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 激思 激情──論如何激發和保持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崔云
摘要: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開始還是比較高,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學習內容的加深,多次考試成績的不理想,不少學生對學好物理失去了信心。 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積累,在教學中采取了激趣、激思、激情的教學方法:重視生活趣聞,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以實驗為基礎,教學不脫離實際和實驗觀察,通過學生的動手和實際操作,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掌握知識的能力大大提高,改變物理學習沉悶、沒趣、被動的局面,保持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使他們在學習物理之后各方面有較大的質的飛躍。
關鍵詞:激趣激思激情輕松學習
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初中上第一堂物理課,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非常高,但是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學習內容的加深,幾次考試下來,使不少學生對學習物理失去了信心,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觀察和分析,主要原因是很多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時只應付各種考試,死記物理概念、定律和公式,不理解其中的物理意義,不能用物理知識去解釋一些物理現象,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學中采取激趣、激思、激情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樂觀,熱情的積極性情趣,消除他們輩觀的、消沉的、消極性情緒,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學習是由動機、興趣激起和推動的,它直接影響自主學習的水平、進程和效果,學習興趣是內部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部分,是推動、激勵學習的最有效的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首先教師應了解青少年的一般心理特點,做到“親其師、信其道”,多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其次在教學中適當照顧學生的興趣,講述生動、具體、內容新穎、能結合日常生活,對教學有啟發,幫助的事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我在上《長度測量》一節時,講為什么長度測量要有統一標準,是因為在古代尺子的制作標準通常是以人體長度為依據,如古書“孔子家語”中規定把張開的大拇指和中指兩端間的距離為一尺,醫學書籍中則以中指中節的長度為一寸,直到現在針灸時尋找穴位仍然沿用這種尺度;在唐代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步長為標準,古埃及則以法老的拐肘至中指的距離為標準,羅馬帝國查理一世規定以他的腳長為一尺等等。為了規范長度,1791年法國政府規定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為標準單位一米。通過這些講述學生學習這節內容的積極性提高,也加深了認識長度的發展史,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明顯提高。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那么環境則是學習的土壤,學生在學習物理時,在心理上的障礙是概念多、定義繁,不好記憶,在教學中把書中的有關概念、定義、公式等編寫為順口溜、有規律地貼于教室的墻壁上或者以知識趣味題通過卡片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如對《歐姆定律》一節學習后,編出“電壓變,電流隨,兩者間,相互變;電阻值,壓流比,關系間,歐姆律。”這樣學生就輕松記住定律的適用條件。學生還可以相互提問,相互抽問,通過小組知識競賽等形式,讓學生處于知識的海洋中,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學生對概念難記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掌握知識的能力也增強,通過興趣的激發,學生在輕松的環境掌握知識,融合知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逐步提高,學習成績也突飛猛進。
二、重視生活趣聞,激發創新思維
學習對很多學生來說是一件沉悶的、沒趣的、被動的事情,這個印象很大程度地源于沉重的功課及考試壓力,快快樂樂地學習變成高不可攀的神話。用科學家小傳來教育、引導學生,用科學家嚴謹治學的態度和獻身科學的精神教育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和主人翁意識,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學習動力源問題,學生的認識提高了,自主意識增強了,他們就會從更高的層次上來對待學習,從而形成一種持久的學習情趣。然而書本的知識來源于生活,我們何不從生活的角度去探視,重新欣賞沒有感情的物理定律,冷冰冰的數學公式,讓他們重新體驗學習所帶來的無窮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注重生活趣聞,多舉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學習和游戲中遇到的很多有趣的現象,如:兩人抬木箱登樓,上下兩人用力相等嗎?玩橡皮圈射“紙彈”的游戲,為什么“紙彈”要用橡皮圈發射而不直接用徒手投擲?800米賽跑為什么是逆時針方向?公共汽車后面窗子不打開之謎?電影動畫片的制作原理是什么?等等。這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以及提高對學習物理的興趣,鞏固物理概念,并培養靈活運用物理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在知識經濟日見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創新思維人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少一點灌輸,多一點探討,讓學生盡可能地參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從接受知識轉變為發現知識,達到培養學習能力的目的。對于農村初級中學,學生的知識面有限,動手能力也較弱,只有多聯系生活中的實例,耐心輔導,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學習《杠桿》一節后,組織學生觀察指甲鉗,捕鼠籠、捕鼠夾的工作原理,讓學生對現有的指甲鉗、捕鼠夾、捕鼠籠進行改進。學習《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一節后,讓學生結合自家情況自主設計或改進教材中的樓梯開關、門鈴電路、搶答器電路等等。通過動手能力,使學生更加明白其使用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更大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渴望達到史無前例,心靈一下開朗許多,學習的積極性也較大提高。所以在當今普及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充分挖掘新素材,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培養創新的人才,以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
