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
王新梅
【摘 要】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在臨床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方法 將2009 年8 月至2010 年9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有征對性的加強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健康知識得分、焦慮程度及患者滿意率。結果 觀察組的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術前的焦慮評分及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的健康知識得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注重心理護理的實施可有效消除或緩解冠心病患者術前焦慮狀況,能顯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理能力,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 冠心病;心理護理;體會
大多數冠心病患者因為患病需住院治療,易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的應激反應,易引起患者精神緊張和情緒反應,這種反應能引起機體免疫機能降低,抵抗力下降,使機體對各種細菌的易感性增強,從而增加了感染機會,而且會影響麻醉與手術的安全性 [1]。我院從2009 年起特別重視心理護理在臨床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自從加強心理護理以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09 年8 月至2009 年9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兩組在年齡、麻醉類型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有征對性的加強心理護理。術前對患者進行訪視,加強護患交流,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干預取得成效的關鍵。護理人員要以和藹的態度,真誠的語言,溫暖的話語,關懷患者的內心,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獲得其的信任。緩解患者的緊張心理,耐心傾聽患者的主動訴說,向患者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讓患者獲得對手術的安全感。術后交代清楚需用心電監護儀、壓力止血器等。病人家庭的理解與配合是影響病人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與病人及家屬交流、溝通,爭取家屬配合,并告誡病人家屬,其言行及情緒的好壞會直接影響病人心理及治療?對于有嚴重心理障礙的患者應鼓勵患者到心理門診治療?
1.3 評價標準
通過一周的心理干預,由經過統一培訓并達成共同認識和標準的調查人員進行調查,采用面對面訪問的方式,完成問卷調查。應用醫院焦慮及抑郁量表(HAD)測定該組患者的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HAD是一種包括14 個項目的自評量表。其中焦慮及抑郁各占7項,每項以0 級~3 級的4 級制分別評定焦慮和抑郁,≤7分者為無癥狀,8 分~10 分為可疑,≥11 分者為確診病例[2]。問卷在15 min內獨立完成,共收回有效問卷120 份,且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 份,有效率為100%。并對兩組患者術前1 d和麻醉前心率、血壓、平均住院時間、滿意率及焦慮程度進行比較。兩組焦慮程度出院前讓其填寫滿意度調查表(調查表由正規管理機構提供,包含護理質量、安全等,每個項目分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五個層次由被調查人任選[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記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應用?2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兩樣本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的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的健康知識得分、滿意率及1 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冠心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心臟病,臨床表現胸腔中央發生一種壓榨性的疼痛,并可遷延至頸、頷、手臂、后背及胃部,并可能伴有眩暈、氣促、出汗、寒顫、惡心及昏厥?嚴重患者可能因為心力衰竭而死亡?冠心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認為與高血壓、高脂血癥、高粘血癥、糖尿病、內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齡大等因素有關?有效的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術前的焦慮抑郁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冠心病患者術前1 d血壓及心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麻醉前觀察組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的健康知識得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說明,有效的心理護理明顯減輕了并發癥帶來的不適與痛苦?有效的護理干預及安全管理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4]?
參考文獻
[1] 高潤霖.正確應用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J].中華血管病雜志,2006,(5):330.
[2] 仲儉平.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M].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2172-2173.
[3] 李影.介入性心臟病與護理和健康[J].實用護理雜志,2007, 16(4):13.
[4] 張建軍,胡大一.心臟介入性治療引起低血壓和心率減慢的原因分析和處理[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8,6(6):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