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物理課堂教學意外生成的策略
李允和 張建儉
【摘 要】教學是師生多向、開放和動態的對話、交流過程,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靜態的彈性預設的同時,更要關注課堂的現場生成,尤其是非預設性生成。這就需要教師掌握相應的實踐策略,有效地應對生成信息,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關鍵詞】意外生成;教學策略 物理課堂教學動態生成是指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對話、碰撞的課堂中,現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新思維與新方法。動態生成的課堂需要教師掌握相應的實踐策略,有效地應對課堂中鮮活的、稍縱即逝的生成信息,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幾條應對意外生成的策略,旨在拋磚引玉。 一、應對學生生成的新問題、新情況 1、“欲擒故縱”策略 當教師剛開始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討論的話題上來的時候,學生可能會生成一些比較簡單但又卻是急需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學生間的經驗和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同時不同的學生對問題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為了使所有的學生都對這些及時生成的問題產生興趣,教師可以不直接把答案告訴大家,而是充當能力較弱的學生,把已生成的有意義的問題再次提出來,以引起所有學生的注意,并讓他們共同討論,尋找答案,把生成的有意義的問題及時解決。這種方法稱為“欲擒故縱”策略。“擒”和“縱”是一對矛盾,其中 “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在使用這個策略時,我們常用的語言是:“他剛才說的什么?”“是這樣嗎?”“為什么會這樣呢?”“誰知道這是為什么?”等等。 2、“推波助瀾”策略 當學生生成一些與教學內容關聯的問題或更深層次的教學問題時,由于大部分學生經驗有限,認識事物往往停留在表面現象,教師一般可以借助于發生的問題,推波助瀾,把問題深化,以引起學生更大的關注,進一步深入探究,這就是“推波助瀾”策略。在使用這個策略時,我們常用的語言是:“不會吧!你再試試看。”“我覺得沒有這么簡單。”“會不會有不一樣呢?”等等;引導學生再次探索或者擴展思維,找到事物的關聯或者深層次的思考,培養學生探索能力。 3、“延后處理”策略 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在不經意間產生許多有價值的生成,教師對學生所有有價值的生成,不一定都要當場應對。例如,當教師對學生生成的一些知識點不是很清楚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這個知識點,回家再作一些資料收集,下次再作研究;還有,當教師發現學生生成的問題很有價值,但大多數學生還沒有具備這個知識點的初步經驗時,也可以延后處理;再有,當發現學生生成的問題,是這個教學活動的延續或更深一層次,無法當場解決時,我們也可以另找時間進行活動,無須當場解決。延后應對,不是回避,而是等應對的時機更成熟,等待下一個更精致的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