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重建新型醫患關系——兒科醫患溝通的途徑與技巧
曹宏 周朋
【摘要】 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夠融洽醫患關系,達到醫患雙方建立信任合作的互惠雙贏局面。在兒科臨床工作中,精湛的醫療技術是醫護人員與患兒及其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應根據不同患兒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與患兒及其家長進行溝通,從而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共同戰勝疾病。
【關鍵詞】 醫患關系;兒科;溝通技巧;途徑
和諧醫患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著力培育的重要人際關系,醫生的天職是為病人服務,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群眾患病又離不開醫生,患者需要醫務工作者的人文關愛,醫患雙方是共同戰勝疾病的戰友。醫生應以服務為宗旨,多替病人著想,盡其所能地減少病人的痛苦,病人應該理解醫學的復雜性和醫生的難處,彼此間的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和溝通是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不可缺少的環節。
醫患溝通是一門藝術,是架起患者通向健康之路的“橋梁”,它需要豐富的知識、嫻熟的技術和文雅的舉止做紐帶,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夠融洽醫患關系,使醫患雙方建立信任合作的互惠雙贏關系。
在兒科臨床工作中,醫務人員所接觸的患兒各不相同,其家長背景也各有差異,兒科醫生要根據不同患兒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與患兒及其家長進行交流溝通。首先兒科醫生要充分認識到兒童的生理、病理特點。由于小兒臟腑功能發育不完善,抗病力低下,有著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的特點,并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患病種類存在明顯差異,相同的臨床癥狀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病因也各不相同,加之小兒自我表達能力差,嬰幼兒患病不會通過語言正確地表達其不適和要求,年長兒也不能完整、準確地自我表達,小兒患病后情感控制能力低,就診時精神緊張而哭鬧不安,尤其是有過看病、吃藥、打針體驗的患兒,面對醫生更是緊張或恐懼,查體不合作,給醫生診治疾病帶來了困難。另外,家長普遍對疾病缺乏認識,一旦孩子患病,就非常擔憂,緊張、焦慮的情緒在所難免。目前的患兒大多是獨生子女,是整個家庭的中心,有些父母對患兒過分溺愛,甚至夸大病情,以引起醫生的重視,還有個別父母甚至對醫生抱有懷疑和不信任,對醫護人員過分挑剔?;谝陨戏N種原因,兒科醫生對患兒及家長進行及時溝通和心理疏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根據不同患兒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
兒童時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心理發育不一,患病時的反應也各不相同。兒科醫生要根據其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對年齡較小的嬰兒接診時動作宜輕巧、敏捷、熟練,以減少刺激,并用語言和撫觸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呵護,與患兒建立感情,消除患兒的陌生感;接觸年長兒時應感情細膩,注意方式方法,語言要體現平等,說話的口吻、問診的話語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切不可粗聲粗氣、疾言厲色,傷害其自尊心。在做檢查和治療時,應不厭其煩地向患兒講解為什么要這樣做,有針對性地消除他們的疑慮和恐懼,使患兒積極配合治療工作,即使對哭鬧不合作的患兒也必須懷著極大的耐心和愛心,和家長共同做好與患兒的溝通。對住院的患兒應主動接近他們,要面帶微笑、聲音柔和、多加愛撫交談,用熱情、表揚和稱贊的語言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對疾病的恐懼感。與患兒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取得患兒的信任,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2 與患兒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患兒家長們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及性格各有差異。在兒科,盡管孩子是病《中醫兒科雜志》第二屆編輯委員會人,但家長在醫患關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雖然生病的是孩子,但父母的感覺卻比自己生病還要著急。因此,與患兒的溝通很大程度上講是與患兒家長的溝通,這就要求醫護人員應充分理解和體諒患兒父母及親屬的心情,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從“我是患者,我是家屬”的角度考慮問題,對家長的安慰和解釋是治療疾病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小兒對病癥的表述能力差,醫生應認真、耐心聽取家長對疾病過程的描述,還應以疾病事實為基礎,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真實、準確、及時地將自己對疾病的判斷、將要采取的治療措施等,向患兒家長做通俗易懂的解釋和說明,讓家長做到心中有數,以取得家長的信任,配合醫生的診治工作。
