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縣農業節水灌溉歷程及今后發展思考
姚振超
論文關鍵詞:交城縣 節水灌溉 發展歷史 效益 思考
論文摘要:文中回顧了交城縣節水灌溉的發展歷史,論述了發展節水灌溉的巨大效益并提出了今后發展的思考。包括適宜的節水灌溉形式、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做好水資源規劃、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進行節水工程管理制度的改革等。
交城縣位于呂梁山東側,太原盆地西部邊緣,全縣總面積1812km2,其中92.7%是山區;全縣21.6萬人,農業人口16.8萬人,為全縣總人口的78%;全縣耕地面積1.47萬hm2,其中水地面積為0.77萬hm;全縣水資源總量1.9億m3,人均占有量914m3,但人均可用水資源僅為320m,,為全省人均水資源381m3的84%,60%的水資源由文峪河流出境內,形成“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不澆交城澆文水”的殘酷歷史和現實。由此可見交城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內陸縣之一,水資源嚴重不足已成為交城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制約因素。
1交城縣節水灌溉發展歷史
為了解決缺水問題,交城自古就有引水灌溉的歷史。從一千多年前交城、文水兩縣合并開發甘泉渠為始,歷朝歷代十分重視農業灌溉,特別是清康熙年問組織開發龍門渠更是交城人民解決農業灌溉用水短缺的歷史見證,雖然因多種原因未能實現,卻充分說明交城水資源短缺的歷史。到了近代。
特別是2O世紀6O年代到70年代水利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農業灌溉條件也有很大的改觀,機電灌站、井灌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壯大,但是面臨的問題是灌溉水利用率低,浪費水電資源嚴重,所以發展節水灌溉、提高水灌溉率就成為發展農業灌溉的重要課題。從2O世紀70年代開始,主要對水庫灌區,機電灌站進行渠道防滲。80年代主要進行井灌區節水建設,從預制砼矩形渠槽到現澆u型渠道防滲,節水工作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到了90年代大力推廣滲灌、管灌等節水技術,渠道水利用率大幅度提高。進入2l世紀,以低壓管道輸水技術為主,結合噴灌、滴灌為輔的節水新技術,以其適用性,高效節能性得到空前發展,逐步取代了以往各種節水形式,并建成了各種形式的高效節水園區。截至目前交城縣已發展低壓管道254km,可灌溉面積0.33萬hm;建成標準化節水園區2處,達標節水面積353hm。
2發展農業節水灌溉的巨大效益
2.1促進了農民收入穩步增加
農業灌溉一改傳統灌溉方式,跑、漏水現象基本杜絕,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保證了農業作物適時、適量需水要求,使農作物達到了優質高產,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和種地的經濟效益,而且新的灌溉技術節能高效,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益的全面提高和農民收入的穩步增加。
2.2提高了水土資源的使用效率
實施節水灌溉后,灌溉水利用率顯著提高,增加了灌水面積和灌水畝次。我縣王村發展節水灌溉后,全部采用低壓管道澆灌,灌溉水利用率由原來的40%一50%,提高到95%以上,而且可以長距離灌溉,擴大了灌溉范圍,使一塊地勢較高,獨立的地塊得到灌溉,深受當地群眾稱贊。節水灌溉不僅縮短了灌溉時間和輪灌周期,而且有效地利用了光熱資源,提高了水土資源的使用效率。
2.3為城市發展和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來,我縣城市和工業發展速度突飛猛進,城市人口由2000年的5.37萬人,增加到2007年5.6萬人;工業總產值由2000年的374507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753336萬元。這些都得益于大力發展節水園區建設后,有充足的水資源可供調配用于工業。2003年興建的瓦窯集中供水工程和2006年興建的西營集中供水工程都是從西營鎮取水的遠距離調水工程,分別供縣城和夏家營工業園區用水需求,兩工程年供水量分別為180萬m和200萬m3。
2.4促進了現代種植技術、栽培技術和灌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興建節水工程后,灌溉用水量大幅度減少,促進了現代化種植技術、栽培技術和灌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我縣日光溫室大棚內普遍采用了先進的種植技術、栽培技術和節水灌溉技術,使農產品達到高產優質,綠色環保,成為農民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
3發展農業節水灌溉的思考
3.1因地制宜。按不同水源分區采取適宜的節水灌溉形式
交城縣山地面積大,溝壑縱橫,地形地貌十分復雜,氣候十年九旱,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農業灌溉應網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灌溉方式。所以選擇最適宜的農業灌溉方式是今后發展農業生產,節約用水的主要目的。經過幾十年的灌溉實踐,建議采取以下分區灌溉形式。
(1)井水灌區:在交城文峪河及磁窯河沖積平原區具有地下水埋深淺、輸水距離短、水量小、水質好的特點,發展低壓管道節水灌溉最為適宜,在這類灌區實現輸水管道化,可將渠系損失控制在5%左右。同時結合先進的噴滴灌技術.可減少農業灌溉地下水用量,為工業用水提供支持;可維護文峪河及磁窯河洪積平原區地下水采補平衡。
(2)水庫灌區:水庫灌區來水含沙量多、流量大、來水時間短都為明渠輸水,對支渠采取防滲措施,斗農渠需清除渠內雜草淤泥,防止灌水時堵塞,無需防滲。這類灌區的關鍵是做好田問工程配套,變大水漫灌為小畦灌,防止跑漏水和深層滲漏現象發生。
(3)小泉小水灌區:全縣小泉小水達500余處,出流量多在0.1—5L/s,出流量最大的西治泉,出流量120L/s。這些都是山區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對出流量大、已防滲的引水渠考慮渠頂加蓋,變明渠為暗渠減少蒸發;對出流量小的則采用低壓塑料軟硬管相結合方式輸水。這樣既節省耕地便于耕作,又可使防滲渠道安全越冬;既可延長渠道使用壽命,義能減少渠系水蒸發,達到節水灌溉的目的。
3.2加強水資源管理。做好水資源規劃
首先,要對全縣的水資源總量進行綜合評價,在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中確定工業、農業川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比例,防止各行業超計劃用水,促使節水農業的發展。其次,要根據各地區農業用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制定和完善各項政策法規,確定節水工程規模,使水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3.3加強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
首先,采用合理的種植制度,根據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期不同需水量調整農作物品種、種植比例,充分利用現有的灌水工程適時灌溉。其次,采取耕作措施保墑、涵養水資源。夏秋深耕、疏松土壤,積蓄雨水,減少徑流;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增加保水保肥能力;適時耙耱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蒸發,保持土壤水分。
3.4加快節水工程建設,進行節水工程管理制度改革
交城工農業生產及城鎮生活用水總量5122萬m,其中農業灌溉用水4622萬m,,占總用水量的90.2%,由此可見,加快農業節水_T程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是解決交城水資源供求關系緊張的一條最佳出路;同時要大力進行節水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供水公司,直接供水到農戶,收費到農戶;確定基本灌水定額,節約用水獎勵,浪費用水處罰,使節約用水真正落到實處。
3.5增強全民節水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節水風尚
要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節約優先的原則,充分利用一切宣傳手段,大力宣傳節約用水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大力宣傳節約用水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水患意識和節水意識。建立健全節約用水科研、推廣和監督體系,形成節約用水光榮,浪費水資源可恥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