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徐瑞
摘 要:在教學中,在已形成的定勢思維的基礎上,注意培養學生的新奇感,多來幾個假設,多問幾個為什么,提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境界。
關鍵詞: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
豐富的知識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廣泛的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動力。為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課堂上經常介紹一些科學家成功的的軼事,使學生了解科學家成功的艱難和喜悅。在課外能學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進行研究性學習。針對物理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特點,教師根據學生巳學的知識,結合相關學科知識,提出一些不同的主題,激發學生選題的興趣,吸引學生申報不同主題下的相關內容。
例如:“電在你家中”、“菜刀中的力學知識”、“自行車中的物理原理”等,這既拓寬了學生知識面,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高一第一學期在講完摩擦力的內容后,我就布置了“自行車中的物理原理”的課題,同時列舉了10個小課題,許多學生能夠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問題,也有部分學生研究自行車的尾燈,有關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識的掌握早巳超過了課堂上所學的內容,而且,交流之后大家提出的問題又成為下次研究的課題。
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感興趣就會不怕艱苦,積極主動去學習,遇到問題喜歡多問,甚至“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樣肯去鉆研,才會有所創新。
二、培養學生求異創新思維能力
求異,指對知識和技能探求的更新立異,使之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故求異思維是一種培養學生開拓和創新的思維。意大利杰出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教堂里看見懸掛的吊燈被風吹得左右搖擺。這在別人認為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但伽利略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領悟出“搖擺等時性”的規律。
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習慣給學生一些固定不變的知識及方法,這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擺脫習慣認識的束縛,開拓思路,用一題多解、一解多題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問題。盡可能提出與眾不同的新觀點、新思想、新辦法。對于學生的設想不管對錯,教師要耐心細致地給予分析,同時要表揚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學生,從而帶動其他學生標新立異。
如我班有一個學生,高一入學時成績平平,但為人爭強好勝,資質聰穎,就是貪玩,遇到問題總愛提出不同的想法,對此我總耐心分析他想法的正誤,錯誤的引導他找出原因,正確的給予鼓勵。
高一期末,其物理成績遙遙領先,還在市物理競賽中獲了獎。針對這位同學的情況,我向同學介紹了中微子的發現過程。物理學家在研究放射性物質的原子核發射電子的過程中,發現了放出一個電子后,原子核失去的質量總是大于電子的質量,雖然差別很小,但與巳知的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這令許多科學家束手無策。
這時,年輕的物理學家包利大膽提出了一個假說:隨著電子一起,有另外的一個粒子也飛離了原子核,是它偷走了、原子核的一點點質量。經過二十幾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小組,歷盡艱辛,終于找到了它,這時,中微子的假說才被證實。
又如高二必修P63(1)三個阻值是12Ω的電阻,可以有幾種連接方式?大部分同學與標準答案相同,答為4種,也有個別同學考慮短路現象答為7種。我對答7種同學的思維進行表揚,這樣既活躍學生的思維,又促使學生敢于“求異”,從而培養良好的求異思維和探索品質。
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性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維形式,也就是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以這個問題為中心,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尋求各種答案。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認為:“創造力作為一種心理活動,來源于發散思維。”發散性思維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方式,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其形式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既需要一個熟到巧的過程,又要教師的不斷培養。
因此,在教學中,在已形成的定勢思維的基礎上,注意培養學生的新奇感,多來幾個假設,多問幾個為什么,提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境界。如物理實驗中測“金屬電阻率”,要測金屬導線的橫截面積,除了書中方法之外可啟發學生還有哪些方法可測。如電路的設計、黑盒子問題的處理等等。
像這樣利用開放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有些老師怕麻煩,往往避而遠之。實際上利用開放題,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因為發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