3 醫療技術與醫患溝通
醫護人員除了要有敬業精神、熱情的態度外,還要有高質量的醫療技術和水平,這也是改善醫患關系、進行有效醫患溝通的重要環節。家長帶著患兒就醫,就是一心想找個好大夫,讓孩子的疾病盡快的治愈,恢復健康。這就要求醫生首先要有精湛的醫療水平、熟練的醫療技能。實際上,讓患者或家屬對醫療人員最敬佩的地方就是他們的醫學知識和診療技能,對他們認為放心的人就會比較樂于接受溝通,對治療十分有利,從而能減少醫患矛盾及醫療糾紛。
總之,醫患溝通不僅是治療病人的需要,而且也是目前醫患關系的現實對醫護人員提出的新要求,在醫患溝通中醫務工作者要發揮主導作用,不僅要診治傷病,還要以專有的醫學知識和技能、以特有的醫學人文精神,關注社會、呵護生命,既要維護醫學的神圣使命,又要保障從醫者的切身利益,使醫患雙方在市場經濟中和諧共處、攜手共進,一同戰勝人類共同的敵人——疾病,一同享受身心健康帶來的美好人生。支氣管哮喘
1 病案
王某,男,6歲。1992年3月4日就診?;純河谠\前2年確診為哮喘,經治病愈。此次發病4天,癥見咳嗽、氣喘、有痰、日夜皆作,尤其睡前喘時喉間響聲明顯。病后不發熱,飲食不振,夜臥不寧,大便干結,小便黃。用過中西藥,2天靜滴,癥狀不減而來診。檢查:神乏氣急,面色不華,口唇干淡,舌苔白厚,舌質紅,咽不紅腫。心音純,肺部聽診有嘟鳴音。腹軟,反向運動水觸及。脈數有力。X線胸透可見肺紋理稍強,白細胞常規正常,做過螨試驗陽性。診為支氣管哮喘,辨證為兒童哮喘,發作期,實型。治療除加強家庭調護外,治以祛風解毒、止哮平喘及對癥之法。方藥:治哮膏外敷涌泉雙側穴,中服小兒治嘟靈,每次8片,1天3次。湯藥用紫蘇子10 g、前胡10 g、射干10 g、白屈菜10 g、麻黃3 g、苦杏仁3 g、枳實10 g、大黃3 g、地龍10 g、重樓10 g、川芎10 g、全蝎2 g、僵蠶10 g、黃芩10 g,水煎服。治療4天,不喘,哮鳴消失,少有咳嗽,大便通暢。前方減大黃、全蝎,繼服4天,癥見緩解,咳嗽大減。治法更為緩解期,肺脾腎三臟共治,以扶正祛邪為主。主藥:紫蘇子10 g、茯苓10 g、款冬花10 g、山藥10 g、熟地黃10 g、橘紅10 g、萊菔子10 g、玉竹10 g、山楂10 g、麥芽10 g,水煎服。經治8天,一般狀態如常。繼服8天,未見反復。過往穩定期治療,固腎去伏痰,佐益肺脾。方藥:黃芪10 g、玉竹10 g、女貞子10 g、補骨脂10 g、太子參10 g、五味子10 g、大棗10 g、牡蠣10 g、海螵蛸10 g。合服嬰兒壯。第次3粒,1天3次。連服1個月,病兒每日堅持飲豆汁和吃白梨。經過1個月治療,患兒恢復正常。備用抗毒靈和嘟咳喘,休藥3個月,經過尚可。其音有過感冒,服藥而愈,哮喘未見反復。穩定期用方再服1個月,減去嬰兒壯。其后以家庭調護為主,堅持食療,避開誘因。必要時復查。
2 討論
本例為醫患協力治療較為成功的例案,尤其是家長配合的用心,對誘發因素的查找和避開特別用力。患兒雖病2年,但治療不斷,總是犯了治,治了犯。過去一不知家庭調養,二不系統治療。此次治療時間雖長,但病情穩之一直未犯。所用方藥,雖可除去各種癥狀,但其機理與現代醫學的研究特別吻合。本例之治頭輕腳重,扶正時間較長,旨在調整內因,增強御哮之力。
哮喘性支氣管炎
1 病案
李某,女,2.5歲。1993年11月9日就診。患兒生后常有腹瀉,時發濕疹。平常易感。有吼喘史,尤其感冒后有痰多日不除。此次于診前2天,以因感寒蟬而病,癥見發熱、咳嗽、有痰、嗓子吼響,活動時見重,食納減少,夜臥不安,大便干,小便黃。未經治療而診。檢查:神乏,面紅,口唇干紅,舌苔薄白,舌質淡紅,咽不紅腫。心音純,肺部可聞濕啰音和哮鳴音。腹軟,肝脾未觸及。脈數有力。X線胸透未見異常。診為哮喘性支氣管炎。辨證:幼兒哮喘,發作期,熱型。治以清熱消痰,止哮平喘。方藥:柴胡5 g、黃芩5 g、青蒿5 g、紫蘇子5 g、地龍5 g、的屈菜5 g、魚腥草5 g、川貝母3 g、射干5 g、僵蠶5 g、葶藶子5 g,水煎服。合用小兒哮喘膠帶,每次2粒,1天3次,與湯藥合用。治療4天,熱平,咳喘均輕。前方去柴胡、青蒿,加前胡5 g、枳實5 g、橘紅5 g、側柏葉5 g、白芥子5 g、萊菔子5 g、沙參5 g。繼服8天而解。再以黃芪5 g、玉竹5 g、五味子2 g、太子參2 g、補骨脂5 g、牡蠣5 g、海螵蛸5 g、女貞子5 g。水煎服,1個月。合用嬰兒壯,每次2粒,1天3次。休藥3個月后,一般狀態均可。鞏固服前方1個月,病情穩定,休藥觀察。加強家庭調護,重在防止呼吸道感染。
2 討論
哮喘性支氣管炎,其實也屬哮喘,只不過認為是炎癥引起哮喘,所以有稱此病為感染性哮喘。由于病兒除主證哮喘外,尚伴有痰,所以治療多用清熱消痰和止哮平喘的原則。臨床所見大多不發熱,但本例有感冒發熱之余象,故以柴胡、青蒿、黃芩清之。哮喘緩解后,雖不用消痰,但哮喘的常規證治不減。在緩解除鞏固療效外,還要顧及肺脾腎三臟之氣不足。病情經過順利時,以穩定期之方藥治療。療程結束后病兒一般狀態如常,外感大減,亦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