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理論與心理、膳食護理在亞健康人群中的作用分析
郝峰
資料與方法
經自覺癥狀及臨床理化檢查后確診為亞健康狀態“患者”198例,從男、女及各年齡段證型比較如下。男、女及各年齡段比較,見表1。
各證型發病例數比較,見表2。
診斷標準:參照2004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①通過系統檢查,無明顯的器質性病理損害證據和實驗室檢查指標的陽性改變。②無重要器官的器質性疾病,或原有疾病在康復過程中的病理損害和實驗檢查指標改變與現有的臨床表現無明顯內在聯系。③具有疲勞為主的各種軀體不適癥狀,且癥狀持續超過半年以上。④具有急躁、焦慮、抑郁、恐懼等心理不適癥狀,且癥狀持續超過半年以上。⑤具有人際交往頻率下降,人際關系緊張的社會適應能力下降,且癥狀持續超過半年以上。⑥在世界觀、價值觀上和社會道德方面存在著不利自己和社會的偏差,且癥狀持續超過半年以上。
判斷:必備①、②項,加上③、④、⑤、⑥任1項即可判斷為亞健康及其類別。對第③、④、⑤、⑥項,可依據量表進行量化評析,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治療方法:詳細采集與亞健康狀態“患者”198例相關資料,仔細觀察舌象、脈象,運用中醫理論辨證分為脾虛肝郁型,肝腎陰虛型,痰凝血瘀型,脾腎陽虛型四個證型,分別辨證施護如下:①脾虛肝郁型:處方: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為治則,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5g,赤白芍各12g,茯苓15g,白術12g,陳皮10g,黃連10g,吳萸10g,枳殼12g,香附10g,玫瑰花12g。水煎服,2次/日;做好精神護理很重要,要經常安慰和勸導患者,避免各種精神刺激,保持樂觀情緒。宜食用山藥、蓮子、百合、山查、牛奶、佛手瓜等。半個月1個療程。②肝腎陰虛型:處方:滋補肝腎,六味地黃丸加減。生地15g,熟地15g,丹皮10g,澤瀉15g,山藥15g,茯苓15g,當歸15g,黃芪15g,酸棗仁10g,龍眼肉10g,木香10g,夜交藤10g。水煎服,2次/日;保持情緒平靜,防止精神刺激,患者宜安靜休息,適當參加文娛活動。宜食用龍眼肉、百合等。半個月1個療程。③痰凝血瘀型:處方:健脾化痰,祛瘀通絡,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10g,半夏10g,茯苓15g,竹茹10g,膽南星10g,菖蒲10g,郁金15g,枳殼15g,丹參15g,陳皮10g。水煎服,2次/日;加強心情疏導;注意生活起居。宜食用杏仁、木耳、紅棗、香菇、海帶等。半個月1個療程。④脾腎陽虛型:處方:溫脾健腎,金匱腎氣丸加減。肉桂6g,附子(先煎)10g,熟地15g,丹皮10g,澤瀉15g,山藥15g,山萸肉10g,川斷15g,杜仲15g,狗脊10g,甘草10g。水煎服,2次/日;注意休息;可配合氣功鍛煉。宜食用蓮子、羊肉、芝麻、豆類及豆制品,山查,飴糖等。半個月1個療程。臨床各證型均以1個療程為觀察期。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2004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①顯效:臨床1個療程治療后,自覺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自我意識良好,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②有效:部分癥狀得到緩解,接受第2個療程治療;③無效:經過2個療程治療,自覺癥狀沒有改善,并發展為器質性病變,轉入下一階段治療。
結 果
治療情況,見表3。
討 論
亞健康的臨床癥狀涉及范圍:在中醫異常體質狀態的臨床癥狀涉及范圍之中,將臨床亞健康所涉及的癥狀以個體發病規律進行總結,按中醫舌脈之象,癥狀屬性,陰陽變化,臟腑特征等進行整合,則常見的亞健康狀態可以說就是排除疾病狀態的中醫異常體質狀態,即中醫“治未病”理論中的“未病”狀態。現代所謂的“亞健康”狀態,僅是中醫“未病”中部分階段的表現,即疾病微而未顯,顯而未成的時期,而不能包括中醫“未病說”的全部。在心理治療方面,《黃帝內經》就倡導“以情勝情”根據病情進行辨證施治,對絕大多數亞健康人群,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以心理治療,會收到更好的療效。中醫學在調和陰陽的治療手段上提出“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的方法,選用食療是調整“亞健康狀態”的有效途徑。
采用中醫治未病理論與心理、膳食護理,預防及治療亞健康狀態“患者”,總有效率96%。經過1~2個療程治療,使絕大多數患者走出“亞健康”,療程短,費用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