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中的分析性學習
喬國頌
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探究中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實際情況看來,收到的效果卻甚微。怎樣才能通過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一、明確學習動機,強化學生的自覺性
要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分層次巧設疑問,因材施教,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強化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也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牛頓、愛因斯坦等著名物理學家的有關資料,講述他們的感人故事,了解他們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物理課程和進行物理實驗的重要性,體會做物理實驗的樂趣,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學習。
二、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運用,而提出一個新問題需要有創新性思維。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適度的設置質疑、提問、討論,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協調、合作,縮短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層層設問,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通過獨立探索來獲取新知識,在情境中解決新問題、產生新見解,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和技能,而且培養了他們不斷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品質。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行為,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千萬不能進入“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中,這樣是難以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因此,教師要根據現代中學生的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于積極實踐和主動創新的習慣,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三、重視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關心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而很少關心學生“會學”多少知識。這樣時間一長,有些學生就會將已學會的知識遺忘。而良好的認識方法和學習方法會使人獲得更多的新知識,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教材提出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觀察,將新知識運用于實踐中,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例如,在學習密度概念以后,布置如下設計課題:(1)如何用天平“稱”一卷細鐵絲的長度?(2)如何用量筒“測”青霉素小瓶的質量?(3)如何用天平“稱”小球的體積?(4)如何用量筒“測”一小瓶空氣的質量?學生經過探索并討論,最后得出正確的方法和結論。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完善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