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物理小實驗的研討
冷興芳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對學生正確形成概念和掌握規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有關實驗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要通過這些實驗學習基本操作技能,體會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及實踐在人類認識世界中的作用。而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新課程的實施,中學物理實驗分為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小實驗和課外試驗,其中課內小實驗和課外實驗都屬于小實驗,它們都有操作簡單、貼近生活、突出問題和就地取材的特點,這更能體現新課程理念中的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試驗和勤于思考的思想。本文就從兩方面對中學物理小實驗的開展進行探討。
一、新課程理念下,開展物理小實驗的意義
美國教育家多爾在《后現代課程觀》中提出了4R觀點,即讓課程具有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和嚴密性。其宗旨是激活學生的思維,把握整體的世界,注重生活的關照,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因此在物理中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是有必要的,新課程要求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而探究式教學中的實驗特別是小實驗的開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新課程理念下,開展課內小實驗的意義
課內小實驗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邊學習邊進行試驗的教學形式。課內小實驗與演示實驗相比,課內小實驗更突出讓學生手腦并用,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動手,在操作和觀察中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物理知識,提高實驗技能。與學生分組實驗相比,課內小實驗能更好的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配合教學內容進行隨堂試驗。課內小實驗能讓學生更容易抓住試驗本質,消除許多學生對實驗的神秘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地參與實驗,還能消除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距離感,可以提供更多的機會來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訓練科學方法。這與新課程理念中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是相適應的。
2. 新課程理念下,開展課外實驗的意義
課外實驗是指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任務和要求,用一些身邊簡單的器材或自己動手制作的簡單裝置,在課外獨立或合作完成的實驗。課外實驗是課堂實驗的有效補充,與課堂教學密切聯系,使課堂教學得到不斷延伸和補充,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表面上跟生活經驗有矛盾的知識的認識;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活躍學生的思維。另外開展課外實驗活動,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動手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因此開展課外實驗是符合時代要求的。
二、新課程理念下,物理小實驗的實施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發展,物理小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
1. 課內小實驗的實施
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經典實驗,經典實驗在揭示物理現象形成物理規律時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但經典實驗也有局限性,它缺乏直觀性,與學生生活聯系不緊密,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用身邊的材料做一個小實驗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例如,為了讓學生親眼看到“真空中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一樣”的演示實驗,即錢毛管實驗,這對于驗證亞里士多德“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快”這一錯誤性結論和幫助學生理解伽利略落體運動的規律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看過演示實驗之后很多學生由于前概念的影響,還是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在演示錢毛管實驗的同時,讓學生拿兩張紙,一張揉成團,一張展開,讓它們同時下落,進行觀察,從而得出“物體下落快慢與質量無關”這一結論。 物理中還有很多重難點問題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教師可以增加適當的小實驗來幫助學生學習。
例如,在講“摩擦力”內容時,很多學生認為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運動的,都是阻力。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課內小實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把幾支圓桿鉛筆平行放在桌面上,再把兩本書放在鉛筆上,用手向前推上面的一本書,會發現下面的一本書也會跟著一起前進。顯然以地面為參照物,下面這本書受到上面的書給它的摩擦力就是一種動力。
物理中還有很多知識是很抽象的,教師可以通過小實驗,用奇異的物理現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表面張力比較抽象,可以讓學生親手在課堂做小實驗—不沉的針—水的表面張力:取一干凈燒杯,將燒杯加水至接近滿水,將針置于濾紙上,慢慢地將濾紙平放于水面上,使濾紙浮于水上,不久之后浸濕的濾紙開始下沉,結果發現針漂浮于水上;將肥皂水緩緩加入,結果針下沉。
課內小實驗可以調節物理教學,符合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訓練為主線、調節為關鍵、能力為目標的原則,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質量。但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有些簡單易做的小實驗可以讓學生課外做,做完后寫心得體會以達到教學目的。利用身邊簡單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動手制作的簡單裝置可以完成的實驗,可以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實驗加深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例如,在解決有關摩擦力的問題時,學生普遍認為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比較困難,其主要原因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難以想象兩個相對靜止而又有相對運動趨勢的物體接觸面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下面的實驗幫助學生找到一種方法:可以用兩只鞋刷,使刷毛相對放在一起,推其中的一只鞋刷,在不產生持續滑動的情況下,觀察刷毛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從這些觀察中,學生可以判斷各自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
2. 課外實驗的實施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個性,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課外去觀察有關物理現象和實際運用情況。
例如,掛在墻壁上的掛鐘,當電池的電能耗盡而停止走動時,其秒針往往停在刻度盤上“9”的位置,這是由于秒針在“9”位置處受到重力矩的阻礙作用最大。還有從高處落下的薄紙片,即使無風,紙片下落的路線也是曲折多變的,這是由于紙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狀各異,因而在下落過程中,其表面各處的氣流速度不同,根據流體力學原理,流速大,壓強小,致使紙片上各處受空氣作用力不均勻,且隨紙片運動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紙片不斷翻滾,曲折下落等。
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動手制作簡單的儀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例如,“自動上坡的圓木桿”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實驗,看似滾動體會自動上坡,其實滾動體質心下降,部分重力勢能轉變成了動能。讓學生準備3支鉛筆、橡皮筋、小球、圓木桿:①用橡皮筋將兩支鉛筆的一端扎緊,另一端拉開適當的距離后放在第三支鉛筆上,構成一個木支架,寬端略高于窄端。②將圓木桿放在木支架的寬端,可見圓木桿自動滾下,說明木支架寬端略高于窄端。③將小球放在木支架窄端,可見小球朝高端滾去。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的能力,真正使物理課堂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而課內小實驗和課外小實驗,可以讓學生的實踐活動量得到保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態度,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識。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小實驗的作用,以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