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歐、日4種藥典收載10種基原植物相同生藥的質量檢測標準比較
佚名
作者:高靜,陳藝文,單鳴秋,丁安偉
【關鍵詞】 藥典;質量標準;植物藥
植物藥在歷史上曾是世界各國醫療的主要藥物,如中國的應用歷史至少有2000年。近代伴隨化學、制藥工業的飛速發展,植物藥的主流地位在世界范圍內逐漸被化學合成藥物所替代。然而,隨著近年來“回歸自然”、“綠色產品”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以及植物藥在某些方面具有化學合成藥物無法相比的優勢而重新獲得各國注意,植物藥及其精制劑、提取物的質量標準、安全性等問題日益受到關注。
1 中國、日本藥典植物藥收載標準概況 在中國傳統醫學中,植物藥作為臨床使用的主要藥物,很早就被應用于湯、散劑等成方制劑,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體系。植物藥被收載于歷代各類藥物學(本草)著作中,唐代由政府編修、頒布的藥典性質著作《新修本草》收載的大部分是植物藥,可以說是藥典收載植物藥的開始。中醫學及其應用植物藥的技術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也被廣泛傳播,影響深遠。目前,這些國家的藥典都收載了很多植物藥,并針對其安全性和質量制定了一定的標準。以有代表性的日本為例,《日本藥局方》(JP)第14改正版(含追補版和局外生藥規格)共收載生藥(含粉末)249種,據統計,其中基原和藥用部位與200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CP)一致的有83個品種[1]。 植物生藥作為中藥材收載于CP一部。在鑒別方面,CP過去版本常用顯色和試管反應,專屬性較差,而現在已全面轉向薄層色譜法(TLC)為主的鑒別手段。2005年版CP新增了專屬性TLC鑒別662項。在檢查項目方面,普遍增加了雜質、水分、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等項目檢查,以保證中藥材的純凈度,新增雜質檢查34個品種,水分檢查178個品種,灰分有135個品種,酸不溶性灰分有130個品種。在含量測定方面,CP自1990年版開始,引用現代儀器檢測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氣相色譜法(GC)和薄層掃描(TLCS)等測定含量,2005年版CP在收載的藥材及飲片551個品種中,有281個建立了含量測定方法,其中采用HPLC等儀器分析方法的為217個,占總數的77%[2]。
日本制定生藥的藥典標準較早,其明治時期公布的初版藥典(1886)中就對生藥藥材設定了行政性的規格,介紹了藥材標準的普遍性。在以后的各版修訂中都增加收載新的生藥,并根據技術的進步和實際的需要修改已收載品的記載內容。JP在鑒別方面建立TLC等方法較CP為早,根據藥材不同也使用紫外光譜法(UV)、鏡檢等方法。在純度檢查等方面也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標準,但藥材的含量測定標準建立不及CP[3],重金屬、有毒元素和農藥殘留量的限量檢查也落后于歐美藥典[4]。
2 歐洲、美國藥典植物藥收載標準概況 歐洲很多國家在歷史上也有著植物藥使用的傳統。時至今日,第5版歐洲藥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 EP)及其5個非累積增補本中共收錄有植物藥及植物提取物的專論208個[5],但植物生藥所占比例較低。其質量檢測十分注重植物原料微生物數量、有無放射性及農藥、殺菌劑、重金屬、污染物、摻雜物的殘留量并限量,已知治療活性成分含量,并要求提供對照品;對于植物制品專論,必須有制造過程的描述和驗證的情況、特征成分測定、鑒別檢驗和純度檢驗[6]。 美國藥典雖然早在第1版就收載了植物藥,做了相應標準化的工作,但之后由于化學合成藥物技術與應用迅速發展,植物藥及制劑的收載品種逐漸下降。1990年,美國營養標簽和教育法(NLEA)將“草本植物或類似的營養物質”列入膳食補充劑中。之后的食品補充劑衛生與教育法(DSHEA)將“膳食補充劑”范疇擴大到必需營養素以外的如人參、大蒜、魚油、車前草、酶、腺體以及所有以上物質的各種混合物。目前,植物藥及其提取物主要載于收載藥用賦形劑、膳食補充劑的NF(National Formulary)中。