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水泥池養殖技術
錢忠蘭
摘要介紹了黃鱔水泥池養殖技術,包括鱔池建造,苗種選擇與放養、合理投飼、日常管理、病害及其他生物危害防治等內容,以期為黃鱔養殖提供參考。 關鍵詞黃鱔;水泥池;養殖技術 黃鱔又名鱔魚或長魚,在我國分布極廣,它不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具有補氣、補血、消炎、祛風除濕等功效。黃鱔的適應能力強,耐低氧、饑餓,便于運輸,是很有養殖前途的品種。家庭小規模養殖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建造水泥池養殖,其養殖方法簡便、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現將黃鱔水泥池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鱔池建造 要選地勢稍高、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可建成地上池、地下池或半地下池。面積以30~50 m2為宜,池壁和底部要打磨光滑,以免鱔魚在活動中擦傷皮膚造成各種細菌、病毒的感染;池深80~100 cm,池形一般為長方形、橢圓形或正方形,東西走向[1]。并設置自然溢水口,進排水管用鐵絲網牢固封閉,嚴防黃鱔外逃。池子頂端應高出水位30 cm以上,池壁頂部可做成“T”字形。底層鋪20~30 cm河泥或用青草、牛糞漚制的壤土,泥層以上水位保持在20~25 cm為宜,池面1/3的水面可適度種植茭白、水花生、水葫蘆、蒿草等水生植物,以供鱔魚遮蔭躲避,還能降低水溫,改善魚池環境。同時可在池邊種植絲瓜、南瓜、扁豆等藤蔓作物,將藤蔓牽引于架上形成遮陽棚蓋,其遮陽面積以占水面的1/3為宜,保持池水有一定的光照。 2苗種選擇與放養 苗種有來源于籠捕的野生幼鱔,也可從市場收購,但受傷破皮、斷尾的鱔要除去,最好選擇人工繁殖的苗種。苗種應選擇體質健壯、體表光滑、活動力強、大小一致的黃鱔。一般要求重量以20 g/尾為宜,也可投放30~50 g/尾的大規格鱔魚。 在魚種放養前15 d,用10 mg/kg的硫酸銅和100 mg/kg的高錳酸鉀混合液進行全池潑灑,浸泡7 d后,換上清水。放養前為了測定魚池是否留有殘毒,可用體長5~10 cm的鳙魚或鰱魚苗按2~3尾/m2作“試水魚”,如魚活動正常則池中毒性已消失,反之則應推遲放養。放養時間以早春為好,1周內放齊。放養量一般為1.5~3.0 kg/m2,條件好的可放到5~6 kg/m2。鱔種放養前,用4%食鹽水或10 mg/kg漂白粉浸浴10~20 min,以消除魚苗體表的病原和寄生蟲,增加抗病力。放養時要注意暫養池與放養池的水溫溫差不宜過大,不得超過3 ℃。如相差較大,應適當調節水溫。 3合理投飼 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食鮮活餌料,或蛋白質含量高的混合飼料,如各種昆蟲的幼蟲、小魚蝦、螺蜆、蚌肉、蠶蛹、蚯蚓、蠅蛆、禽畜的下腳料等,也可投喂一些植物性飼料,如米糠、麥麩、豆渣、瓜果等[2]。鱔種入池后必須進行飼養馴化工作。馴化的具體方法為:鱔種放養后3 d內不投飼,以使鱔種體內食物全部消化,使其處于饑餓狀態,然后從傍晚開始用動物性和植物性飼料配合投喂,投喂量應由少到多,逐步增加。投喂時間逐步提前,并結合條件反射訓練,直至能吃多種配合飼料,并能在9:00、16:00左右攝食為止。 要定點投喂,一般每池設5~6個食臺,要求將飼料投入食臺,便于掌握食量和清除殘餌。一般鱔池每天投飼料400~500 g/m2,占黃鱔體重的5%~8%,投飼應在傍晚進行,日投量占鱔魚總體重的3%~5%,6—8月投飼量為總體重的6%~7%;投飼量隨鱔體增長而加大,在生長適溫時應多投勤投,15 ℃以下時可少喂或不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