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度改良式會陰側切術的臨床應用與護理
賀曉薇
【摘要】目的 探討改良式會陰側切術(施行25o~30o會陰側切)在陰道分娩過程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婦產科2011年1月~12月收住經陰道分娩的產婦,80例為觀察組,102例為對照組。觀察組采用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對照組采用傳統式會陰側切術。觀察兩組會陰側切口撕裂率、出血量、縫合時間、疼痛程度及愈合情況。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切口出血量、撕裂率、縫合時間(P<0.01),甲級愈合率(P<0.05),疼痛級別也有減低。觀察組在切口出血量、撕裂率、縫合時間、疼痛程度及愈合情況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 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具有切口出血量少、撕裂率低、縫合時間短、疼痛程度輕、切口甲級愈合率高等優點,促進和改善了產婦的預后。 【關鍵詞】 會陰側切術 改良 護理 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分娩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降低產婦痛苦、減少產時副損傷和避免遠期并發癥,已成為產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傳統會陰側切術的側切角度與會陰體呈45o,其優點是降低對直腸損傷性延伸的可能性,缺點是產婦失血多,愈合時間長,術后疼痛明顯。從2011年我們將部分產婦會陰側切角度改為25o~30o,經過臨床對比研究,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切口出血量少,撕裂率低,縫合時間短,產婦疼痛減輕,切口甲級愈合率高。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婦產科2011年1月~12月住院自然分娩并行會陰側切術的初產婦182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80例,對照組102例。所有產婦均符合以下條件:初產婦,單胎,頭位,無會陰病變,無骨、軟產道異常,無特殊妊娠合并癥。產婦年齡22~38歲,孕周37~41+3周,新生兒體重3.15±0.45Kg。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產婦的孕周、年齡、新生兒體重、縫線應用、會陰切口的縫合方式、術者技術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 會陰側切方法 首先嚴格掌握側切指征,即會陰過緊或胎兒過大,估計分娩時會陰撕裂不可避免者,或母兒有病理情況急需分娩者[1]。在宮口開全胎頭撥露1cm時均應用1%鹽酸利多卡因20ml行雙側陰部神經阻滯麻醉,待胎頭著冠、會陰體變薄、皮膚拉緊,估計胎兒5~10min內能自然娩出時行會陰側切。觀察組:術者左手食、中指放在陰道內做指引,右手持側切剪自會陰最低點會陰后聯合中線處向左側25o~30o切開3cm。對照組:操作同上,側切角度45o,長4cm。產后切口縫合均是縫合前用0.9%生理鹽水沖洗,2/0可吸收線逐層縫合切口,縫合完畢用浸有0.5%的碘伏液棉球擦洗2次/d,共5d。 1.3監測指標 胎兒娩出前會陰切口出血量、切口撕裂傷率、平均縫合時間、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甲級愈合率。 1.4評定標準 ①切口出血量:出血量計算利用稱重法和容積法估算出血量。②縫合時間:全部由同一人員操作,以10s為最小計時單位。③切口疼痛分級:參照WHO疼痛評估方法分級:0級:無痛或稍感不適,坐起哺乳時,表情自然安靜;1級:輕度疼痛,可忍受,哺乳時需側坐,無痛苦表情;2級:明顯疼痛,不敢坐起哺乳,表情焦慮;3級:劇烈疼痛,不能忍受,要求鎮痛[2]。產后3日內由專人每天評估記錄疼痛等級。④切口愈合分級:甲級:表皮對合整齊,外觀呈一條直線,無硬結,無紅、腫、疼痛,無裂開;乙級:表皮對合整齊,外觀瘢痕明顯,有硬結;丙級:會陰部分或全層裂開,有膿性分泌物滲出。 1.5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表1兩組產婦會陰側切術效果比較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P<0.05 由表1可見,觀察組應用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切口出血量少,撕裂率低,縫合時間短,術后疼痛減輕,切口甲級愈合率高,促進和改善了產婦的預后。 3護理 會陰側切術是產科常用手術,適時進行會陰側切縮短第二產程有益于母嬰預后。切開應注意:(1)產婦宮口開全胎頭撥露1cm時即行雙側陰部阻滯麻醉,可充分松弛會陰部組織,使產道寬敞,降低裂傷程度。(2)準確選擇切開時機及操作時間點:如過早切開,組織暴露時間過長易造成感染,陰部組織較厚時切開,失血往往較多;但如等到會陰皮膚高度膨脹顯著蒼白時再行切開,往往切開后可見陰道粘膜及組織呈舌形撕裂,縫合困難,影響術后切口愈合,所以接產者應把握切開的最佳時機[3]。操作時間點應在宮縮間歇或胎頭回縮時,既可避免傷及胎兒,又盡可能的掌握好側切角度。(3)正確評估會陰擴展性及切口大小:會陰水腫、會陰缺乏彈性、恥骨弓過低、胎兒娩出過快等,均易造成會陰撕裂,所以接產前要正確判斷。(4)縫合結束后應常規陰道檢查,取出陰道內紗布;無論切口有無切口延伸,一定要肛查,確定有無縫線穿透直腸壁,穿過的縫線必須拆除重縫。(5)具體采用哪種術式,還取決于助產人員的助產水平。助產士應熟練掌握會陰保護、會陰切開及切口縫合技術,嚴格無菌操作,適時運用改良式會陰側切術,提升助產質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婦的痛苦。 4討論 4.1 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切口長度小,不僅減少了切口出血量,而且預防肩難產。陰道口原為縱橢圓形,有利于胎頭俯屈,由于傳統會陰側切術切口角度較大,大量肌肉被切開,宮縮時與盆底肌協同作用減弱,陰道口的縱橢圓被破壞,3500g以下的胎兒,胎頭幾乎沒有俯屈動作即娩出,容易繼發肩難產[4]。而2~3cm的小切口既緩沖了宮縮時盆底肌對胎頭的反作用力,減輕了盆底肌對胎頭的壓迫,有能使胎頭充分俯屈,有利于順應生理上的分娩機制,預防肩難產。 4.2 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切口角度小,不僅損傷肌肉和神經少,而且可預防陰道內撕裂傷。45°會陰側切時球海綿體肌及肛提肌部分被剪斷,側切口彈性相對較差,內壁組織延伸撕裂程度相對大。而做25o~30o側切時,是靠近球海綿體肌的肌腱斷裂,分娩過程中可增加陰道皺襞的彈性,降低陰道內粘膜肌肉等組織的延伸撕裂率[5]。 4.3改良式會陰側切術損傷肌肉少,組織薄,張力小,易縫合,可縮短縫合時間,減少產婦術中縫合時疼痛,相對減輕產婦術后傷口牽拉痛,術后切口腫脹程度輕,降低切口感染率。傳統會陰側切術切開各層組織較厚,損傷大,致產婦傷口腫脹、牽拉疼痛明顯。疼痛不僅影響著機體局部也影響著整體功能,給病人帶來精神上的痛苦,疼痛刺激對機體的傷口愈合及康復不利,也不利于早吸吮和母乳喂養。產婦主觀感覺疼痛減輕,不僅減少了痛苦,也有利于各種生理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改良式會陰側切術臨床效果好,側切口出血量少,撕裂率低,縫合時間短,疼痛程度減輕,切口甲級愈合率高,促進和改善了產婦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