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東縣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姚先榮
摘要根據馬鈴薯的需肥規律和吸肥特性,介紹了會東縣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量的計算及其測土配方施肥方法,以期為會東縣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需肥特性;測土配方施肥;四川會東 會東縣是涼山州南部的山區農業縣,位于東經102°20′31″~103°03′16″、北緯26°12′32″~26°55′42″,全縣幅員面積3 227km2,縣境內最高海拔3 331.8m。2008年末總人口38.8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05萬人。會東縣有耕地41 840hm2,其中水田7 693.3hm2,旱地34 146.7hm2。農作物播種面積81 286.7hm2,其中糧食作物面積47 326.7hm2,糧食總產量24.41萬t。馬鈴薯是會東縣高山鄉鎮的主要農作物,2009年馬鈴薯播種面積8 350hm2,產量27.9t/hm2,總產量(鮮薯)23.297萬t。馬鈴薯是高產喜肥作物,對肥料的反應極為敏感,產量形成與土壤營養條件關系密切。因此,合理施用肥料,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實現馬鈴薯高產、優質和高效的關鍵措施之一。 1馬鈴薯需肥特性 馬鈴薯整個生育期間,因生育階段不同,其所需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幼苗期吸肥量較少,塊莖形成期吸肥量迅速增加,到塊莖增長期達到最高峰,而后吸肥量急劇下降。各生育期吸收氮(N)、磷(P2O5)、鉀(K2O)三要素,按占總吸肥量的百分數計算,苗期分別為18%、14%、14%,塊莖形成期分別為35%、30%、29%,塊莖增長期分別為35%、35%、43%,淀粉積累期分別為12%、21%、14%。三要素中馬鈴薯對鉀的吸收量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試驗表明,每生產1 000kg塊莖,需吸收氮(N)5~6kg、磷(P2O5)2~3kg、鉀(K2O)12~13kg,氮、磷、鉀比例為1.0∶0.4∶2.2。馬鈴薯對氮、磷、鉀肥的需要量隨莖葉和塊莖的增長而增加。在塊莖形成盛期需肥量約占總需肥量的60%,生長初期與末期約各需總需肥量的20%[1]。 2馬鈴薯施肥量的計算 2.1基本原理與計算方法 根據作物目標產量需肥量與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計算公式為: 施肥量=■ 養分平衡法涉及目標產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養分含量五大參數。目標產量確定后土壤供肥量按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法確定。 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法是通過測定土壤有效養分含量來計算施肥量。其計算公式為: 2.2確定目標產量 目標產量可采用平均單產法來確定。平均單產法是利用前3年平均產量和年遞增率為基礎確定目標產量,其計算公式是: 目標產量=(1+遞增率)×前3年平均產量 一般糧食作物的遞增率為10%~15%。會東縣前3年馬鈴薯平均產量27 300kg/hm2,目標產量=(1+10%)×23 700=30 03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