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觸對新生兒發育的影響
卞爾玉 齊潁
【摘要】 目的 研究撫觸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影響。方法 把本院婦產科2009年4月—2010年3月正常足月出生且Apgar評分>7分的新生兒100例隨機平均分成對照組和撫觸組,對照組給予常規新生兒科護理,撫觸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正規新生兒撫觸,觀察兩組新生兒出生第7天和第42天后身長、體重、攝奶量和行為神經評分(NBNA)的變化。結果 42天以后,撫觸組身長、體重和攝奶量均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NBNA評分明顯增大。結論 撫觸可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身心健康,對嬰兒神經智力發育有一定益處,是提高新生兒整體護理水平的一項重要措施。
【關鍵詞】 撫觸;新生兒;身長;體質量;攝奶量;行為神經評分
新生兒撫觸作為一種新的護理理念于1995年由美國引入中國。撫觸是通過撫觸者雙手對被撫觸者的皮膚各部位進行有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讓大量溫和良好刺激,通過皮膚的感受傳導到中樞神經系統,有利于嬰兒健康發育,可促進嬰兒體重的增長及應激能力的提高。嬰兒撫觸尚可促進神經行為發育[1]。我院自開展新生兒撫觸工作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對100例新生兒進行撫觸護理干預,觀察其生長發育狀況,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4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足月分娩新生兒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撫觸組,各50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表1 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注:上述指標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性別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其他指標比較用t檢驗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新生兒全面綜合護理,撫觸組在此基礎上進行撫觸干預。
1.2.1 撫觸方法 采用國際正規標準撫觸法:撫觸時要保持室內溫暖、寧靜。選擇適當的時間進行撫觸,如沐浴后、睡覺前等。撫觸者需洗凈雙手,剪指甲。使新生兒仰臥于撫觸床上,從按摩頭部開始,撫觸順序: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臀部,每個部位撫觸4~6次,撫觸頻率每天2次,每次10~15min。撫觸動作要輕柔,同時配合嬰兒情緒,達到與嬰兒交流的目的。撫觸時要讓產婦和家屬積極參與,并教會撫觸手法,嬰兒出院后繼續由母親或家屬撫觸。
1.2.2 觀察指標 從新生兒出生第1天開始進行撫觸,觀察撫觸組和對照組在第7天和第42天時新生兒的身長、體重、攝奶量和行為神經評分(NBNA) [2]的差異。住院未滿42天,囑其回科室隨訪。
1.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對于二分類變量(如性別等),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對于連續變量(如身長等),采用t檢驗。確定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本研究記錄了嬰兒出生后第7天與第42天的身長、體重、攝奶量和NBNA評分數據。發現,在第7天和第42天時,撫觸組的各項指標均大于對照組,并且,第42天后,撫觸組身長、體重和攝奶量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及表3。表2 兩組出生后第7天身長、體重、攝奶量和NBNA評分比較注: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3 討論
新生兒撫觸是一項成本低,實用性強,社會效益好的新生兒護理技術,它不僅能促進新生兒的生長,還能促進嬰兒與家人的親情交流。它具有科學性、普及性,社會效益好等特點[3]。撫觸不僅是肌膚的接觸,更重要的促進嬰兒情感釋放,使其身心受到撫慰,消除他的孤獨、焦慮和恐懼等情緒,從而引起全身神經、內分泌等一系列反應,使嬰兒感受到安全、自信,幫嬰兒養成具備思考和判斷的能力[4]。本研究結果表明:(1)撫觸使嬰兒生長發育加快。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接受嬰兒撫觸的嬰兒體重、身高增加較快,食奶量也較大。撫觸對嬰兒皮膚的刺激可增加胃腸蠕動,促進胃泌素和胰島素的分泌,增加了小腸的吸收功能,從而使食欲增加,體重增加,生長發育加快。(2)撫觸能促使應激能力提高和行為神經的發育。采用NBNA評分來評價行為神經發育,滿分共40分,從表2和表3可以看到,觸摸組在42天后,NBNA評分增加大于對照組。同時我們也觀察到,撫觸對足月順產兒行為神經發育的促進作用沒有對嬰兒物理發育的促進作用那么明顯。可能的原因是足月順產兒的NBNA評分本來就處于一個高的水平,這和之前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2]。總而言之,新生兒撫觸可以促進新生兒的身心健康。隨著對新生兒撫觸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廣,新生兒保健意識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提升。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應從小做起,做好新生兒衛生保健是每個醫務工作者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