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統計指標體系構建一般方法的探討
佚名
作者:保宏翔 劉丹紅 楊鵬 徐勇勇
【摘要】 目的: 探討構建指標體系的一般方法. 方法: ① 通過對大量指標體系構建過程的研究學習,按照歸納法原理給出了統計指標體系構建的一般過程;② 介紹并論證了本體構建方法理論在指標體系構建中的應用. 結果: 由已經建立起的國家衛生統計指標體系及社區健康公平性監測基本指標體系倆體系驗證了指標體系構建方法的可行性及實用性. 結論: ① 不管采用哪種方式,構建指標體系之前,均需作需求分析;② 方式的選擇,視具體情況而定,有時甚至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
【關鍵詞】 指標體系 本體方法理論 主觀法
0引言
統計指標體系作為一組相關指標的有機集合,比單一指標、綜合指標等能提供給人更多更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更強的功能. 然而,一個劣質的指標體系其利用價值及信息功能的發揮則會大打折扣,甚至沒法利用. 我們擬對指標體系構建的一般方法作探討.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包含變量[1-2]、統計指標[3]、指數(綜合指數[3])等內容,如期望壽命、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 以這些資料為“基本素材”,通過本文介紹的方法可構造出功能強大的指標體系[4]. 指標體系以其具有的系統性使得其功能相對于單一指標更加綜合和豐富.
1.2方法
1.2.1指標體系構建不管是基于某一領域綜合性指標體系(或綜合性統計指標體系),還是僅就領域內某一方面作評估用的指標體系,他們的構建步驟不盡統一,但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兩種主要方式:
第二種方式,通常適用于體系構建之前沒有現成指標或指標數目極少. 這種情況一般可通過專家(會議)法首先提出指標,接著利用現場調查對專家法提出的指標特性進行全面評價和初步篩選,第三步制定指標篩選標準并完成篩選. 這里主要指利用相關統計學方法,如離散趨勢法(從指標靈敏度角度)、相關系數法(著眼指標代表性和獨立性)等統計學方法對指標進行科學篩選[5]. 當然,指標的篩選標準還包括指標易得性、特異性、有效性、可靠性等要求的考察[6]. 最后一步就是確定最終進入體系的指標,設計體系結構、內容,并完成體系構建. 當然,其中,對最終確定的指標需要進行定義,計算方法的描述等一系列規范過程;第一種方式則主要用于構建指標體系前,大量指標已經存在,只是各指標是零散的,無序的. 此時,我們需要廣泛收集散在指標(為方便后續工作,可按一定形式對指標歸類),之后采用專家會議法(主觀法)和有關統計學方法對指標進行篩選,待體系形成后,需對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實用性等進行評價.
1.2.2體系設計原則易與前面提到的指標篩選原則及標準相混淆. 這種混淆不致產生太多麻煩. 只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談體系的設計原則更多地側重于體系科學性是否強,系統性是否高及體系的“質量”如何. 歸納一下體系設計原則(指共性原則,因為領域、專業的不同,個性原則須結合本領域特點)主要在: ① 數量: 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數量不宜過大,層次不宜過多. 在體系比較完備的情況下,指標數目應盡可能地壓縮,使得層次結構清晰合理且以易于操作為限. 指標數目過大(或層次太多)將會使人們難以把握和采用,因而影響其利用率. ② 質量:主要是對體系科學性的要求. 主要體現為體系的系統性如何、體系中主要指標是否得到體現及體系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三個方面. 只有有一定質量的指標體系才可能會被更多的使用.
1.2.3體系構建方法論探討但凡一項規范工作的進行,總是有方法論指導的,只是有些時候我們是潛意識的遵循著特定方法論而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在指標體系構建之前,我們需對將要研究的領域的“本質”或“基本特征”有一個總體的認識,這就是本體論思想. 而這兩個方面也正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本體(ontology)研究內容兩方面的一個劃分[7]. 本體論是方法論、認識論的內在依據;本體論通過對存在的本質及其認知方式的說明,為人們認識和解釋世界提供價值選擇[8]. 基于本體已經形成了一套較規范的本體構建方法. 只是出于對各自學科領域和具體工程的不同考慮,構建本體的過程各不相同,目前尚沒有一套標準的本體構建方法,一般認為,明確性和客觀性、 完整性、 一致性、 最大單向可擴展性及最少約束5條規則是比較有影響的.
2結果
對前面給出的體系構建的兩種主要方式,我們分別通過實例對其作一說明:北京大學吳靜的博士學位論文[9]“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中國健康監測系統》研究”中,對健康公平性監測基本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過程就采用了提出指標→現場調查→篩選指標→確定指標→形成體系的這樣一個過程,即方式 2;近期建立的國家衛生統計指標體系則主要采用了第一種方式,即收集指標→篩選指標→確定指標→形成體系→評價體系. 最終形成的指標體系初稿見表1. 表1國家衛生統計指標體系(征求意見稿)在參考英國與美國國家衛生系統績效/質量框架的基礎上,我們采用方式1,嘗試性地構建了國家衛生系統績效/質量指標框架,并用此指標框架作了演示,得出了部分結果(表2),但該框架的合理性尚未經論證,有待進一步研究. 表2國家衛生系統績效/質量指標部分研究結果
3討論
就指標體系構建的方法而言,各有不同,但大都要涉及指標獲取方式、指標篩選方法,以及指標體系應用后的反饋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構建過程及最終形成的體系無所謂對與錯,只有優劣及是否便于應用等方面的差別. 對指標體系“質”的總要求可概括為:結構簡潔科學;內容易于理解;所含指標數目盡可能少(但要盡可能的全),且所需數據易于獲得等.
我們所提到的構建指標體系的兩種常見方式,在大量有關指標體系構建的文獻、著作中均有所體現,也普遍為大多數所接受. 但作為方法學層面的探討,這方面的文獻還比較少,我們旨在從方法學及理論體系的角度對指標體系的構建作一闡述,希望對意欲構建指標體系的朋友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