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下的中藥道路
盧禮強
近日,在衛計委召開的“衛生計生法治建設和執法監督有關情況發布會”上傳出,我國首部《中醫藥法》的立法工作已經完成公開征求意見,國務院法制辦等有關部門正在將征求意見匯總,并根據意見進一步對草案修訂完善。雖然何時出臺尚沒有確切的時間表,但毫無疑問這意味著中醫藥立法工作已經走到了“最后一公里”。
可以預見,即將頒布的《中醫藥法》,將從多個層面對我國中藥行業帶來深遠影響。在新的政策和法律環境下,“中藥現代化和中藥國際化”或將迎來與以往不一樣的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如何實現走出去與沉下來的平衡,仍然值得深思。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根據此前流傳出來的《中醫藥法》征求意見稿,國家將保護傳統中藥加工技術和工藝,支持傳統劑型中成藥生產,鼓勵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傳統中成藥。可以看到,國家一方面在提倡中藥生產加工應繼承傳統,另一方面也在鼓勵中藥現代化。
對于前者,中醫藥幾千年沉淀中的許多精華尚未被挖掘,同時也遺失了許多傳承,因此保護傳統技術工藝、生產傳統劑型自然非常必要。對于后者,本報特約觀察家、河南太龍藥業OTC營銷中心市場推廣總監吳延兵表示,國家鼓勵用現代技術開發傳統中藥,是因為相比西藥,中藥研發投入、創新不足的問題長期困擾行業發展,致使中醫藥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不如西藥。因此,此舉是加大扶持中藥的研發力度,加大中藥創新力度。
“現代工藝在傳統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對于規范中藥的標準,發揮中醫藥優勢的同時又使其傳承不再那么困難具有重大的意義。”本報特約觀察家、內蒙古康恩貝藥業執行總經理劉新忠指出,事實上近年國家正大力推進中藥產業現代化,利用現代科學的理念重新詮釋中藥,按照西藥的方式生產中成藥,使傳統中藥向現代中藥轉變。雖然我國的中藥生產工藝有一定的進步,但離現代化醫藥工業優質化生產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中藥產業的生產技術尚未擺脫作坊式生產的局面,缺乏科學規范的標準和質量控制手段,很難保證產品質量的均一和穩定性。傳統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的生產標準不能規范、質量管理無法嚴格是我國中藥始終飽受爭議的主導原因。
那么,面對中藥發展的現實難題,中藥現代化是否是一劑“良藥”?對此,吳延兵認為,中藥的發展走現代化、標準化道路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中醫藥獲得國際認可、國際競爭力的必經之路。
“中醫藥具有其已經形成并經受了歷史檢驗的獨特理論,如果簡單的實現現代化或者標準化肯定不可取,應當是根據具體產品的特點實現傳統中藥和現代技術的有機融合。”劉新忠強調,中藥現代化今后的發展方向,應該著重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首先政府和產業界要實實在在地實現中藥制劑的標準化、規范化,保證同一品牌的中藥產品具有同樣的效果,這應當是中藥現代化的初步目標,也是中藥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的前提。其次是要明確中藥有效成分和藥理作用機制,同時中醫藥立法一定要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和明確的目標。
吳延兵的看法或許是一個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支點。他表示,中藥現代化不是要搞清中藥的有效物質基礎,提取中藥的有效成分分離出單質,再走向化學合成的道路。中藥講究配伍,而且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所以,這個融合點就是,必須是中醫理論指導的現代化中藥制劑。
走出去與沉下來的平衡
相比起中藥現代化的穩步前行,近年來我國中藥國際化之路走得頗為艱難。雖然我國許多中藥品種已經在東南亞、非洲等國上市銷售,但歐美主流市場卻遲遲難以打開,以國內知名中藥企業天士力為例,其早在1997年就向美國FDA提交了復方丹參滴丸以藥品身份進入美國市場的申請,但到如今仍然處于三期臨床研究階段。
其實,目前已經有些國家興起了中醫藥熱,而中藥品種走不出去的原因還在于中藥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劉新忠認為,中藥的標準生產和產品質量的有效控制無法有效實現;有效成分的確定和提取純度的控制非常困難;疾病診治過程中中藥材使用的個性化特點使其有效的傳播和傳承變得困難,這些都是阻礙中藥品種登上國際舞臺的難題。
吳延兵則指出,中藥肯定可以走出去。一方面,中醫藥立法將提高整個行業的規范化、專業化,并在此基礎上提升中醫藥的國際標準,讓更多的國家認可中醫藥,接受中醫藥;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大力提升,中國將是國際舞臺的主角之一,中國各行業的產品都將逐漸被外人接受,中藥品種也不例外;而且,傳統中醫藥的的治療理念正逐漸為世界所接受,傳統醫藥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世界范圍內對中醫藥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能夠走出去,但能否走好卻是一個未知數。在此語境下,對于中藥的發展方向,是否應該先沉下來,把整個中藥行業的整體水平提升上來,再去探尋國際化道路?對此,有觀點認為,兩者其實并不矛盾,要想我國中藥具有國際競爭力,確實需要從我國中藥行業本身的發展先著手,在當前基礎上實現突破,提升整體水平,但同時需要進行一些國際化探索和嘗試,為今后做好鋪墊。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近年來國家對于中醫藥的日益重視,以及陸續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正是沉下來的一種表現。特別是中醫藥的立法,把中醫藥從行業層面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將會導致整個中藥行業環境得到巨大改善,朝著更加規范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而對于中藥企業來說,走出去和沉下來同樣需要有一個平衡,不能盲目。吳延兵認為,中藥企業更切合實際的發展道路應該是“立足本土,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產品的國際化標準,在合適的時機,開拓國際市場”。
當然,中藥企業作為中藥行業的個體之一,在國家對整個中藥行業的環境改善和水平提升,以及少數企業先行探路的背景下,走出去的機會將越來越多。而當前中藥企業更應該做的是,苦練內功,做好準備,因為“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