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議教具在物理課堂中的作用
唐少春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方法很多,其中教具的使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不管是傳統教具,還是現代多媒體技術都具有直觀形象、生動具體等特征。在教學中,教師正確的、恰當的使用教具,不僅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易為學生所感知、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同時還能展示事物的內部結構、相互關系和發展過程,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具的使用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教具在物理課堂中的作用
(1)提高學生形象感知和理解知識的能力
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要經歷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結合教學要求正確使用教具,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獲得表象,從而將復雜內容層次化,抽象內容具體化,逐步形成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講授初三物理“分子運動論”內容時,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進而無法觀察它們的運動情況。因此,對于分子運動狀態知識的傳授就顯得抽象、難以理解。此時借助教具進行實驗可以把抽象知識具體化:教師準備一杯涼水和一杯熱開水,上課時,分別在兩個杯中各放一塊紅糖沉入杯底,讓學生用小勺取表面的水品嘗,約過1 min再取表面的水品嘗,兩次比較可知熱水杯中的水相對較快的被染成紅色,這樣就把“分子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的知識敘述得清清楚楚,使學生在抽象的、復雜的知識環境中獲得具體的、清楚的科學結論,易學易記。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開啟學生思維
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正處于形成階段,觀察問題的能力較差,抽象思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較低層次,更多依賴于具體的形象思維。因此,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教具的正確演示,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明確觀察的目的,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從而使學生養成自覺、有意識地全面觀察、重點觀察,增強觀察能力。觀察和思維密切相關,觀察得來的感性材料僅僅是素材,只有在觀察中思考,思考中觀察,喚起聯想,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
例如,在講授初二物理“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時,讓滑車在同一高度的斜面上分別滑到有毛巾、木板的表面上,觀察滑車的運動情況。學生能夠觀察到滑車在毛巾表面上運動時間最短,運動路程最短;在木板表面上運動時間最長,運動路程最長。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出現上述實驗現象的原因(滑車在平面上運動時,由于存在摩擦,總是受到阻礙它前進的力。表面越粗糙,阻礙向前運動的力越大。反之,表面越光滑,阻礙向前運動的力越?。?。
根據上述分析結論進而啟發學生思考:①小車在越來越光滑的表面上運動狀態如何?②小車在絕對光滑的表面上運動狀態又如何?因為表面越光滑,阻礙物體運動的力越??;若表面絕對光滑,阻礙物體運動的力為零,物體運動速度不變,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就這樣從具體、直觀的實驗現象出發,啟發學生綜合比較,從而抽象概括出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合理使用教具,符合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它能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方法更生動,教師不僅要認真做好演示實驗,同時也必須指導學生做好分組實驗,鼓勵學生自覺進行課外小實驗。這樣讓學生通過聽、練、制等活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思維處于積極狀態,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講授初二物理“大氣壓強”內容時,為了證實大氣壓的存在,用吸氣瓶裝滿水,用紙片蓋住瓶口,然后倒置過來,讓學生猜會發生什么現象,然后再用實驗證明學生的判斷是否正確。這樣就使學生一開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實驗上。實驗后,抓住時機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之后,教師再指出是因為大氣壓的作用。接著讓兩名學生上臺實驗:裝滿水的試管倒置于水槽中,一只試管慢慢離開水面,另一只試管口浸沒水中。先讓學生思考回答,再用實驗驗證,最后教師總結,進而證明了大氣壓的作用。這樣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集中注意力進行實驗,增長知識,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4)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中合理使用教具能夠提高教學效率,節省時間,增加教學容量,促進信息反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以及傳統教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的合理配置,使教師教學方法更生動、形象、感染力更強,能夠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充分感知,活躍學生思維過程,有利于讓教師有更多的機會輔導學生,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改進教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由于教具的合理使用改變了課堂組織形式,使教學方法靈活生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環境輕松愉快,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教具的合理使用對于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教具在物理課堂中選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1)科學性。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及學生接受水平,正確、恰當地使用教具;演示過程中應規范嚴密,不能出現科學性錯誤。
(2)針對性。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以突破重點、難點,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為出發點,選擇適當的教具,并在適當的時候使用。只有注重時效,并與其他教學活動相互協調才能充分發揮教具的優勢。
(3)可視性。教師在演示教具時,要選擇恰當的位置,讓全班學生都能看清楚演示過程,還可以將一些細小的變化、現象通過處理放大,增強可視性,提高教學效果。
(4)完整性。合理設計教學的全過程,充分使用教具完整地進行實驗,在演示過程中,要有選擇性地、有重點地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通過教具演示應起到讓學生充分感知,正確理解知識,形成概念,促進能力的發展。
(5)可操作性。教具要簡單實效的反映課堂物理知識,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便于學生有效理解物理知識,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便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成功進行知識再現,既使學生加深了知識的理解,又使學生得到了成功的體驗,從而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總的來說,教具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是功不可沒的。但是,我們在物理教學中只有恰當選用和制作教具才能使我們的物理課堂更加有趣,才能更有效的進行物理教學,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