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物理新思維的培養
姚震
初中學生剛接觸物理時,對物理非常有興趣,但隨著物理學習內容的增加,而感覺到物理是非常難學的一門學科。究其原因,關鍵是教師在講授物理知識過程中,只知道讓學生掌握結果,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物理新思維。在新課改下,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物理新思維的培養。本文結合我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物理新思維。
一、注重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是物理知識的基礎,夯實基礎是學好物理的第一步。因此,全方位,多渠道積極引導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是教師培養學生物理新思維的首要任務。
1. 重視物理實驗作用
一位物理教育家曾經說過“物理物理,見物說理”,這是對物理學科的高度概括。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任何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得出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生能夠直接參與整個實驗的設計和操作,無疑讓學生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有了一定感性認識,同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體驗各種條件下的不同物理實驗現象,也讓學生能夠全方位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加深理解,這對培養學生的物理新思維是很重要的。有些教師常常采取在黑板上講實驗或利用多媒體技術代替物理實驗,對實驗過程淡化,只追求實驗結果的掌握。這使得學生對物理概念和基本規律的理解很空洞,很抽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能”的概念是一個物體能夠對另一個物體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但學生對此不理解,認為只有正在做功的物體才具有能。教師可以演示用一定高度的鐵塊落向沙槽,讓學生觀察鐵塊在沙槽中的情況,并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理解“能”的含義。
2.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學生總認為物理知識只存在于物理書中,物理課中和物理作業中,好象與生活沒有一點關系。其實物理來源于生活,教師平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對身邊生活和周圍自然界的觀察,通過用心觀察,學生就會發現物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同時并用學過的物理概念和基本規律對其進行探究,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鞏固了所學物理知識,同時也讓物理新思維在生活中得到應用。例如,可以讓學生課下觀察一個身邊的物理現象,并簡單加以解釋。 二、把握物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初中物理分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知識點都具有連貫性,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學生在學習時總是把每個知識點看成一個獨立的內容,而忽略了知識點之間的前后聯系。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大量的雜亂無章的物理知識,學生疲于記憶,卻沒有一個體系貫切其中,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物理失去興趣。例如,讓學生解釋吸盤吸在光滑豎直墻壁上的原因,很多學生認為只是大氣壓的作用,這就是學生沒有將前后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加強前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相似知識點的比較,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每一部分的知識體系。當然,教師在培養學生物理新思維的過程中也應注意以下方面:
1. 知識的公式化
學生在初步學習物理時,總認為物理公式是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它用數學形式的定量描述代替了文字闡述,因此學習物理只要記住公式就好了。學生在應用時往往只會盲目的套用公式,而忽略了文字闡述所說明物理規律應用的條件和范圍。學生上課時聽起來很簡單,而自己動手做起來卻束手無策。
例如,學生在進行計算功時,總是覺的簡單,但錯誤很多,主要原因就是在進行功的計算時首先要判斷力是否做功。
2. 生活經驗對物理新思維的干擾
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某些物理現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生活經驗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因此,學生學得物理知識帶有個人色彩,從而不能形成科學的物理新思維。
例如,慣性是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但學生在學習慣性時,很多學生認為物體靜止時沒有慣性,物體運動時才有慣性,或者認為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是受到了慣性作用。因此,教師在傳授物理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這方面對學生建立物理新思維的影響。
古人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新思維,使學生在物理上可持續發展,是新課程標準下物理教師授課時應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