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陜西省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推廣模式
佚名
摘要:在對陜西省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總結歸納了“企業主導型”、“合作組織依托型”、“示范帶動型”、“多元化復合型”等多種專家大院推廣模式,并通過實例對各種模式的發展優勢、運行機制、推廣效果等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陜西省;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模式
農業科技專家大院這種農業科技服務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實現科技與農戶直接對接的有效形式。而運行機制的創新、利益共同體的建立,已成為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可靠保證。陜西省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在運行中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化組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不斷完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運行機制,積極地探索比較適合自身特點的技術推廣模式。目前,陜西全省82個省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已形成了“企業主導型”、“合作組織依托型”、“示范帶動型”、“多元化復合型”等多種發展模式,將大院專家與龍頭企業、農民、農業合作組織、示范基地、市場等通過不同方式有效地整合、共同發展。 一、企業主導型 采用“企業+專家+基地+農戶”和“以科技專家為法人代表的科技企業+農戶”等運行模式。主要以龍頭企業為基礎,將專家大院建在企業內,投入以企業為主,企業與農民二者通過市場來進行聯系,企業通過建立示范基地對農民進行示范帶動,通過技術專家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見圖1)。該模式適宜于經濟效益明顯、產業化程度較高的產業[1]。 “企業主導型”模式的優勢在于:(1)企業有較高的市場敏感性,農民按照企業的要求和專家指導在自己的土地上生產農產品,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風險,且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2)企業將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建在企業內,根據自身對原材料產品的技術要求聘請農業專家,進行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試驗和科技成果轉化,對生產基地的農民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和技術推廣,并為農戶提供科技服務,有效地實現從專家到企業再到農戶的技術對接。商洛市食用菌科技專家大院、鳳縣花椒科技專家大院、印臺區櫻桃科技專家大院、太白縣中藥材科技專家大院等專家大院都采用這種運行模式。 商洛市食用菌科技專家大院由企業引進食用菌新品種、示范推廣新技術,通過試驗、示范,篩選各菌類新品種2~3個,已在生產中推廣應用,較原有品種增產10%以上,推廣普及率達到80%以上。截至2010年,商洛市食用菌科技專家大院已培訓技術骨干100人次,培訓菇農3 000人次,達到了一戶有一名“懂技術的明白人”。在專家大院的輻射帶動下,商洛全市食用菌種植規模7 260萬袋,實現銷售收入56 730萬元,實現收入39 015萬元,菇農人均收入達4 000元~5 000元。 二、合作組織依托型 采用“專家+協會(合作社)+基地+ 農戶”等運行模式。以當地的農民專業協會、合作社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由經營大戶或生產能人牽頭,吸收農民為會員組成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按照市場需求,統一開展生產經營。專家大院提供技術和成果,專家大院以合作組織為紐帶,為各個會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見圖2)。該模式適宜于生產單元較小、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而在當地又有傳統優勢的產業。 合作組織依托型模式的優勢在于:(1)專家將技術成果在合作組織成員中進行推廣示范,并輻射帶動其他農戶戶采用新技術、新品種。(2)單個農戶在與企業或其他市場主體的交易過程中都處于弱勢地位,合作組織使農民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以一個團體的形式出現,共同面對市場上的風險,降低 交易成本。陳倉區無公害設施蔬菜科技專家大院、大荔縣棉花科技專家大院、商洛市中藥材科技專家大院、千陽縣蠶桑科技專家大院、漢中市食用菌科技專家大院等專家大院都采用這種運行模式。 陳倉區無公害設施蔬菜科技專家大院依托“太公廟綠康蔬菜專業合作社”,把大院專家與農民群眾聯系起來。幫助蔬菜合作社進行了番茄、黃瓜、西葫蘆、韭菜、苦瓜五個主栽蔬菜品種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購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注冊“太公苗”牌商標。建立了40畝的標準化示范園,示范推廣了4項先進實用新技術。截至2010年,累計培訓80多場次,培訓4 300人次。在專家大院的輻射帶動下,全村蔬菜大中棚已發展到4 006座,蔬菜總收入達到1 468萬元。輻射帶動周邊村發展高效設施蔬菜8 500多畝。
三、示范帶動型 采用“專家+項目+基地(園區)+農戶”等運作模式。專家大院大多建在科技項目試驗示范基地和科研院所建設的試驗站,以政府投資和項目帶動為主,主要開展科技成果推廣、集成、組裝和進行試驗、示范等(見圖3)。 示范帶動型模式的優勢在于專家大院通過政府投資和項目帶動,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能更好的發揮專家大院的科技成果集成和示范推廣作用,且示范帶動范圍較大,效果明顯。大荔縣設施蔬菜科技專家大院、禮泉縣蘋果產業科技專家大院、閻良區蔬菜科技專家大院、隴縣畜牧蔬菜科技專家大院等專家大院都采用這種運行模式。 大荔縣設施蔬菜科技專家大院依托陜西省科學院渭南科技示范基地,創建了田間實驗室,組建科研團隊和技術推廣協作組,主要以解決棚菜生產中的突出問題為重點,開展技術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廣。開展了“設施蔬菜重大害蟲災變機理及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溫室蔬菜根結線蟲不同調控技術對土壤環境效應研究”等多項科研項目的研究,推廣了病蟲綠色防治、果實類蔬菜套袋、平衡施肥、隔溝交替量化灌水、連作障礙克服和預防措施等新技術,加速科研成果的轉移與轉化。使區域內技術入戶率達90%以上。 四、多元化復合型 該模式專家大院集專家、合作社、實體(公司)、 試驗示范基地于一體,根據當地實際,將各個參與主體有機組合,將農民和經營企業、合作社(協會)作為服務對象,通過企業化運行,幫助企業并指導農戶建立優質生產基地,從中獲取企業支付的收益,保證了專家大院有效運轉。 總之,陜西省省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都是根據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區域特點、潛力和優勢、產業條件建立的,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有利于各自發展的不同運作模式,很好地整合了政府、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基地、市場及農戶等要素,實現了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創新,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技術推廣新模式。 : [1]趙武軍.“農業專家大院”——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陜西農業科學,2004,(4):69. 范素芳,李珊珊.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技術推廣模式分析[J].農業與技術,2009,(3):111. 王錄科,馮海平,等.寶雞市陳倉區設施蔬菜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1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