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研究性學習”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嘗試
蔡哲平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能力培養
論文摘要: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理念下的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探究的思維方法進行教學,有效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教學。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不斷引向深入,新基礎教育課程已在全國全面開展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準,物理新課程標準的顯著特點是突出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物理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科學探究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強調學生學習方法與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自我汲取知識的能力。
物理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理論性的基礎課。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的“探究性學習”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強調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對探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終解決問題的模式。
一、“探究性學習”的特點順應時代發展要求
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探究性學習”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以飛快的速度發展起來。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知道下,通過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培養獲取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探究性學習的特點是:1.教師不是把知識和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提出問題或提供線索,讓學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己獲得結論。2.探究性學習不太在乎知識本身,而在乎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本領。3.重視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了解和探究過程中科學觀念及科學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體結果。
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時要注意兩個問題:
1.要改變學習方式:變原來的“接受型”學習為探究型學習,要改變習慣于接受而不習慣于思考、懷疑的傳統習慣,在探究過程中要向現成的知識和結論提出疑問,用自己的研究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得出結論;
2.要變“怕”為“敢”,不要怕自己知識少,基礎不扎實,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錯。
二、“探究性學習”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物理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很難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經過學習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了一段時間“探究性學習”法的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在教學中,通過把握過程而獲得物理知識。為達到真正獲得知識的目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要善于通過實驗來探究自然過程。在物理學中,許多自然事物的本質屬性要通過實驗才能揭示。所以對于實驗的宏觀現象,對于實驗中數據的變化,要善于分析,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通過數據的變化來抽象出概念或規則,所以探究實驗的過程,往往就是獲得知識的過程。
2.要善于用邏輯推理與數學推導的方法來探究物理學的自然過程。許多物理學的規則、公式,都是運用已學過的舊知識在具體的條件下,通過數學的嚴密推導而得出結論,這又是一個學習的重點,所涉及為兩大方面:其一為邏輯推理方式;其二為思維的方法。例如,力學中的液體壓強公式:P=p液gh,我們不僅要知道其表達式,更應知曉其推導過程:一玻璃容器裝適量的水,設想有高度為h,截面為S的水柱,則水柱的體積為V=sh,水柱的質量為m=p水V=p水sh,那么對其底面積的壓力為F=G=mg=p水Vg=p水shg,根據P=F/S可得水柱對其底面積的壓強為P=p水shg/S=p水gh。如果換用其它液體,也可以得到這樣的表達式,故可知液體壓強公式為P=p液gh。
(二)在教學中,通過用“問題”來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是多方面的,直接興趣就是一個方面,而“問題”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問題”是由生活和學習活動本身產生的,教師通過創設的問題隋景使學生思考探究,并通過探究知識的奧妙,嘗試成功解決問題的甜蜜,從而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己。讓他們都躍躍欲試并嘗試探究本來認為深奧的、難懂的知識,嘗試探究獲得原來認為高不可攀的技能。
例如,在《了解電路》的教學準備階段,將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分成以下幾個問題,每一組問題由若干個小問題組成,提前將這些問題分發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教材,學習討論,探究驗證。在課堂上,教師按問題的順序提問學生,叫到哪一組的學生,該組學生個人或與集體一起完成教師的提問,遇到難點問題,可以集體討論,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教師最后解答。例如,將《了解電路》的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分解為如下幾組基本問題: 第一組:認識電的由來。1.電是怎樣產生的?2.電荷有幾種?3.電荷間有什么相互作用規律嗎?
第二組:如何讓電燈發光。1.觀察電路,由幾部分組成?2.電路有幾種狀態?3.怎樣才能讓電燈發光?
第三組:連接串聯和并聯電路。1.什么是串聯電路?什么是并聯電路?2.怎樣連接串聯和并聯電路?
教師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這些問題課前作為要預習的問題,提前布置給學生。學生要提前預習教材,并思考探究全部問題。學生通過預習思考、討論,充分發現問題和積極嘗試著解決這些問題。這樣,學生在正式的課堂上,有信心、有能力、有機會正確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講解,再由教師講解,這時學生便能比較專心地聽教師對難點問題內容的講解。
(三)在教學中,要發揮演示教學環節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探究性學習中合理利用演示教學環節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我們教師潛移默化的演示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問題興趣、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利用學校已有的演示用教學用具以及學生自制的實驗器具,把班級或實驗室開放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充分發揮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機會。可以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
(四)在教學中,要培養積極學習、探索物理學奧妙的個性品格
“探究學習”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培養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這種探究態度和積極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現象的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這種個性的品格或積極的態度屬于情感目標范疇。智力因素對認知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雖不能直接參與同化,但起到了動力作用。情感目標的達成,離不開認知學習,即在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現象的探究活動中才能形成。
總之,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想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希望達到培養學習方法的目的,進而希望把這種良好的習慣引入到其它學科。
我想,在新的課程理念中,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是簡單地對教材中既定知識結論的接受和記憶,課程知識成為學生反思、批判、運用并促進學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向“探究性學習”,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應了這種趨勢。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適時性地應用“探究性學習”,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物理學科、物理教師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發展的需要。由于目前探究性學習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新的成功經驗和突破性進展還比較少,實際困難也很多,還需要做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解讀
[2]林崇德,學習與發展
[3]雷愛華,課堂教學中學生創造力培養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