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計劃和管理仍然是政府的主要職能
佚名
一、歷史因素:我國國民經濟學的形成
20世紀50年代,以蘇聯為代表的計劃經濟體制受到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高度贊揚。中國還模仿了蘇聯的計劃經濟體系,甚至直接模仿了蘇聯的計劃經濟體系“移植”。顯然,模仿和移植該系統可以大大降低新系統的設計和建設成本。但由于中蘇歷史、客觀自然因素和經濟發展,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直接應用于中國,可能出現許多不適應癥狀,需要有針對性的研究,不斷糾正體系以適應中國國情。從國民經濟學課程建設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最早的國民經濟計劃教科書來自蘇聯教科書的直接模仿,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學研究內容不斷更新,其課程名稱出現在國民經濟管理概論和計劃經濟學,直到發展成為今天的國民經濟學,這表明國民經濟學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中國化”和“本土化”的特征。
第二,邏輯必然目前我國國民經濟學的存在
目前,中國正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時期。與西方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不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政府主導的逐步改革,旨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這也是當前中國國民經濟學的邏輯。
(1)邏輯起點:中國正在進行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改革
中國實施的經濟改革是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政府行為在經濟改革過程中非常重要。政府在改革過程中的定位和行為直接影響著經濟改革的進程和效率。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未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因此,為了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行為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界定:
1.政府“越位”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制度慣性,政府在許多方面仍對經濟進行強烈干預,嚴重干擾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如果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生產管理過多,政府每年支持大量的損失補貼和政策優惠,不利于市場競爭的形成;長期以來,地方政府親自參與投資,將競爭領域的商業行為納入政府職責范圍。這種政府“越位”行為屢見不鮮,極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行為。“越位”行為是發展中國家市場機制不完善的表現,解決政府問題“越位”行為是恢復市場的過程。因此,要建立市場經濟體系,必須及時解決政府問題“越位”問題。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政府選擇合適的時間和方式退出市場,這也是國民經濟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2.政府“缺位”在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壟斷、外部、信息不對稱、公共物品供應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市場故障,政府需要在這些方面提供相應的服務。但目前,中國政府在應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職能尚未到位。例如,中國政府對壟斷企業的壟斷行為、壟斷企業的價格聯盟、價格歧視、供應不足、低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沒有得到解決;同時,政府在提供經濟體制等公共物品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如經濟重組急需解決的勞動權益保護、經濟改革中的尋租問題等,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建立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必須得到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因此,要建立市場經濟體系,必須正確解決政府問題“缺位”問題。尋找正確的方法,使政府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我國目前需要研究的另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國民經濟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2)必要性:中國經濟改革的漸進性和長期性
與俄羅斯“休克療法”市場化改革不同,中國采用市場化改革是漸進式改革,這決定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的經濟改革過程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改革國家和基礎不同“華盛頓共識”蘇聯是東歐國家的市場化改革,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漸進性改革(又稱蘇聯,也稱東歐國家的市場化改革)“北京共識”)。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探索中國經濟改革中的新問題,研究國民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并結合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總結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規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長期特點決定了國民經濟學和研究生在當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國民經濟學研發內容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中國現實和學科發展歷史,未來國民經濟學研究可以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宏觀調控與政策
在可預見的未來,混合經濟仍將長期存在和持續發展。政府是制度創新的主要提供者,宏觀經濟計劃和管理仍然是政府的主要職能。目前,我國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手段使用不熟練。該計劃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這里的計劃不再是原意義上的計劃(高度集中的政治手段),而是類似于管理意義上的指導性計劃和政策計劃。因此,政府應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中政府監管的成熟理論和經驗,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情況,提出符合國情的主張,深入研究各宏觀經濟政策和監管手段的結合與協調。
(二)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
戰略和規劃原本是“國民經濟計劃”專業的核心方向仍然是國民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金融學和金融學相比,國民經濟學更宏觀。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中國政府仍將重視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以規劃的方式指導經濟發展。因此,國民經濟學應重點研究市場經濟中的國家戰略和規劃基礎理論,研究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中涉及的重大項目,如城市化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等。
(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逐步擴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大經濟區的形成和“區域經濟學”研究重點不同。國民經濟學側重于各大經濟區域之間的社會經濟協調,以及大經濟區域內的區域經濟協調。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推進,受區域經濟資源約束的地方政府管理也將成為國民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