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管理的對策研究
王春梅 譚亞云
摘要:本文以中寧縣枸杞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為例,研究提出特色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管理的對策建議有:優化園區的政策環境;健全宏觀管理體系,走上規范化發展道路:政府適時,適度給予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引入企業化經營管理運行機制;重點培育龍頭企業和園區科技服務組織:強化科技支撐體系。 關鍵詞:特色農業;科技園;發展管理 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2003年底,全國擁有各類農業科技園區4000多個。寧夏現有枸杞科技園區、奶牛科技園區、肉羊科技園區、馬鈴薯科技園區、無公害淡水魚科技園區、蔬菜科技園區、牧草科技示范園區、釀酒葡萄科技園區等多種農業科技園區。這些園區對積極轉化農業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成果,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本文以中寧縣枸杞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為研究對象,試圖總結出特色農業科技園能夠實現健康發展的管理對策。 一、研究區簡介 中寧縣枸杞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設在中寧縣舟塔鄉,是寧夏區一級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總面積2.1萬畝,全面推行以枸杞病蟲害統防統治為主要內容的GAP標準化枸杞生產技術。中寧縣枸杞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既是枸杞生產高科技示范園區,又是中藥材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同時還是國家旅游局命名的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點。每年接待全國各地及港、澳、臺旅游觀光團60多批次,1000多人次,接待各縣、市考察觀摩團40多批次,3000多人次。園區枸杞產業總產值達1.2億元,占全縣的48.1%,占全鄉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2004年枸杞總產量達8000余噸,占全縣枸杞總產量的42.6%。農民人均純收入3280元,其中68%來自枸杞產業。枸杞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和經濟發展的優勢主導產業。 二、園區發展管理對策建議 根據對中寧縣枸杞GAP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以及其他相關園區的實踐調研,借鑒國內其他先進地區特色農業科技園管理的經驗,筆者針對特色農業科技園的發展管理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優化園區的政策環境 由于農業本身屬于基礎性的弱質產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性產業,也是高回報的產業,具有明顯的外部效益。政府作為外部經濟的“天然保護者”,應擔負起相應的經濟職能,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職能。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扶持本國的農業企業和農場主,使其在土地、資金和稅收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惠。寧夏特色農業科技園區當前仍面臨很多挑戰,尤其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因此,建議自治區政府制定符合本區實際的相關配套政策,努力為園區建設發展營造適宜的環境。同時,加強對園區建設的管理,制定長期穩定的科技政策,為園區建設提供信息、科技、資金、政策、法規、組織等方面的系列服務,來實現園區的持續高效發展。 (二)健全宏觀管理體系,走上規范化發展道路 園區的科學管理應立足于充分利用寧夏的農業自然資源享賦,突出區域特色與比較優勢,并有明確的管理重點。宏觀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學、合理的論證基礎之上,才能發揮巨大作用,切實帶動當地農民致富、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農業發展新模式,起到示范基地和農業高新技術孵化器的作用。要盡快建立農業科技園區的管理信息網絡,及時溝通與其他農業科技園區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進度、資金使用情況、基地生產和產品銷售情況,利用信息系統服務于宏觀調控。 對現有園區制定規范、系統、科學的監測、考核、評價的管理辦法,盡快形成系統的園區退出評審條例,設計相關的管理制度,使農業園區向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嚴格限制現有園區數量,對名不副實的園區應予以逐步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