1996年美國起草了《FDA關于植物制品藥物研究指南》,目前也有少量植物藥及其提取物通過USP(United States Pharmacopedia)認可,由NF轉入USP收載,由膳食補充劑地位升格為藥品。 USP/NF對植物藥品質的檢測始于1926年。在USP-10附錄中即收載了對植物藥品質檢測的多項檢測方法。USP對植物藥品質的檢測歷來嚴格,除了對各種灰分、浸出物含量、含水量、淀粉含量、揮發油含量等共有品質的檢測,USP-24起還大篇幅增加了對淀粉含量、黃曲霉素和農藥殘留量的檢測規定[7]。 USP/NF、EP、JP是世界主要藥典,應用地區廣泛、影響力大,建立的檢測方法水平較高。為了比較2005年版CP和它們在收載植物生藥所建立的質量檢測標準的差異,本文列出基原植物(10種)藥用部位相同或相近的4種藥典收載生藥品種,做了其鑒定、檢查和含量測定等項目及其方法的比較,比較結果見表1~表10。 表1 光果甘草(略)注:○已建立;╳未建立;↑不少于;↓不超過(下同) 表2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略) 表3 好望角蘆薈(Aloe ferox Miller)(略) 表4 尖葉番瀉(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狹葉番瀉(Cassia (略) 表5 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略) 表6 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略) 表7 銀杏(Ginkgo biloba L.)(略) 表8 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略) 表9 顛茄(Atropa belladonna L.)(略) 表10 水飛薊[Silybum Marianum (L.) Gaertn.](略)
3 討論
通過比較植物基原相同的10種生藥可以看出,4種藥典對于絕大多數植物藥都建立了相應的的質量、安全性控制標準。各種藥典的檢測標準差異主要在安全性控制方面,集中體現在重金屬和有毒元素、農藥殘留限量以及微生物限量3個指標。整體來看,美國藥典對于植物藥的質量標準和安全性要求最高,檢查項目全面、細致,作比較的多數植物藥建立了重金屬及有害元素、農藥殘留及微生物限量的檢查,相關指標也最嚴格。以甘草的農藥殘留限量檢查為例,CP雖然總BHC、總DDT、總PCNB限量低,較美國藥典為嚴格,但種類僅此3種,而美國藥典需要測定34種以上農藥的殘留量,需要全部達到要求。特別是有機磷和擬除蟲菊酯兩大類常用農藥殘留限量,美國藥典有明確說明,而中國、日本藥典沒有作出要求。在比較的10種生藥中,歐洲藥典此兩項檢查項目也缺少,在整體其收載的植物藥中,具有重金屬、農藥殘留量和微生物限量的品種也很少。
以比較的10種植物藥來看,2005年版CP和其他3種藥典收載植物藥(中藥材)的鑒別方法與質量標準相差不遠,但從總體上看,質和量上仍存在不小差距,而且部分藥物的標準嚴重滯后。如生姜在CP沒有任何質量標準和安全性控制項目,而生姜及其炮制品是中醫臨床常用的藥物,若其質量和安全得不到有效控制,臨床療效和使用安全很難得到保證。
從比較中還可以看到,CP經過多年的不斷修訂,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在鑒別、含量測定、灰分檢查等項目的方法、標準上已經與國際較高水平同步;在部分藥物的質量標準制定方面,結合自身優勢,甚至做得更好。如甘草,不但制訂了詳細的重金屬、砷鹽和農藥殘留限量,優于歐、日藥典,而且在含量測定上采用了多指標(甘草苷、甘草酸)。 目前,歐美的植物藥市場占主流的產品是植物提取物。在美國,植物提取物占草藥市場的95%以上,生藥材和其他產品占有率不到5%。這種狀況和植物生藥質量標準制訂有一定關系,如果有更多的植物生藥通過臨床療效和動物試驗,能有高等級證據驗證其藥效和安全性,制訂出相應的質量檢測標準,獲得通過并收載于歐美藥典,不但能增加植物生藥的市場份額,而且能使整個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的全球市場得到進一步擴大。作為有著豐富天然藥物使用經驗和相關市場、政策支持的中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完全應當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