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低碳農業發展的SWOT淺析
馬曉旭
摘要:低碳農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新型農業,發展低碳農業不僅是有效地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之舉,更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運用SWOT方法,分析了江蘇省低碳農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而從低碳技術、制度創新和行為引導等方面提出了該省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低碳農業;SWOT分析;節能減排;江蘇省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增加,導致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給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威脅。世界各國都在為解決氣候變暖問題而努力,低碳經濟應運而生。“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最先由英國政府于2003年提出,指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減緩氣候變化。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1]。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政府于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提出了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下降40%~50%。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中國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擴大出口以及緩解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上所面臨的國際壓力的需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沒有農業的低碳,就沒有整個經濟的低碳。據調查,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排放的13.5%,可見,減少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對控制全球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經濟目標的作用巨大。本文對江蘇省低碳農業的發展進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江蘇省低碳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發展低碳農業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低碳農業是指為了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固碳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2]。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新特征,是具備多元功能的新型農業。發展低碳農業既能有效地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又能提高農產品質量及其市場競爭力,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發展低碳農業是農業節能減排的需要。農業生產各個階段都有溫室氣體的排放,特別是農藥、化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不僅加劇了農業面源污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以化肥為例,化肥是資源消耗性產品,過量施肥會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化肥生產不但能耗大而且利用率低,2006年中國氮肥生產綜合能耗1億噸標準煤,占到全國能耗的5%左右;有研究表明中國當季氮肥利用率僅為30%~35%,磷肥約為15%~20%,鉀肥約為35%~40%,化肥當季利用率約為30%,遠低于歐美國家60%~70%的水平,且近年有下降的趨勢。20世紀90年代氮肥利用率約為35%,現今已經下降到27.5%左右[3]。化肥利用率不高是導致化肥引起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這主要包括水體面源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和農產品質量下降等。發展低碳農業可以有效控制農業生產各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實現農業節能減排目標,因此農業生產中提倡發展低碳農業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2.發展低碳農業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需要。目前,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鎮導致城鎮人口和非農人口比重不斷提高,同時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為了應對農業勞動力的減少和市場對產品質量要求的提高,農業生產部門必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產能,以此滿足日益增長的非農業人口的糧食消費和應對耕地的日益減少。低碳農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廣節能技術,轉變農業發展方向,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高農業效益;同時也有利于檢測及控制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環保指標,以此提高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二、江蘇低碳農業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分析 1.農業自然資源豐富。發展低碳農業首先要考慮農業自然資源的稟賦條件,包括地理位置,氣候土壤條件等。低碳農業技術的開發或者引進要能夠在充分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基礎之上發揮作用,這樣的技術才是切實可行的。江蘇省地處長江下游地區,長江及淮河均流經江蘇,并在淮河形成了一條自然的分水嶺,淮河以南多以水田為主,以北多是旱田,境內土地地質肥沃,大部分是廣袤的平原,適合農業生產。無論歷史記載還是在現在,江蘇省的農業生產力都較高,農業發展水平屬全國前列。