三、重視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熱情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脫離了實驗與觀察就不可能學好物理。在教學中使學生明白從學習物理的第一天,就要學生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實驗數據、歸納實驗結論以及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動手實驗的能力。教師做每個演示實驗都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是什么?實驗裝置為何如此設置?能否再改進?每一步驟要達到什么目的?說明什么問題?整個實驗結果能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諸如此類,教師絕不對做實驗采取走過場的態度,或講實驗甚至不在乎實驗的成敗而馬虎了事,這樣會對學生渴求知識產生負面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應切記戒之。在實驗中應要求學生對每一個實驗,從制定方案、步驟,設計記錄表格到正確地使用儀器和進行測量,都應要求學生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特別要尊重客觀事實,絕不拼湊數據,如在“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中,要求學生不僅按照老師要求測出了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而且還要思索怎樣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通過分析要求學生對實驗的結論與分析論證得出答案是否相同,并且課后還要要求學生做出書面證明,同學們通過實驗取得了收獲,增強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學生的實驗能力越強,對基本理論的運用就越靈活,科學思維和獨立工作能力就越強。當然對于農村初級中學,由于實驗經費不足,條件有限,大部分學生實驗不能進行甚至有的教師演示實驗也無法進行,這樣只有依靠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自己動手找器材,沒有滑輪、木輪也行、沒有連通器只要有塑料瓶和塑料管也能解決問題,因為塑料可樂瓶可演示大氣壓的存在及方向的實驗,演示水的失重和超重現象,制作阿基米德原理的溢水杯,演示帕斯卡定律,演示光的色散現象,演示液體內部壓強與深度有關。諸如此類,只有做好實驗,學生的感悟認識提高,各種能力才能增強。
為了適應升學考試,考查學生創新思維、設計實驗的能力,初中實驗有“測定物質的密度”,由于實驗儀器不夠,老師給出一些常用的實驗儀器,如彈簧測力計、水、細繩、牛奶、石塊、量筒、燒杯、天平、橡皮膜、待測液體。在實驗課上先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找出實驗儀器,這樣基礎較差的學生找出天平、量筒、水和待測液體,最后基礎較好的學生只剩下彈簧測力計、水、細繩、石塊,怎樣測出石塊的密度呢?學生就開動腦筋,勤于動手,經過認真思考基礎較差和基礎較好的學生最終都能完成實驗,得出正確答案,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逐漸高漲。到了初三電學實驗,給出電壓表、電流表、幾只定值電阻、幾只滑動變阻器、幾只待測電阻、幾只開關和若干導線,對基礎較好學生要求電壓表、電流表二者只能選其中之一,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就任意選實驗儀器,如何測出待測電阻的電阻呢?經過認真思考結合動手實驗,基礎較差和基礎較好的學生最終都能完成實驗。經過多次訓練,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就會空前高漲。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靈活設計實驗,在初中物理復習中我布置怎樣測出一個皮球從空中落下對地面的壓力,長江三峽大壩修好后對三峽庫區的生態又有何影響?于是學生們紛紛開動腦筋,學生們的腦子開了竅,創造的思路源源不斷,成果層出不窮,確實是打開智慧的鑰匙。
俗話說:小課堂,大舞臺,我們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然而你這一桶水如何將學生那一碗水倒滿,而且還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如果用一桶水盲目地向空碗潑去,不僅不能將碗倒滿,還有可能將碗沖翻,這反映了教學方法需要教師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持之以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嘗到甜頭,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濃厚興趣。
誠然,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教育活動,只有教師教學業務水平逐漸提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必須實行更高層次的改革,實行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多聯系生活,多聯系實際,把教育教學提高一個新的層次,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初級中學的教師只有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進取,不斷充電,為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竭盡全力。
[1]賴炳福編,趣味物理,知識出版社。
[2]陳敏編,尋找身邊的科學、物理篇,新疆人民出版社。
[3]何定梁編,生活中的物理,上海遠東出版社。
[4]朱德全編,現代教育理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5]谷祖德編,初中物理趣讀,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