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西部生態建設的主要任務及戰略措施

佚名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切入點,西部大開發戰略為生態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西部生態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

生態建設是實突破水資源短缺瓶頸;恢復植被,根治水土流失;遏止土地沙漠化不斷擴展。西部生態建設應該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發揮綜合治理效益。

加快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和切入點,是根治長江、黃河流域水旱災害的治本之策。不斷加劇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不僅使西部地區生產力嚴重衰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而且導致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江河湖泊和水庫不斷淤積抬高、水患加重。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從根本上扭轉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狀況,關系到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成敗,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我國化建設的全局;同時,還有利于促進西部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縮小東西部差距,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

西部生態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西部大開發戰略為生態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相對滯后、人口壓力大、基礎設施落后等嚴重障礙。

1、生態建設的難得機遇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要顧全兩個大局”的地區戰略。江澤民同志曾多次強調:改善生態環境是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必須首先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通過幾十年乃至整個下世紀的艱苦努力,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朱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五大戰略重點”之一,要加大長江、黃河上中游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實施力度。要抓住當前糧食等農產品相對充裕的有利時機,采取“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國家無償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苗木,對陡坡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西部生態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2、生態建設面臨嚴峻挑戰

(1)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西部地區自然生態極端脆弱,西北的主要癥結在于干旱,西南的在于喀斯特和多山。四大生態脆弱帶,即高寒、沙漠、黃土、喀斯特多分布在西部地區。國家“八五”攻關項目“中國脆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研究”成果表明,西部絕大部分省區位于生態環境脆弱區,其中寧夏、西藏、青海、甘肅和貴州是全國生態最脆弱的五個省區。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為:普遍脆弱、局部改善、總體惡化。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短缺及沙塵暴頻繁發生等,表明生態環境惡化已經非常嚴重。西部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國的80%,沙化面積占全國的99%,草原“三化”面積(退化、沙化、鹽堿化)占全國的93.2%。>25°坡耕地占全國的70%,石漠化面積占全國絕大部分。

(2)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市、自治區),雖然總面積688萬km2,占全國總面積的71.7%總人口3.55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8.5%,但整個西部地區GDP、農業總產值和總產值僅占全國的19%、25%和6%。西部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以傳統的基礎產業、資源開發產業為主體,沒有形成較長的產業鏈,大量的初級能源、原材料進入市場,主導功能不明顯,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力較弱。盡管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由于運輸距離長,開發條件差,又面臨加入WTO的嚴峻挑戰,資源優勢正在被逐漸削弱。

(3)人口壓力大,文化素質低:人口的高速增長給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從1978~1998年的人口變動情況來看,西部人口平均年增長率為14.58‰,高出東部地區2.48個千分點。由于“人口分母效應”和自然資源的相對“無增長”,加劇了人口與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矛盾,以貴州省為例,1952年該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為0.13ha,由于人口增長快,1978年人均耕地面積下降到0.07ha,1997年下降到0.05ha。

西部地區人口的文化程度整體較低,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較高,特別是女性文盲率更高。1998年西部地區15歲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為24.99%,超過全國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以上,西部女性文盲率高于男性16個百分點。西部就業人口接受培訓的比例為3.3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千分點。

(4)基礎設施滯后:西部十省區的鐵路里程14325km,占全國的24.7%,路網密度為26km/百km2,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公路里程41.74萬km,占全國的30.9%,公路密度為7km/百km2,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5%,高等級公路占本區公路6.7%;西部擁有各類機場41個,占全國的33.4%。1998年東、中、西三大地帶郵電業務量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65.6%、23.2%和11.2%;1998年東、中、西三大地帶電話用戶數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58.2%、28.5%和13.3%。

西部生態建設的主要任務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給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發展帶來極大危害,惡化的生態環境是當地群眾貧困的主要根源,目前,西部貧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地區,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擴展趨勢,將嚴重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和安定團結。所以,我國西部生態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一是突破水資源短缺瓶頸,二是恢復植被,根治水土流失,三是遏止土地沙漠化不斷擴展。

1、突破水資源短缺瓶頸

水是西部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建設的首要條件。目前西部地區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和浪費并存的尷尬局面,一方面,西部大部分地區嚴重缺水,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平原和墾地中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甚至幾十mm,而蒸發量很高,生態需水量很大,可供利用的水資源少;在西南地區,盡管年降水量很高,但由于山高谷深,水資源利用難度很大。另一方面,水資源利用粗放、浪費嚴重。大水漫灌的農業生產方式,不但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而且還帶來了土地次生鹽堿化等環境問題。例如新疆農田灌溉渠系水有效利用率小于0.4,農業毛灌溉用水量達15000m3/ha,高出作物實際需求量一倍多。超量灌溉又帶來次生鹽漬化,鹽化土地占耕地面積的35%,因鹽化棄耕面積達666.7ha,幾乎相當于開墾面積。

流域水資源利用缺乏統一管理,經濟用水嚴重擠占生態用水,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如石羊河下游民勤盆地:50年代年來水量5.8億m3,90年代年來水量下降到1.7億m3:地下水位下降,礦化度升高,致使2萬多ha農田棄耕,7萬多人、12余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居延海40年代水面為120km2,90年代全部干涸,造成近40萬ha胡楊林的全部死亡。