豐富的農業自然資源為江蘇省低碳農業的大規模實施和推廣提供了有利條件。 2.農業生產經驗豐富。低碳農業的發展必須結合實際有效的農業生產經驗,做到古為今用,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業低碳化和傳統經驗的發展和傳承。江蘇省有著良好的農業耕作傳統和技術,循環農業發展技術相對比較成熟。其中由江蘇省農科院結合動物科學基地的建設,在六合啟動的生態種養項目,探索回圈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已發展成為現代循環農業的示范樣板。其主要內容是形成一個大循環,即“肉用羊、生豬養殖—廢棄物生產沼氣—(沼氣發電—生產、加工)沼液、沼渣肥田—優質種植業產品生產—農作物秸稈喂羊”的物質能量大循環。構建兩條產業鏈:一條是種植業產業鏈:“優質種植業(甘薯、玉米、青毛豆)產品生產—加工—配送—銷售”;另一條是養殖業產業鏈:“優質養殖業產品(豬羊)生產—屠宰加工—配送—銷售”。從而構建起以科技為支撐的現代回圈農業生產經營體系,這些已經成型的經驗和技術構成了江蘇省低碳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3.市場化組織程度較高。近年來,中國農業領域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農民以個體或者組成團體參與市場競爭,市場開放程度和農戶參與度的高低直接影響低碳農業發展中碳匯交易機制的發展水平。江蘇省處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成熟。根據第二次農業普查公報得出:截至2006年末,全省89.6%的鄉鎮有綜合市場,54.1%的鄉鎮有專業市場,45.1%的鄉鎮有農產品專業市場,年交易額超過1 000萬元的農產品專業市場達301個,占鄉鎮農產品專業市場總數的26.6%,98.7%的鄉鎮有儲蓄所[4]。江蘇省可以利用已經建立起來并逐漸成熟的農業市場,注重低碳技術和農業發展的緊密結合,把低碳技術和低碳農業成果推向市場,充分發揮低碳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巨大作用,凸顯低碳農產品的環保、安全、營養功能,以取得長期的市場購買認同。 4.科學技術優勢突出。低碳農業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農業生產效益。低碳技術的供給不足已逐漸成為阻礙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江蘇省科技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據統計,2009年全省有5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5],江蘇省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2.3%。全年申請專利17.4萬件,比上年增長36.2%,其中發明專利3.18萬件;授權專利8.7萬件,增長95.7%。企業成為專利申請主體,全省企業共申請專利7.9萬件,占專利申請總數的45.6%。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解決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對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瓶頸制約,有利于實現江蘇農業經濟的有效運轉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為低碳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二)劣勢(Weakness)分析 1.地少人多,規模經濟難以實現。農業規模化有助于機械化作業的展開,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戶經濟利益。江蘇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由第二次農業普查可知,截至2006年底江蘇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只有1.41畝(江蘇省全省耕地面積468.806萬公頃,其中水田293.025萬公頃,旱地175.781萬公頃。按鄉村人口計算人均占有耕地面積941.84平方米,就是1.41畝 [6]);同時受到土地流轉等一系列因素的困擾,規模化的農業很難形成。此外,由于開發或者引進的技術具有排他性,使得低碳技術只能在技術所有者及其親屬周圍的小范圍內使用,而其他人因不是技術擁有者或相關者不能使用此技術,這就造成了低碳技術生產能力相對過剩,規模效應難以實現。 2.低碳技術回報率低,企業參與不足。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需要大量的成本,但是這些技術的近期收益不明顯,企業在進行了“成本—收益”的評估之后,認為低碳技術的收益遠低于市場平均利潤率,因此許多企業不愿意涉及低碳技術領域。目前,江蘇省大部分地區低碳技術成本高昂,低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條件不夠成熟,并且很難形成體系,缺乏可持續性,使得低碳農業技術收益遠低于市場追逐的基本回報率。以秸稈為例,秸稈作為農業生產的副產品可以用于生產包裝材料、一次性餐具、肥料和飼料等。使用秸稈處理技術能消費大量秸稈,但是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而且最終產品和原來的生產材料相比并沒有多大的優勢。因而,雖然江蘇省秸稈年產量達3 700多萬噸,但是相當一部分被直接焚燒掉了,這不僅污染了環境,更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3.監督不夠,相關低碳認證體系不完整。首先,低碳農產品認證機構既是產品的法律、法規、行政規定和標準的制定者,又是實施監控和頒發證書的部門,導致認證過的產品難以取得經銷商的信任。其次,低碳農產品認證標準體系不夠健全,江蘇省目前尚未出臺統一的認證標準,導致有機認證體系雜亂,降低了產品的可信度。最后,監督管理力度不夠,江蘇省越來
越多的企業開始從事低碳農產品的開發,認證監督部門需要更多更專業的檢查員對獲得認證的農產品進行監督。 (三)機遇(Opportunity)分析 1.世界經濟低碳化綠色轉型為江蘇省低碳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隨著全球對低碳農業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及國際資本與節能減排技術的傳遞與延伸,先進節能減排技術和農業生產管理經驗等也將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入并影響江蘇低碳農業的深入發展,使其農產品更環保、更富有競爭力。江蘇應該抓住這個歷史性的機遇,充分利用發展低碳農業的各種優勢,克服困難,實現低碳農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2.新農村建設為低碳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導向。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發展目標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農村的科學發展指明道路。新農村建設不僅強調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更要求注重經濟、文化和環境的和諧發展。