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不同嫁接方式對黃瓜雙根嫁接苗成活率及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張艷玲
摘要:研究了不同嫁接方式對黃瓜雙根嫁接苗成活率、生物學特性及其植株抗病性的影響。結果表明:以津優35號黃瓜為接穗,白籽南瓜+黑籽南瓜作為砧木,其成活率、平均株高、平均真葉數均以靠接+靠接苗為最大,分別為91.00%、15.8 cm、3.0片。以津優36號黃瓜和津優38號黃瓜為接穗,以黑籽南瓜+白籽南瓜為砧木,均采用靠接+靠接方式,其成活率分別為90.66%、91.33%。經嫁接后,黃瓜植株枯萎病發病率明顯下降,其中雙根嫁接苗控制在0~5.0%。 關鍵詞:黃瓜;嫁接方式; 成活率;生物學特性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Grafting Patterns on Surviving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in Cucumber Seedings of Double Root ZHANG Yan-ling1, ZHANG Hong-yu2, LIU Kun2, WANG Xue-kai1, SHI Chao-ying1 (1.Ninghe County Vegetable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Ninghe, Tianjin 301500, China;2.Ninghe County Seed Management Station, Ninghe, Tianjin 301500, China) Abstract: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grafting patterns on surviving rates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cucumber seedings of double root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rviving rate, average plant hEight and average real leaves numbers of near-grafting+near-grafting cucumber seedings was the largest, was 91.00%, 15.8 cm, 3.0 respectively, and no appare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terms of average plant width under four kinds of different grafting patterns on the basis of scion - “Jinyou No. 35”cucumber and stock – “black seed pumpkin+white seed pumpkin”. The surviving rates of near-grafting+near-grafting seedings were 90.66%, 91.33% respectively. After bEIng grafted, withering disease rate of cucumber plants descented apparently(0~5.0%). Key words:cucumber; grafting pattern; surviving rate; biological properties 雙根嫁接也稱雙砧木嫁接,是利用兩個砧木根系促進黃瓜生長的一種高效嫁接技術。雙根嫁接采用白籽南瓜和黑子南瓜兩種砧木,前期白籽南瓜根系長勢快,中期黑籽南瓜根系長勢快,后期雙根長勢都很旺盛,在強大根系的支撐下,黃瓜長勢強壯,抗病性、抗逆力等性狀明顯提高[1],產量比單砧木增產53.7%以上[2],效果非常明顯。本試驗旨在探討不同的嫁接方式對黃瓜雙根嫁接苗的成活率、生物學性狀的影響及植株抗病性差異,為黃瓜雙根嫁接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供試品種 接穗品種津優35號、津優36號黃瓜(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提供),砧木品種黑籽南瓜、白籽南瓜。 1.2接穗與砧木播種、嫁接 津優35號、36號黃瓜分別于2008年10月7日和8日播種,白籽南瓜和黑籽南瓜分別于10月7日、10月10日播種。嫁接在10月16日至18日進行。嫁接采用靠接+靠接、頂插接+靠接、劈接+靠接、頂插接+劈接4種方法。 1.3嫁接苗管理 嫁接苗栽入直徑10 cm的營養缽中,并澆足底水。用雙層黑色薄膜(不見光,利于嫁接口愈合)小拱棚覆蓋,1周后白天揭膜通風至嫁接苗移栽。 1.4嫁接苗成活率及生物學性狀調查 11月3日,對嫁接苗成活率及其生物學性狀進行調查。因嫁接苗數量較少,成活率調查采用總體樣本調查法。從各種嫁接苗中隨機抽取10株樣本,調查其株高、株幅、真葉數等生物學性狀。 1.5黃瓜植株發病狀況調查 在黃瓜植株開花結瓜盛期(2009年1月20日),采用隨機取樣法調查黃瓜枯萎病發病率。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嫁接方式對嫁接苗成活率的影響 不同的嫁接方式對雙根嫁接苗成活率的影響見表1。可以看出,相同黃瓜接穗(津優35號)、相同砧木(黑籽南瓜+白籽南瓜)采用靠接+靠接、頂插接+靠接、劈接+靠接、頂插接+劈接4種嫁接方式進行雙根嫁接,其嫁接苗成活率相差懸殊較大,其中靠接+靠接方式成活率較高,為91.00 %;頂插+劈接方式成活率較低,為73.66 %。不同接穗(津優36號、津優38號)、相同砧木(黑籽南瓜+白籽南瓜)采用靠接+靠接法嫁接,嫁接苗成活率分別為90.66 %和91.33 %,均高于其他嫁接方式。說明靠接+靠接法是提高雙根嫁接苗成活率的最有效的嫁接方式。 2.2不同嫁接方式對嫁接苗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嫁接方式對嫁接苗的株高、株幅、真葉數等生物學性狀有一定影響。相同接穗(津優35號)、相同砧木(黑籽南瓜+白籽南瓜)采用不同的雙根嫁接方式進行嫁接,平均株高、平均真葉數、平均株幅均以靠接+靠接苗最大,而且遠大于其他嫁接方式;以頂接+劈接表現最差。以津優38號黃瓜為接穗,其嫁接苗的平均株高、平均株幅、平均真葉數均大于以津優35號黃瓜為接穗的嫁接苗,這與同期播種的津優38號黃瓜長勢強有一定的關系。 2.3不同嫁接方式對黃瓜植株抗病性的影響 由于多年連作,枯萎病、霜霉病猖獗成為制約黃瓜塑料大棚生產的主要因子。由表3可以看出,經雙根嫁接后,黃瓜植株枯萎病發病率明顯下降,控制在0~5.0%范圍之內,但依黃瓜接穗品種及嫁接方式的不同,發病率略有差異。單根嫁接后,黃瓜植株枯萎病發病率也有所下降,但低于雙根嫁接苗。而未經嫁接的津優36號黃瓜(對照1)、津有38號黃瓜(對照2)植株,枯萎病發生較嫁接苗高,病株率分別達到21.0 %、23.0 %。 3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無論是嫁接苗的成活率還是生物學性狀,均以靠接+靠接法最好,這可能是由于靠接苗接穗帶根,增加了根系對土壤中水分、養分的吸收面積,利于嫁接傷口愈合的緣故。靠接易操作,接后易管理,成活率也高,但靠接后易產生不定根。黃瓜一旦扎下不定根,它會逐步代替南瓜根的功能。南瓜根看起來粗壯,但實際上已逐漸失去作用,這樣就失去嫁接的意義了[3]。因此,靠接+靠接法一般需要進行后期1~2次的斷根處理。 按照靠接+靠接、頂插接+靠接、劈接+靠接、頂插接+劈接4種嫁接方法的技術規程要求,不同的嫁接方法對接穗和砧木播種時間的先后有不同要求(例如,靠接法要求接穗先于砧木播種3~5 d)[4]。本試驗由于條件所限,各種嫁接方法所采用的接穗和砧木均在同一時間播種,故對嫁接苗的成活率及其生物學性狀的影響會造成一定的差異。 雙根嫁接黃瓜與未嫁接黃瓜(對照)枯萎病發病率結果對比表明,采用雙根嫁接技術顯著提高了植株對枯萎病等病害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