2、保護和恢復植被,根治水土流失

人口持續增長和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使得西部地區的植被銳減,西北地區的平均森林覆蓋率為5%只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3,導致水土流失不斷加劇。例如,陜西水土流失面積13.75萬k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3,每年輸沙量9.2億t,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量的1/5,其中入黃河泥沙達8億t,全省每年因水土流失損失氮、磷、鉀養分500多萬t。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造成了流失區內群眾生活的貧困,而且威脅中下游社會經濟的發展。長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覆蓋率銳減,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成為1998年長江發生歷史上罕見特大洪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3、遏止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的擴展

荒漠化是我國西部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導致土地生產力的加速衰退,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高達262.2萬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如新疆104.4萬km2,內蒙古65.9萬km2,西藏43.6萬km2。土地沙漠化的總體趨勢是“局部逆轉,整體擴大”,例如,我國沙漠化的擴展速率為:50~60年代平均每年1560km2;70~80年代2100km2;90年代2460km2。近幾年來,我國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1010元,相當于西北五省區1996年財政總收入的3倍。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目前貴州省石漠化面積已達5萬km2,廣西4.7萬km2,再加上云南及其周邊地區,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正在以平均每年約2500km2的速度迅速擴展,其發展速度及危害甚至超過西北的沙漠化。

上述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等荒漠化現象加深了西部地區的貧困程度,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近1/2生活在荒漠化地區。人類的不合理經濟行為,如濫墾、濫牧、濫采、濫伐、濫用是導致土地荒漠化最主要影響因素。 西部生態建設的戰略措施

江澤民同志指出:“改善生態環境是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必須首先解決的一個重大。如果不從現在起努力使生態環境有一個明顯的改善,在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就會落空。”西部地處我國兩大江河——長江和黃河的上游,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其生態環境質量對兩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區具有極其重大的。所以,國家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過程中,將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列為重點。搞好生態環境建設是西部大開發的必要前提和首要任務,也是跨世紀戰略的重要目標。

1、西部生態建設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西部生態環境問題是脆弱生態環境與不合理人類活動的綜合結果,因此,在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過程中,必須打破生態環境惡化與貧困的惡性循環,首先考慮當地居民的生存與發展,把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與問題的解決有機結合起來。

(1)三效益統一原則:生態建設必須與扶貧攻堅、產業開發、經濟結構調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采取任何一項生態建設措施之前,首先要考慮是否有利于改善當地居民的基本生存條件,是否有利于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只有保證糧食和資金足額到位,退耕還林還草才能順利實施。還林還草以后又必須和林業、牧業的發展相結合,只有這樣生態建設的目標才不至于落空。

(2)因地制宜原則: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地區間生態環境差異很大,所以,生態環境建設必須認真貫徹因地制宜的方針,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不能違背,否則就會蒙受重大經濟損失。例如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屬于半干旱草原地帶,部分為半濕潤森林草原地帶,退耕后應以種草為主,只有少量溝谷、陰坡適宜造林。

(3)生態補償原則:一方面要求西部的和居民在搞好經濟開發的過程中,必須對生態環境的損失做出經濟上的補償;另一方面,對于長江和黃河流域中上游地區生態建設付出的代價,中下游受益地區應該適當地分擔。只有把生態建設的經濟外部性成本內部化,才能保證公平,保證中上游地區生態建設的積極性、穩定性和持久性。

2、生態建設的戰略措施

西部生態建設只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綜合治理效益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1)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在實施西部生態建設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總體規劃,對于生態建設的方向、目標、步驟和措施要進行論證,并且通過的形式固定下來。在全國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制定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作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先行試點,分步實施,先易后難逐步推進。

(2)減輕人口壓力,提高人口素質:當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在于人口問題。因此,為了保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必須認真執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總量,提高人口素質,同時采取多種途徑和措施,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3)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建設用水: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是突破水資源短缺的瓶頸。要加大節水技術研究和推廣力度,實行全流域水資源的合理調配,理順水資源價格,采用行政、經濟和技術等多種途徑保障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確保生態環境建設用水。

(4)抓好重點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對于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工程,要按照科學,做好經濟、技術論證,按規劃立項,嚴格按國家頒布的標準組織設計和施工。引入競爭機制,允許不同經濟主體參與工程建設的投標。相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技術監督體系,引入工程監理制度,定期對工程建設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和評估,確保工程質量。

(5)建立完善的資金保障機制:為了使西部地區生態建設落到實處,必須建立和完善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投資機制。

首先,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對生態建設的投入做出長期安排,把生態建設資金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銀行要增加用于生態建設的貸款,并適當延長貸款償還期限。國外長期低息貸款和贈款要優先考慮安排生態建設項目。

其次,要研究制訂一些政策措施,鼓勵民間投資進入西部生態建設,在堅持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有償出讓荒山使用權,鼓勵和扶持企業和個人在荒山上發展經濟林木,創辦綠色產業。地方政府對投向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可以考慮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

(6)采取切實可行的技術保障措施:西部生態建設必須標本兼治,把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有效地結合起來。加強生態建設人才的培養,鼓勵科研院所參與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圍繞關鍵問題組織科研攻關。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推廣、信息服務體系和技術交流,為各地區制定規劃、設計工程等技術服務。按照試驗、示范、推廣的路子,辦好各類試驗示范區。大力培育和推廣適應不同區域特點的優良品種,推廣適用技術,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和推廣國外先進技術。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