國公民意識現狀的經典概括。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其公民意識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就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思維敏銳,情感豐富,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關注社會發展,也具備一定的平等意識、民主意識、市場意識、環保意識等,但是我們又不可否定從總體上說,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公民意識不強甚至還很淡薄,高職的學生表現尤為突出。表現在:
公民基本知識缺乏,行為意識水平較低。據筆者的觀察與調查,許多學生不知道公民是什么,不清楚公民意識的內涵,有些學生的公德踐行水平更是很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領域中與社會、他人和諧共處的能力。他們不注重公共衛生,亂扔果皮紙屑,損害公物,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場所亂寫亂畫的現象時有發生。公德意識本應該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完成的任務,到了大學卻不得不繼續補課。 公民權利意識較強,義務意識較弱。很多學生對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能正確理解,表現出的是對公民的權利了解較多,希望得到法律所賦予的一切權利。而對社會應盡的義務、責任很少考慮,有的學生極力回避,不希望別人對自己進行約束與管理。
民主意識有所增強,責任意識較差。他們沒有充分意識到幼兒教育對幼兒自身發展的價值,沒有意識到教人者必先教己。雖然他們的自我意識、進取精神和成就欲望明顯增強,但是他們的愛國救國責任意識、求學成才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和服務社會的能力較差,表現出了重個人本位輕社會本位的現象。
相當數量的學生法治意識和全球意識淡薄。許多學生在法律知識的學習中存在著功利主義傾向,重視實用性較強的法律知識,忽視與實際生活聯系較少的法理知識。在處理涉法問題時,也不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利益。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的大學生,他們年輕氣盛,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常常采取極端手段。至于對全球人類面臨的環境、資源、人權、和平以及發展等與之密切相關的種種全球問題及其解決方法也知之甚少,不能全面地看待全球文化的差異性。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筆者認為一方面是由于新時期我們過分強調了個人的能力、獨立、個性、創造性,而忽略了公民起碼的責任的培養,使得人們的功利心理趨強而公德意識淡漠,自我意識趨強而主體意識薄弱。再加上我國在最近十來年才開始重視公民意識教育。而在這之前,由于公民意識教育和提升的基礎工作薄弱,導致了我國公民意識的缺乏和滯后。另一方面,由于受唯知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缺乏系統的公民教育。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公民品德意識、法治意識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但這方面的知識是零碎而不系統的。公民教育仍以課堂灌輸為主,缺乏公民實踐和公民行為養成的訓練,導致公民意識的培養流于形式。
讓我們來看看哈佛大學的教育狀況吧。在哈佛人看來,學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成為一個良好的公民,而不是成為一個什么專家。具體而言,哈佛的教改有四大目標:(1)培養全球性的公民;(2)發展學生適應變化的能力;(3) 使學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4)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既是文化傳統的產品,又是創造這一傳統的參與者。一個重要理由是,大學要為學生面對現實生活作實際的準備,而不僅僅是提供專業知識。同樣,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也這樣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這使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到底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四、幼兒教師的培養:提高公民意識是一項系統工程
加強公民教育,培養公民人格,需要多種渠道進行。學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意識培養中最根本也最重要的一環。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緊迫性,要讓他們首先做一個好公民,然后才是社會建設和發展的人才。我們要研究當代大學生公民意識取向的特點與規律,增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科學性;要加大公民意識在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大學生的公民教育,應該在理論層面更加深入:應把世界各國公民的實踐研究、流派發展、公民社會與國家的權益關系、我國公民與公民社會發展等問題以公選課的形式體現出來。雖然教育部剛剛實施的新的大學公共課程改革方案規定大學公共課為四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近現代史。但我們認為,這四門課程如果統一在‘社會主義公民’概念下的公民課程中,在教師資源和課程資源的優化和真正有效地培養高素質的中國公民方面,效果會更理想。這給我們以啟發,需要進一步充實完善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
此外,我們還要有針對性地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社會公民意識宣傳,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利用好櫥窗、板報、廣播電視、校報等文化宣傳設施,使校園環境充滿意識教育的文化品位,為公民意識教育提供優良的育人環境;要將公民意識教育滲透到專業知識教育中來,明確認識幼兒教育各學科的性質、功能和價值,明確教學中的公民意識的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另外還要與校園文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重要性,使得一些外部要求經過“內化”轉變為大學生的內在素質,進而引導學生去體驗人類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去感悟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學生公民意識的標準,更是培養學生公民的重要途徑,公民素質只有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的發展才能成為現實的實踐品質。我們要注重將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引導學生成為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合格公民。要加強公民教育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像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以及參觀考察、“三下鄉”活動、社區法律咨詢服務、學生干部的競爭和選舉、為特殊群體的愛心募捐等實踐活動,它對于增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親身體驗,增強公民生活體驗,了解國情、奉獻社會、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結合教育見習、實習的機會,以一名幼兒教師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的公民意識,將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公民意識,也是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