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基礎》課程改革與效果
佚名
作者:裘興梅 馬小琴 谷娟娟 蔡華娟 沈勤 許虹 王俊杰
【關鍵詞】 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實踐教學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是國家教育部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1]。《護理學基礎》課程是護理專業的重點基礎課程,決定未來護理人才的方向[2],學院將《護理學基礎》列為重點課程建設,根據學校建設精品課程的有關標準,我們對該課程進行了重點建設,課程建設包括對課程理論體系與實踐體系的構建等,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系列的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優化實踐教學措施
1.1 改革課堂實驗教學
(1)實驗操作小班化。每位教師帶教10~15名學生,首次操作從準備用物至結束,全程在教師指導進行。具體做法是:主講教師講解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項,演示操作步驟,學生模仿操作練習,教師巡視輔導,糾正不規范操作動作,實驗課下課前抽查1~2名學生,評估掌握的程度及操作中存在的問題。(2)團隊練習。主要用于學生課余練習,將各班分成5~6個學習小組,每組5~6人,設“學生小老師”1人,每組“學生小老師”由各班課余指導老師重點輔導及考核后,再有“學生小老師”帶組內同學一起訓練,并對其組員考核,部分實驗操作課學生與主講教師共同帶教,共同考核。經過3屆學生的實驗,“學生小老師”由不愿參加到積極報名參加;學生考核學生,由不認可到認可。(3)模擬情景學習。在實驗課中部分項目采用學生互為“病人”和“護士”,兩人角色互換學習,按護理程序步驟進行護理操作,最后要讓“病人”對“護士”的操作進行評價。(4)操作競賽練習。組織學生進行階段性操作競賽教學。按照知識、態度、技能目標質量評分標準和操作時間要求進行學生自評,然后學生講評,最后教師小結。
1.2 設計嘗試綜合實踐考核
(1)考核準備。教師統一討論準備模擬病例,學生在監考老師處抽簽模擬病例,組織組員進行病例討論,要求對模擬病例按護理程序步驟提出存在或潛在的護理問題(引起的原因及相關因素)、制定護理目標和具體措施、措施的依據、實施的人員安排等。(2)考核過程。各組分別推薦或自薦一名學生進行5分鐘的口頭匯報,主要針對病例中的護理問題,制定的具體目標及措施。接著由監考老師對其進行評價提出的護理問題、護理目標是否正確、護理措施是否合理,同時還對匯報學生的儀表、儀態、語言表達、判斷問題的思維等綜合性能力進行評價。操作考核,技能考核的學生現場5分鐘內完成準備操作用物后進行操作考核,未參加操作考核的組內其他學生筆試或口頭回答與操作考核項目有關的問題。(3)考核后總結反饋。考核結果,成績評定包括病例討論后護理問題與目標是否正確,措施是否全面、匯報表達能力、儀表儀態、團隊合作、操作技能考核、技能筆試等,各項分數綜合,取平均分,作為小組內每個成員的考核分數。整個過程結束教師反饋考核結果。
1.3 優化臨床見習與實習前教學環節
(1)始業教育進醫院。組織學生課間到醫院參觀門診,病人就醫環境,病區病人治療、護理環境;授課到護理程序章節時,組織學生去病房,采集病史等。通過三屆學生的嘗試,學生反應較好,部分學生寫出參觀報告中談到對所選專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改變了不喜歡護理專業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堅定其掌握基本技術的決心。(2)改革臨床實習前實訓。學生臨床實習前,采取平時集訓為主的形式,提前2個月左右,每周安排2次集訓,集訓期間采用實習組長、“學生小老師”、指定輔導老師三方面負責制度,其形式培養自覺練習為主,但加強監督機制,如1~2周輔導老師及“學生小老師”分別或共同考核集訓效果。
2 結果
通過三屆學生的實驗嘗試,其《護理學基礎實踐》課程成績逐年提高,將三屆學生成績比較,其年級平均分為05屆85.22、06屆88.63、07屆90.06;及格、中等、良好、優秀率也有較明顯的變化。及格分數比例05屆有1學生,06、07屆均沒有,中等分數比例06屆比05屆有下降,其最突出的是優秀分數比例從13.67%提高到64.77%并且呈逐年提高。
3 體會
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設計并實施了新穎的綜合實踐考核,優化臨床見習與實習前強化實訓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績。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在現在的基礎上,在教學內容的更新及實踐教學的現代化建設方面繼續努力以使《護理學基礎》省級精品課程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