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數據挖掘方法的《傷寒論》非衡量器藥物劑量研究
佚名
作者:湯爾群,任廷革,陳 明,劉曉峰,張帆,孫燕
【關鍵詞】 非衡量器藥物;中藥劑量;傷寒論;數據挖掘
關于《傷寒論》中的劑量問題,歷來眾說紛紜,特別是其中非衡量器藥物的劑量,因時移物換,原貌不可得窺,是以爭論頗大。盡管多個醫家進行過實物測量,但測量結果相差較大,至今沒有定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目前查到的各家已測量過的藥物劑量的基礎上,采用數據挖掘方法對《傷寒論》中非衡量器藥物劑量進行探討,試圖找到一個符合方義且相對較為恰當的劑量,規范原方比例,以提高經方的應用效率。
1 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
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1](下簡稱“CPIAS”),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學信息研究室在多項國家級項目的資助下研發的中醫智能軟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對中醫處方進行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我們用CPIAS對《傷寒論》112方進行了分析,分析內容包括方劑用藥強度、方劑功效、適應證候、處方對癥狀體征的關注度等。以《傷寒論》教材的認識作為評價軟件分析有效性的標準,結果是個案分析的吻合率達98%[2]。因此,應用CPIAS對《傷寒論》非衡量器藥物的劑量進行研究是可行的。
2 藥物劑量采用的標準
首先,對《傷寒論》處方中藥物劑量采用的標準進行確定,在此基礎上方可對《傷寒論》方中的非衡量器計量的藥物劑量進行論證。
根據有關專家學者考證的情況,筆者認為,柯氏等[3]的考證結果比較可靠,較符合仲景本意,即:1斤為250 g,1兩為15.625 g,1升為200 mL,1合為20 mL。因此,在CPIAS中我們采用柯氏所定的劑量,1兩約相當于現代劑量15 g。
3 非衡量器計量的藥物劑量實驗
3.1 實驗的總體設計
將各家發表的《傷寒論》中非衡量器計量的藥物劑量的考察結果輸入CPIAS中,分析每種劑量情況下處方方義的變化情況,以國家統編教材或規劃教材的《傷寒論》所闡述的方義為標準進行評價,以劑量和方義的吻合程度為具體的評價目標,方義內容包括:處方用藥強度、處方藥性、處方藥味、處方歸經、處方功效篩選的關注度。
3.2 實驗對象
《傷寒論》中有32 種藥物不是用重量計量單位進行表達的,我們對其中臨床常用的27種藥物的劑量及其所在的處方,用CPIAS對劑量與方義的吻合度進行了分析。
3.3 實驗方法步驟
①依次將每個醫家所確定的藥量代入相應的處方中,用CPIAS計算處方的用藥強度,簡稱為“用藥強度計算”。②以用藥強度計算的結果為基礎,對處方綜合的性、味和歸經進行計算,分別簡稱為“藥性計算”、“藥味計算”、“歸經計算”。③以用藥強度計算的結果為基礎,對方劑功效進行計算,并依據每方所述的臨床表現,對方劑功效進行篩選,簡稱為“功效篩選”。④對每步計算的結果,均進行比較和評價,評價標準為:哪個劑量更貼近《傷寒論》處方方義的認識。如果出現某些藥物各家測量的結果均不符合臨床認識的情況,我們將根據方義及臨床認識試著給出藥物劑量,輸入系統進行分析,找出較符合臨床認識的劑量。⑤最后提供軟件挖掘所確定的藥物劑量(見表1)。表1 《傷寒論》中非衡量器藥物劑量(略) 3.4 實驗結果
按照上述的實驗步驟和方法,我們對《傷寒論》處方中非衡量器藥物,用CPIAS進行了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以驗證“劑量”與方義的吻合程度,所得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CPIAS的取量為最佳劑量效果。
3.5 實驗示例
以《傷寒論》小青龍湯為例。需要說明的是:①本方古法是煮1次,取3升,服1升,每服量只有原方1/3,我們是以每服量來進行比較,所以方中用量只取原方用量的1/3;②方中半夏劑量已在其他方中確定,半升約為56 g,本方是為了確定五味子的劑量。
3.5.1 原文獻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方: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甘草(三兩,炙)、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湯洗)、細辛(三兩)。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1升。
3.5.2 數據預處理
