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諸暨市鎮鄉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

金英 陳偉

摘要: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是農技推廣成敗的關鍵。介紹了諸暨市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為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鎮鄉;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現狀;存在問題;對策;浙江諸暨

農業技術推廣(以下簡稱“農技推廣”)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手段,是聯系農業科技創新系統和農業科技接受系統的橋梁,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對于優化農業結構升級、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有重要的推動作用[1-3]。而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是農技推廣成敗的關鍵,也是農技推廣的重要支撐。近年來,諸暨市初步建立了一支能滿足基本需求的農技推廣隊伍,通過鎮鄉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實施農技推廣責任制度,有效增強了基層農業公共服務能力,農技推廣在服務農業現代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同時諸暨市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建設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制約著農業技術的深入推廣,應該重視鎮鄉農技推廣隊伍的建設,將其提高到農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上,切實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素質,促進農技推廣隊伍建設。

1諸暨市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現狀

諸暨市全市總面積2 311 km2,轄3個街道,24個鎮鄉,468個行政村,總人口106.67萬人。2009年,全市鎮鄉(街道)農技隊伍共有在編人員165人,其中專職或兼職從事農技工作的133人,包括農科員23人,蠶桑輔導員17人,茶葉輔導員12人,動物衛生監督員63人,農機員18人。另32名屬農技人員編制的人員,已提任鎮鄉班子成員,或脫離農技工作,轉崗從事工業、城建等工作。近幾年來,諸暨市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得到一定的發展,整體素質得到相應的提高,在推動當地農業經濟快速發展,促使農業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提升農業轉型速度,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進步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做出了較大貢獻。

2存在的問題

2.1隊伍嚴重老化,整體素質不高

全市鎮鄉農技人員中,35歲以下的僅5人,占3%;35~45歲的28人,占17%;46~55歲的53人,占32.1%;55歲以上79人,占47.9%。農技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技術人員斷檔,沒有形成合理的梯隊。在崗農技人員中,中專及以下學歷的達94人,占57%。高學歷人員十分奇缺,高素質的人才嚴重匱乏,人員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都很不合理,人員整體水平與農技推廣工作發展不相適應。

2.2人員知識斷層,專業技術落伍

目前,現有的鎮鄉農技推廣人員缺乏知識更新和進修深造機會,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夠。諸暨市已對農業的種植結構進行較大的調整,農業種植變成了多種經濟作物種植,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已由原來的糧棉油技術改變為多種經濟作物技術的需求。面對現代農業發展,鎮鄉農技推廣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專業技術滯后,不能很好適應當前市場經濟與高效農業多樣化發展。

2.3人員配置不平衡,崗位編制不合理

鎮鄉之間農技人員分布極不平衡,最多的鄉鎮在編17人,最少的僅3人。除畜牧線因剛完成畜牧獸醫體制改革,人員配備還比較均衡,其他的都是配置較弱,如農機線有13個鎮鄉(街道)無專業農機員,特產線有9個鎮鄉沒有專業人員,糧油線有6個鎮鄉出現空缺,全市各鎮鄉沒有水產類專業人員,也沒有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人員。一些鄉鎮出現“在編不在崗”或“在崗不在編”問題,全市鎮鄉(街道)現有165名在編人員中,32人已完全脫離農技崗位,占19.4%。在崗的133人中,僅畜牧線有23人專職從事本職工作,其余110人均有兼職。有的鎮鄉農技人員空缺后,用林業、文化線等人員充任農技員,其不懂業務,影響工作;有的鄉鎮讓林技員負責糧食生產;有的被鄉鎮政府隨意抽去從事計劃生育、征地、選舉等其他工作。全市鎮鄉僅有的幾個特產線高級農藝師,工作在街道,無相應產業,從事非農工作,作用得不到發揮,這些不合理的配置使本來有限的農技推廣力量顯得更加薄弱。

2.4人員待遇較差,推廣隊伍不穩

鎮鄉農技人員待遇很低,經濟條件好的鄉鎮可以保障推廣人員工資,但是“有錢養兵,沒錢打仗”;而經濟條件不好的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的工資都不能保障,既“沒錢打仗”,又“沒錢養兵”。有的鄉鎮級甚至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現象。再加上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職務)晉升難,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鎮鄉農技推廣工作條件差、待遇低、職稱評聘難(尤其是聘任),是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不穩定的重要原因[1]。這樣就難于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即使進來也留不住,使得農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難以提高。

