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夯實基礎護理實施優質護理服務
佚名
作者:孫寶利 王愛霞 崔學芳
【關鍵詞】 基礎護理 護理服務 護理質量
實施優質護理服務,不僅是國家衛生部積極提倡和要求的,更是我們臨床一線護理工作者不斷追求的崇高目標。要做到讓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的“三滿”優質護理服務,就傳統的護理模式是遠遠不夠的,廣大護理同仁應針對現實護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進一步規范臨床護理工作,切實加強基礎護理,改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保障醫療安全[1]。為達到這個目標,夯實基礎護理工作應該是必要的前提。本人就臨床工作中的一些體會總結如下:
1 基礎護理
1.1基礎護理的內涵 一般人認為基礎護理就是簡單的日常生活的料理,其實病人病情變化或者出現并發癥,多數是通過一線護士為患者做基礎護理時及早發現、及時進行護理干預才會避免造成嚴重不良后果,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基礎護理是提升整體護理水平的基石[2],是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平臺。基礎護理成功與否是一個護理工作者的整體護理素質的體現,基礎護理工作的質量反映了醫院護理水平的高低,反映了醫院管理質量的優劣。
1.2基礎護理工作的現狀 基礎護理實施的主體是臨床護士。然而,現實中存在著主觀和客觀原因影響著基礎護理的質量。客觀上臨床護士人員缺乏,僅繁重的治療工作都顧及不暇,更沒有精力和時間做細做實基礎護理工作;主觀上部分護士也存在主觀能動性差等,認為基礎護理的技術含量低,不屑去做等輕視的觀念,同時患者及家屬對基礎護理是否收費亦存在著不同的偏見。結果就造成了臨床上大量的基礎護理工作依靠護工和陪護這些非專業人員來承擔。
2 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措施
2.1思想更新、轉變觀念,營造人文氛圍 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內涵和工作目標,讓護士真正理解基礎護理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提倡以人為本,人性化服務,體現人性情感關懷,關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為中心,建立融洽的醫患關系。
同時讓護士走出誤區:夯實基礎護理不是無陪護,而是扭轉家屬承擔生活護理的局面;護理文書不是不寫而是簡化;護士不是單純給病人洗頭洗腳,而是通過洗頭洗腳這些看似簡單、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來深化基礎護理,來觀察、發現病人的病情變化;護士不是不搞科研,而是高級護士更加貼近臨床、貼近患者。將人性化的護理服務貫穿于病人住院的始終。在護理人員中形成“重基礎、重人文、重服務”的良好氛圍。
2.2重視細節,保障安全 優質服務“始于細微,見于平凡”,病人在醫療過程中對醫護人員的每一個細節都會倍加關注。在臨床工作中,護理人員注重每個細小的工作,看似簡單的基礎護理工作恰恰是幫助病人實現生理、心理滿足和康復的第一步,是為病人提供系統化、全方位照顧的基礎和核心。是觀察病情最佳的途徑,是護患溝通的最好橋梁,是護理工作者貼近病人最直接的體現。
另外,還要強調對基礎護理的督導檢查,逐步將基礎護理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由督促變習慣,使以前的“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積極為病人著想,把病人的需求時刻放在第一位。并將基礎護理和人文關懷貫穿于護理全過程。 2.3加強健康教育,和諧護患關系 自患者入院開始到出院,期間的飲食、用藥、治療、護理、檢查、手術等一系列相關知識,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和家屬溝通交流,把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病人住院的全過程,并做到出院隨訪的健康教育工作,為患者提供人性化優質護理服務。
2.4強化“三基三嚴”訓練,提高業務水平 嚴格的“三基三嚴”訓練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醫院示教室對不同資質的臨床護士都有不同的訓練考核要求,臨床護士會定期培訓、考核;護理部主任、大科護士長定期組織檢查和考試;病區護士長不定時進行檢查考核工作的落實情況。層層把關,使護士在思想上、行動上都真正的認識到基礎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完成每一項基礎護理工作。
2.5調整工作模式,實行護士分層管理 根據科室具體情況把護理人員分為2個護理責任小組,每組設組長1名,負責病區二分之一病人的管理,由護理組長負責,責任分工細化,目標明確,并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個人特長和資質分管不同病情的病人。小組人員既分工明確又相互合作。實行分組包干、分床到護、責任到人,相互協作,24小時負責制的連續優質護理服務;進行彈性排班,加強晨、晚、午間護理人員,為重病人、術后病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的生活護理;實行責任護士全面落實所管病人的質量措施、病情觀察、特殊檢查、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扎扎實實落實病人的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工作,讓病人放心、讓家屬安心;確保基礎護理和各項治療、護理措施落到實處。
總之,只有以夯實基礎護理為平臺,才能穩步實施高效、優質護理服務,全面促進醫院護理質量的提高。
參 考 文 獻
[1]護士長管理培訓指南[M].2010:231—232.
[2]吳欣娟.夯實基礎護理 深化以病人為中心整體護理工作[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