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激發(fā)學生研究物理的活力
關引降
有人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只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成為真正的教學主體,才能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性活動的展開與整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又可以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同時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學中如何利用信息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活力呢?對此,我進行了以下教學嘗試:
一、借鑒“生活世界”的信息,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
俗話說:生活是最好的教師。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世界”,細致入微的滲透生活觀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學過程中精心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見的場景和問題,而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出發(fā)點,問題能誘發(fā)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
例如,在學完初二“大氣壓強”內容后,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先提了一個問題:你們在打吊針時,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問題一出,學生就議論開了,通過幾分鐘的討論、歸納,并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他們總結了以下發(fā)現(xiàn):①輸液瓶口插了兩根管子;②藥瓶要吊在高處;③輸液瓶如果掛得太低,或輸液瓶里沒有了藥液,血會倒流;④藥瓶中的藥液是勻速滴注的。
我對他們的發(fā)現(xiàn)我作了高度評價,并對此原因表現(xiàn)出了很大興趣,可能是受我的影響,學生的探究熱情也高漲。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幾個問題,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先通過組內討論,共同拿出一個最佳答案,然后進行組際交流,隨著討論甚至爭論的不斷展開,他們很快就解決了一個個疑問。
這種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傳統(tǒng)的教學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再由學生來回答,學生的思維方式、范圍都受到了限制,而這種“由學生提出問題,再由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它能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當學生的思維產生困惑時,他們就會主動的與別人進行交流。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思路開闊,每個人都爭著發(fā)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整節(jié)課就在學生討論、探討中進行著,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并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給他們帶來的樂趣,從而激起學生探究的活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沒有興趣,學習就會變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難以維持;但如果興趣沒有發(fā)展成為穩(wěn)定的求知欲,學生就不可能對科學真理的追求產生理智感。
二、利用信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沒有疑問就沒有思維,積極的思維往往是由疑問開始的,教師可根據(jù)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在教學的關鍵處設置疑問情境,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越新穎,刺激性越強,就越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和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學習初二“摩擦力”內容時,我首先播放一段錄像:一個清洗工坐在一塊僅依靠一根繩子吊著的木板上,他正清洗高樓墻,并通過松放繩子的一頭使自己能自如地移動。看完錄像后,馬上就有學生問到:為了不使自己掉下來,他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來拉住繩子?沒等我開口說話,就有學生說:不對。另一個學生也接著說:我看清洗工的神態(tài),不象是要用很大力的樣子。通過學生七嘴八舌的爭論、猜測,大部分學生都有了共識:不用很大力;接著又有學生提出了新疑問:為什么他不會往下滑呢?這時的學生正處在一種“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思考境界;此時,我趁機展示了本節(jié)課的內容——摩擦力。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維最活躍是在新的有趣的問題亟待解決之時。我這樣把知識和情景有機地結合起來,目的是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進行新一輪學習,它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使學生的探究欲望達到最濃烈狀態(tài)。
學生有了探究的興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動力,而教師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把這種探究動力長久的保持下去。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學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國的科技和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都很快,許多高新技術如通信技術、現(xiàn)代交通技術、納米技術等的發(fā)展都與物理學密不可分,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一個嶄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術時代已經(jīng)來到,隨著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教師不僅要教學生了解過去,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去關心并認清明天。因此,教師在平時除了悉心備課、認真鉆研教材外,還應時時注意物理科學的新動向。
例如,在學習“磁現(xiàn)象的應用”時,我先結合磁極間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紹上海磁懸浮列車的建成情況,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學生作了簡單介紹。當學生聽完介紹后對磁懸浮列車很感興趣,課后他們還不斷向我提出問題,這時我靈機一動,沒有馬上給出他們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勢引導他們,教他們通過哪些方法、哪些途徑去查閱相關資料。還做出一個決定,讓對此感興趣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寫一篇有關磁懸浮列車的小論文,兩個星期后,大部分學生交上作品,我對他們所寫的每篇論文都作了肯定,還評出了各種獎,過后我發(fā)覺我的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變得更濃了。
用這種設置懸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探究活動中,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把探究內容由教材知識向社會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動由外在興趣轉化為學生的內動力。
當然,當我們在大談如何利用信息激發(fā)學生探究活力的同時,還應該利用好信息讓學生在平時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yōu)美的品德。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不僅要發(fā)展學生的能力,而且還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yōu)美的品德。高尚的道德和優(yōu)美的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師的說教能完成的,我們應把它跟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利用教學資源、社會事件,抓住一切時機進行教育,讓學生通過體驗自己去領悟。
例如,我通過一段資料“據(jù)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計劃組織聯(lián)合發(fā)表的《2000年地球生態(tài)報告》顯示,人類依照目前的速度繼續(xù)消耗地球資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資源會在2075年前耗光。”的應用,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節(jié)約能源的重要性,我從他們臉上看到了擔憂,這則信息引出了他們很多感慨,由此他們發(fā)出了發(fā)自內心的 “我們應為子孫后代節(jié)約能源”的感嘆。這種教育方法比純粹的說教有效得多,他們忘不了這些數(shù)據(jù),這段資料將伴隨他們走上社會。
總之,在探究活動中,我們應利用信息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同時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并從中獲得學習上的獨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豐富學生成功的體驗,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對自我價值得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