2.5經費保障不力,推廣工作受限

目前,諸暨市財政支出方向、結構不合理,導致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相對不足。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不足,影響和制約了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正常運轉,既無法引進新技術,也無法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同時,由于經費的影響,在農技推廣過程中缺乏必要有效的信息傳播、技術培訓以及交通工具,影響推廣工作效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繼續教育機制也無法建立,從而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現象十分嚴重。

3對策

3.1健全組織建設,解決好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崗位問題

要科學設置農技推廣機構,對現有鎮鄉農技機構進行整合,建立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位一體”的農業公共服務中心[4]。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為鎮鄉政府、街道辦事處內設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業務上接受市農業局的指導。要明確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的公益性定位,就是具體承擔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農民技術培訓,農業資源使用監測,農業公共信息服務;畜牧業生產、動物免疫檢疫、疫情報送、防疫智能化信息錄入、防治處置等公益性職能。在保持農技隊伍編制不變的基礎上,將現有農技人員分為專職、兼職、轉崗三類管理,對人員重新進行定崗。一是組建專職責任農技隊伍。服務中心應設專職主任,負責全面工作,同時根據產業規模和鎮鄉類型,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二是現已轉崗人員保留農技干部編制,根據鎮鄉需要,不再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三是其他農技干部為兼職農技人員,實行分線聯片工作制度。人員配備由農業局提出方案,各鎮鄉街道確定人員,必須保證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

3.2加強業務培訓,提高鎮鄉農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

要針對鎮鄉農技推廣人員需要的知識,實施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建立和完善農技推廣人員繼續教育機制,采取異地培訓、集中辦班和現場實訓等方式,借用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力量,每年組織選派技術骨干進行定量在職培訓,開展專業知識集中培訓,努力培養一批“全科醫生”式的基層農技干部。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在不影響農技推廣工作的前提下,對全體農技推廣人員進行短期脫產輪訓,培訓的開展主要是以當前農業領域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的繼續教育,做到活學活用,幫助農技推廣人員更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提高服務本領。

3.3選拔充實農技人員,不斷優化鎮鄉農技推廣隊伍結構

農技推廣人員的補充,應由市農業局提出方案,要通過人事部門公開招聘的方式,選拔優秀人才專職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招收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應屆畢業生,彌補基層高學歷專業人才的不足,改善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要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農業公共服務工作,引導支持大學生“村官”學習農業知識,開展農業公共服務,對表現好的選拔聘用到鄉鎮農業公共服務隊伍中。

3.4加大支持力度,加強鎮鄉農技推廣隊伍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經費保障。市財政要加大對基層農業公共服務的經費投入,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后,農業公共體系人員經費、工作經費要全額列入市財政預算,建議原為差額撥款的農技人員調整為全額撥款[5]。農業公共服務中心不能全部承擔的動物防疫、檢疫等公益性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予以落實。二是加強政策保障。要結合實際,深入調查研究,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相關政策,重點明確機構性質、職能定位、人員配備、經費保障、責任落實、考核獎勵等政策,推進規范化、制度化建設。三是加強組織保障。建議政府成立由市長為組長,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人事、編制、財政、農口相關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出臺關于加強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具體實施方案,各鎮鄉也要建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領導和組織協調,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3.5建立激勵機制,調動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工作積極性

一是改善基層服務工作條件。要切實加強基礎建設,努力改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的條件,重點加強服務場所、示范基地建設及儀器設備、交通工具等的配備,做到工作有場所、服務有手段、示范有現場、進村入戶有工具,確保為“三農”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二是建立農技推廣人員獎勵制度,對工作成績顯著的農技推廣人員要實行獎勵,提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社會地位,增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榮譽感。三是提供農技推廣人才發展途徑。要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打破學歷、論文、外語等限制,確立以業績為主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審機制,解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技術職稱(職務)晉升難的問題,鼓勵優秀專業技術推廣人才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建功立業。

4

[1] 石會娟,宗義湘,趙邦宏.新形勢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調查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07,26(1):76-79.

[2] 呼志華.推進農業技術推廣的初探[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3):24-34.

[3] 胡秉瑞.海原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探討[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6):109-110.

[4] 杜小鳳,吳傳萬,王偉中,等.淺議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6,18(4):193-195.

[5] 張慶國,蔡世忠.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0(4):35-36.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