癥狀體征:干嘔、發熱、咳嗽、口渴、泄瀉、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喘、咽喉不利。處方如下。渠氏[5]:麻黃15 g,白芍15 g,細辛15 g,干姜15 g,炙甘草15 g,桂枝15 g,五味子13 g,半夏18 g。暢氏[6]:麻黃15 g,白芍15 g,細辛15 g,干姜15 g,炙甘草15 g,桂枝15 g,五味子12 g,半夏18 g。王氏[8]:麻黃15 g,白芍15 g,細辛15 g,干姜15 g,炙甘草15 g,桂枝15 g,五味子7 g,半夏18 g。
3.5.3 小青龍湯藥性計算結果比較
(見表2)表2 小青龍湯藥性計算結果比較(略)
從表2可以看出,各家的處方藥性量化排序無明顯差別,僅是溫性的量化值發生輕微的變化,不能據此判斷何者為佳。
3.5.4 小青龍湯藥味計算結果比較
(見表3)表3 小青龍湯藥味計算結果比較(略)
從表3可以看出,在處方藥味量化的排序中,王氏甘味提前,酸味在后,要優于渠氏和暢氏,更符合《傷寒論》對小青龍湯的認識。因此,在藥味的比較中,王氏最佳。
3.5.5 小青龍湯歸經計算結果比較
(見表4) 表4 小青龍湯歸經計算結果比較(略)
從表4可以看出,在處方歸經量化的排序中,王氏把膀胱經排序提前,要優于其他兩家,更符合《傷寒論》對小青龍湯的認識。因此,在歸經的比較中,王氏最佳。
3.5.6 小青龍湯藥量計算的強度比較
(見表5)表5 小青龍湯用藥強度計算結果比較(略)
從表5可以看出,在藥量強度的排序中,渠氏,暢氏計算的五味子的排序過于靠前,不符合《傷寒論》對小青龍湯的認識;王氏方中五味子排序在后,且其他各藥的排序符合《傷寒論》對小青龍湯的認識;渠氏和暢氏在方中的用量大于10 g,而王氏的用量小于10 g,為了更好地進行比較,我們取五味子半升為30 g,折合方中為10 g進行試驗,計算的結果五味子的排序仍然靠前,也不符合《傷寒論》對小青龍湯的認識。
綜上所述,在藥量強度分析的比較中,以王氏提供的五味子劑量最佳。
3.5.7 小青龍湯功效篩選計算結果比較
(見表6)表6 小青龍湯功效篩選計算結果比較(略) 從表6中可以看出,在功效集合的排序中,王氏將宣肺、散結、溫肺、止咳排序提前。值得注意的是,王氏把“收斂”功效明顯后置,這對小青龍湯功效的發揮十分重要,這些結果要優于其他各家,更符合《傷寒論》對小青龍湯的認識。因此,在功效計算的比較中,王氏提供的劑量最佳。
綜合以上幾種比較結果,CPIAS認為王氏提供的劑量與小青龍湯的方義較為吻合,因此可確定五味子半升為20 g。
4 討論
4.1 關于“稱量”的問題
從表1所示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出,通過CPIAS分析所確定的藥物劑量多數為各個醫家稱量的劑量。可見,《傷寒論》中非衡量器藥物劑量可以通過稱量進行初步確定,不過需要我們采用其他方法(如智能分析的方法)并結合臨床認識進行確認。
4.2 關于附子,桃仁的劑量問題
附子、桃仁稱量的幾種劑量,經CPIAS分析,發現均不符合《傷寒論》的認識,我們經過反復計算給出了一個較適合的藥量范圍,以符合《傷寒論》認識為目標,結果如下:附子1枚應為25~35 g;附子大者1枚應為35~45 g;桃仁50粒應為30~45 g。
4.3 關于“厚樸一尺”的劑量問題
“厚樸一尺”經稱量最大為30 g,代入原方(麻子仁丸方)如下所示:火麻仁312 g,白芍125 g,枳實125 g,大黃250 g,厚樸30 g,杏仁250 g。厚樸的劑量與方中其余各藥相比相差懸殊,且經CPIAS分析發現,這種劑量的厚樸在方中所起作用很小,這不符合《傷寒論》的認識,我們經試算給出“厚樸一尺”的劑量范圍應為100~120 g。
4.4 關于確定非衡量器藥物劑量的必要性問題
確定非衡量器藥物劑量的意義如下:①還原仲景原方比例。《傷寒論》中非衡量器藥物劑量長期以來得不到確定,臨床醫生在使用經方時,因不了解原方劑量,不清楚原方比例,造成在使用這些方劑時不得要領,影響臨床療效。我們采用數據挖掘的方法,還原仲景原方比例,為臨床使用經方提供了用藥參考。②提高經方的應用效率。在研究中我們發現,當非衡量器藥物的劑量落在某個范圍內時,CPIAS分析的結果最符合《傷寒論》的認識。以小青龍湯為例,當半升五味子劑量在20~30 g之間時,CPIAS分析的結果較好,在20 g時達到最佳;而當半升五味子劑量大于30 g時, CPIAS分析出的結果較差,不盡符合《傷寒論》的認識。由此可見,五味子的劑量不同,會使原方產生不同的效果,為了使經方取得最佳的臨床效果,需要確定非衡量器藥物劑量,以提高經方的應用效率。
5 結語 有人說:“中醫不傳之秘在量上。”這話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強調了“量”對中醫處方的重要性。近年來,廣大醫家對古人特別是對張仲景用藥量的問題一直在不斷探索,但至今尚無定論。我們采用數據挖掘,知識發現的方法,對《傷寒論》非衡量器藥物劑量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并挖掘出較為適合的劑量,在還原仲景方的用藥比例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為臨床用方遣藥提供參考。當然這種基于數據挖掘方法的可靠性,與其他方法一樣,都需要在臨床上進一步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