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喉癌術后肺栓塞形成危險因素的評估及護理干預
佚名
作者:周靜 叢亞男 胡明明 張俐風
【摘要】目的 評估喉癌患者術后肺栓塞形成的危險因素并采取相應護理措施進行有效預防。方法 進行統計分析,并與耳鼻喉科其他疾病手術患者分組比較,評估喉癌患者術后血栓形成及并發肺栓塞的危險因素,根據喉癌患者特點進行圍手術期的相關護理干預。 結果 喉癌組患者血栓形成危險因素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有一例確診肺栓塞。 結論 喉癌患者術后也有較高的發生血栓致肺栓塞的風險,采取相應的圍術期護理干預,可預防血栓形成,及時發現與救治,可提高該病治療效果,促進早日康復。
【關鍵詞】肺栓塞 喉癌術后 危險因素 D-二聚體 護理干預
喉癌手術患者常規圍術期護理以氣道護理為主,但我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現有并發肺栓塞的危險,雖然其發生的幾率不及骨科、婦產科,但因其是危害嚴重的并發癥,因此,我們從護理角度對喉癌術后肺栓塞形成高危因素進行了評估。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喉癌病例共50例,男48例,女2例(喉癌發病率男性遠大于女性),年齡41~71(58.82±7.33)歲,均做了喉部分切或全切并做氣管切開術。對患者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另隨機取耳鼻喉科其他常見病(成年患者)30例做對照組,男22例,女8例,年齡22~55(39.8±16.8)歲,其中扁桃體切除術6例,鼻中隔矯正術6例,鼻腔鼻竇腫物切除術1例,乳突根治術5例,聲帶息肉摘除術5例,甲舌囊腫切除術5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行懸雍垂腭咽成形術2例。兩組患者進行對照評估。
1.2 方法 入選病例均為成年人,既往無靜脈血栓病史。對兩組資料進行比較,包括年齡、手術時間長短、術后臥床時間、惡性腫瘤等栓塞危險因素及D-二聚體的檢測結果。對照血栓危險因素評估表,做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2統計分析軟件,兩樣本均數差別的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計量資料均數差別的t檢驗,進行分析判斷。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危險因素分析:年齡>40歲,惡性腫瘤,手術時間超過40分鐘,術后臥床時間>72小時是高危因素。喉癌組患者均為已超過40歲,平均手術時間為4.03小時(±2.01),術后平均臥床時間91.1小時(±23.74)。而對照組的患者年齡>40歲的為20例,僅一例惡性腫瘤病例,平均手術時間為1.49小時(±0.61),術后平均臥床時間約為18.2小時(±17.94),兩組患者差異顯著(P>0.01)。以上危險因素喉癌組患者的遠高于對照組,需采取干預措施降低危險因素影響,預防血栓形成進而形成致命的肺栓塞。
2.2 兩組患者術前D-二聚體指標分析。D-二聚體在血漿中的水平可代表體內凝血酶的活性及纖維蛋白的生成情況,可作為體內血栓形成的指標之一[2]。分析結果P<0.05,兩者有顯著性差異。
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D-二聚體指標分析(`x±s ug/l)
組別 例數 D-二聚體(ug/l)
喉癌組 50175.08±249.31
對照組 3050.27±22.39
2.3 喉癌組術前術后D-二聚體指標比較,我們對喉癌組患者術后繼續進行D-二聚體監測,術后較術前增高,有顯著性差別,結果P<0.01。表4。D-二聚體的陽性預測值(>300ug/l)較低[3],但可為我們預防發現血栓形成提供一定的參考與預警。 2.4 術后在喉癌組有1例確診發生肺栓塞,而在對照組中無肺栓塞病例。
表2 喉癌組術后術后D-二聚體指標差別結果
術前和術后第一天平均差值 Sd Sxd t
D-二聚體(ug/l)540.32 895.61 147.3 3.668
3 討論
在喉癌的外科手術治療中,肺栓塞尚未被作為常見的并發癥。近年一些初步統計顯示該病發生率有增加趨勢,早期預防干預,盡早發現,及時救治是治療關鍵。導致其發生的危險因素分為遺傳性危險因素和獲得性危險因素兩種,各危險因素可單獨存在,也可同時存在,協同作用[5]。在本研究中,我們只是對有關喉癌病相關的獲得性危險因素作重點分析。而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針對這些危險因素,我們可以加以干預 ,除做好常規的喉癌圍術期護理外,需增加并發肺栓塞的警惕性與觀察。可以通過觀察、接觸病人,傾聽主訴,結合理論知識,做出判斷,及時報告。
我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采取了以下護理干預措施。(1)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讓其了解有關知識,提供完整疾病信息,及時溝通,給予正確指導,爭取家屬支持,將發生風險降至最低。(2) 了解患者既往有無靜脈炎,靜脈曲張,外傷史,血栓形成史,有無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疾病,對其發生靜脈血栓的傾向進行評估。(3)手術后讓患者盡早活動,從被動的肢體活動開始。手術對血管壁輕微損壞都可能導致血栓的形成。術中給病人進行被動的腳部活動和周圍按摩腿部肌肉,可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術后為病人進行肢體按摩促進血液循環,[6]督促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伸屈下肢,活動膝關節和踝關節,進行肌肉的等長收縮的鍛煉,長期臥床患者考慮穿彈力加壓長筒襪,利于靜脈回流。絕對臥床時間是否超過72 h與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呈相關性[7],在病情允許條件下,鼓勵早下床活動。(4) 喉癌術后,患者不能經口進食,需經鼻飼和靜脈補液,護理者應保證患者的營養及水分供給。氣管切開者因無形失水增多,需及時濕化氣道,補足無形失水,防止水分攝入不足致血液粘稠度增加。(5) 密切觀察肺栓塞的癥狀和體征,如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咯血、咳嗽等,及時作血凝指標、血氣分析檢測,協助作X線拍片,多普勒超聲檢查,血管造影檢查,肺血管CT檢查,血氣分析和D-二聚體定量檢測是簡單而有用的檢查項目[8],D-二聚體定量檢測的陰性預測值為100%,可作為排除肺栓塞的首選檢驗。
典型的肺栓塞患者有胸痛,咯血,呼吸困難三聯征,但有的患者沒有上述任何一項癥狀,仍可能是肺栓塞,而意外死亡經常發生在這些人身上。因此,對喉癌患者進行高危因素的評估,從患者癥狀到體征全面考慮,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減少及及早發現其發生,及時救治,可以使患者順利度過圍手術期,減輕痛苦,提高療效。
參 考 文 獻
[1]吳新民圍術期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6,24(2):101.
[2]胡云建,陶鳳榮,王厚東,趙麗,朱振宏,張秀珍.D-二聚體測定在肺栓塞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2,3,(25):95.
[3]鄒昕, 張翠麗.肺栓塞的診斷方法[J].中國急救醫學.2007,27(2):157.
[4]張強,外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5):263.
[5]李猛,康健,田莉莉.肺血栓栓塞癥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 國際呼吸雜志,2006,26(3):213.
[6]周美華, 張辰.肺栓塞護理新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4):157.
[7]張玉清 高潔 劉建鋒 劉敏 .危重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評估及護理對策[J].河北醫藥,2009,31(15)168.
[8]譚虹,肺動脈栓塞68例臨床分析[J]. 廣東醫學2003,9,24(9):966.
[9]劉春萍.肺血栓栓塞癥的治療[J].基礎醫學論壇,2009,13(8)上旬刊: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