目前,江蘇省投入專項資金用于綜合治理農村的生態環境、減少農村污染物的排放和丟棄以及建設良好的農村生態系統,這些都與低碳農業要實現的促進節能減排、推進生態建設及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吻合。 (四)威脅(Threat)分析 1.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對低碳農業發展造成巨大壓力。江蘇省農業生態環境壓力比較大,截至2009年底,工業廢水排放總量25.86億噸,工業廢氣排放總量26 400.5億立方,工業粉塵排放量20.15萬噸[5]。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凸顯,陸地生態系統退化,耕地被當做商業用地、工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征集,生物多樣性正在不斷減少;空氣環境質量問題相對嚴重,工業化生產過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視環境,有害污染氣體不達標排放,使得空氣質量下降;水生態系統問題突出,工業和生活污水亂排亂放,2008年,太湖遭到了農業面源污染的嚴重威脅,在整個太湖外部污染總量中,農業面源污染就占到了59%。江蘇省農業生態環境基礎比較脆弱,低碳農業發展面臨較大的生態環境壓力。 2.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阻礙了低碳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受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的束縛,糧食作物種植等傳統農業一直是江蘇大部分農業地區家庭經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證產量和收入,與溫室氣體排放關聯度相當大的農藥、化肥,農用塑料薄膜等不合理的大量投入使用,再加上規模化的禽畜養殖糞便處理不當等其他因素造成了江蘇省部分地區水質和土壤環境惡化,使得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加的趨勢,低碳化農業生產方式面臨很大困難。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結論 由SWOT分析可知,發展低碳農業是江蘇省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江蘇省發展低碳農業有很多方面的優勢,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劣勢。因此,我們應遵循農業發展與氣候保護的一般規律,充分地把握江蘇省低碳農業發展的機遇,清醒地認識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威脅。順應低碳農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統籌規劃,在提高物質裝備水平的同時,充分發揮江蘇各地區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點,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根據江蘇省基本情況和利益,尋找一條協調長期與短期利益、權衡各類政策目標、謀求“多贏”的低碳農業發展路徑。 (二)政策建議 1.多管齊下,大力發展節能減排技術。我們要在科學合理規劃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好我省數千年來形成的農耕文化,發揮自然和人文優勢,引入和發展相關低碳技術,倡導發展特色農業、循環農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從而實現低碳農業發展的目標。首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根據實際構建農業產業鏈,如“糧食種植—畜禽養殖—畜產品精深加工—廢棄物處理再利用”生態循環鏈、“畜禽養殖—糞便—沼氣(或糞便生化處理加工)—有機肥—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鏈、“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循環鏈等。大力宣傳發展循環農業的意義及途徑,教育和引導農民節地、節水、節電、節肥,實施清潔農業生產,積極參與和支持循環農業發展。其次,發展相關技術,加強綠色保護。擴大冬季綠肥種植,有效利用農田殘余化肥,減輕污染、改善土質、增加生物覆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引導低成本、低污染的綠色肥源的農家有機肥,減少污染、美化農村環境,降低化肥用量。最后,采取生態治理、農業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誘殺等生態環保安全的綜合措施,減少農藥殘留和污染,確保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 2.注重制度創新,強化政策引導支持。積極構建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碳金融制度,建立由銀行貸款、直接投資融資、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組合而成的碳金融體系,參與碳排放權的市場交易相關服務,充分發揮碳金融體系在促進低碳農業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首先,制定綠色低碳農業相關信貸政策,豐富農村信貸的種類。為符合低碳農業發展的項目提供優先信貸支持,提高貸款授信額度,對不符合低碳農業發展中的環境指標和一些未達標排放的農村發展項目實行貸款逐步退出政策。對于準備支持低碳農業項目的貸款,界定還款責任,加強貸款使用的監督。其次,明確資源和環境的公共產權,積極實施環境有償使用制度。在低碳農業領域建立起反應供求的市場價格機制,搭建起碳交易市場平臺,提供與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諸如碳信用的登記托管、結算和清算等工作,形成統一有序的初始公共產權的分配機制和二級市場交易機制,建立碳匯交易機制和低碳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有效地推進低碳農業的發展。 3.積極引導農民參與低碳社會的建設。低碳農業的發展需要內源性動力,即廣大村民的積極參與,農民是發展低碳農業的主體。低碳農業要實現其發展目標,其引入的技術和發展模式首先要經得起廣大農民的考驗,只有農民真正接受了低碳農業,其發展才有前景可言。所以上級組織和鄉、村等基層組織要利用各種形式廣泛開展環境警示教育,通過墻報、農民喜愛的各種科普宣傳和農村培訓項目等活動,讓農民了解到環境危害的嚴重性。向農民宣傳低碳農業,強調發展低碳農業的必要性和發展措施,讓廣大民眾了解發展低碳農業的好處;積極倡導農民形成低碳社會的生活方式,推行農業低碳經營的理念,建立低碳農業的生產機制,引導農民真正接受低碳農業的生產方式,使農民真正融入低碳生活。同時,加強對農民低碳技術知識教育,增加農業產出的同時多方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形成以農業和相關的低碳產業為基礎的廣大農民安居樂業的低碳鄉村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