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和發展的基本脈絡

未知

摘要: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和發展具有獨特的脈絡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和發展的主題是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回答中國經濟要不要發展、需要什么樣的發展和如何發展,邏輯主線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根本方法是堅持實踐第一,反對對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教條主義傾向。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或發展模式的特殊性已經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創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是經濟學工作者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關鍵詞: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譽為“中國奇跡”。“中國奇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①。 從改革開放30年的實際進程看,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或模式,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的歷史進程都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正在挑戰以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經驗為基礎的新自由主義模式②。 美國普渡大學教授洪朝輝(Chaohui Hong)對中國發展模式的研究表明,中國近30年經濟和社會的超常發展,已經導致某些西方主流理論不斷被證偽。他用學術界對20世紀美國迅速崛起的研究類比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研究指出:當20世紀的美國快速崛起時,許多學者提出了著名的“美國例外論”,認為特殊的發展條件使美國走了一條不同于歐洲常態發展的道路,而當美國式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獲得成功時,所有不符合美國國情的傳統理論和世界潮流都受到了質疑和挑戰。洪朝輝指出,如果中國能夠實現持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命運有可能像當年“美國例外論”一樣,得到全世界的認可[1]。 2004年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提出著名的“北京共識”試圖概括中國的發展模式。認為“北京共識”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和社會需要、追求公正與高質量增長的發展途徑,這種發展道路可以定義為:艱苦奮斗、主動創新和大膽試錯,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強調發展的漸進性和累積性[2]。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將對世界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F·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預測世界未來可能出現的七大戰略意外時指出,中國的發展可能引發的一個戰略意外是“人們將許多不平等現象歸咎于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全世界對這些不平等現象的不滿,可能會將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像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從而結束美國的霸權地位”[3]。 國際學術界對“中國奇跡”的關注和解釋,表明世界已經認識到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使發展中國家獲益巨大,中國特殊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可能成為其他國家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實踐創新推動了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創新,經濟學的理論創新及其與實踐創新的互動,也引領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因而,理論創新不僅來源于創造“中國奇跡”的實踐活動,也對“中國奇跡”的產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作為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的理論總結和概括,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和發展具有獨特的脈絡、經驗和原則,其中發展共識的形成和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和實踐第一的科學研究方法,是中國經濟學創新和發展的主題、邏輯主線和方法論①。 二、發展問題是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的主題 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回答中國經濟要不要發展、中國需要什么樣的發展和如何發展,是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和發展的主題。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 改革開放之前,貧困、落后和封閉是對中國現實經濟發展狀況的真實寫照。而當時的理論界關注的卻不是經濟發展,而是階級斗爭。在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中,無視中國貧困和落后的經濟發展現實,卻從本本或抽象的原則出發,討論和論證計劃經濟的優勢所在和市場經濟對生產力的破壞作用。1978年前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使人們開始破除教條主義的思想束縛,對中國所處的國際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發展經濟,增強和提高綜合國力,是順應時代發展和改變貧困落后現狀的唯一出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提出,是決定中國30年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兩個重大歷史事件,也是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的歷史和邏輯起點。 以此為起點,中國經濟學工作者以經濟發展為主題,不斷突破有關中國經濟現實和發展的一系列教條主義思想和理論觀點,開始了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的艱難歷程。 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有三個方面的論述:第一,社會有機體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由低級向高級形態發展,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第二,東方落后國家可以走與西方不同的發展道路,在特定條件下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第三,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而應當與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是不斷變化和改革的社會[4]。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社會發展趨勢角度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為我們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提出了方向。 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對于生產力水平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列寧從蘇聯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提出“新經濟政策”發展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總結出三點重要結論:一是社會主義是多樣性的,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但走法可能不完全一樣;二是社會主義不可能是純而又純的,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和校正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識;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當利用市場、商品和貨幣關系,吸收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4]。列寧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是對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與蘇聯不同,中國是在一個落后的東方大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艱辛而曲折的探索。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所以出現曲折,最重要的教訓是脫離了經濟發展這個中心或主題。鄧小平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明確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從這個主題出發,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從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出發,黨的十三大明確把中國所處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界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這個階段我國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明確了中國既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更是一個生產力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生產力和進行經濟建設,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圍繞著經濟發展,根據發展生產力的要求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本質要求。 正是從發展這個主題出發,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和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屬性的認識,才從思想上和理論上徹底解決了社會主義中國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改革開放和發展理論的提出,則是回答中國需要什么樣的發展,如何發展,發展的動力在哪里和發展需要什么樣體制和機制等一系列問題。 從30年中國經濟改革和開放的實際歷史進程看,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發展是硬道理這個發展主題從未動搖過,已經成為一個最基本的社會共識或共同信念[5]。每當改革和發展遇到新的問題和挫折時,我們總是旗幟鮮明地重申這個主題,強調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無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是科學發展觀,都是不同歷史時期對這一主題的具體表達。 通過30年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實踐,學術界對經濟發展主題的理論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經濟發展是一個復雜經濟系統的演進過程,它涉及到諸如資源、要素、技術和知識積累、制度結構和組織等多種因素。更為重要的是,經濟發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變革,是打破均衡,實現經濟從一種均衡到另一種均衡的過程。經濟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會產生一系列的矛盾。經濟發展不是為了消滅矛盾,而是創造使矛盾能夠在一定的新的條件下統一和發展的條件。在某些條件下,某一矛盾的激化就會產生特定的現實經濟問題,例如,“三農”問題、“經濟過熱”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等問題。 以這些實際問題為中心,通過實踐創新解決問題,對其中經驗的總結和分析一直是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的豐富來源。經濟學畢業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三、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的理論探索和創新 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圍繞的中心是中國要不要發展,需要什么樣的發展和如何發展。 前一個問題主要解決發展的方向性,后兩個問題則是回答中國的經濟發展究竟走什么樣的道路。 經過實踐的探索,中國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實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發展市場經濟結合實踐活動的理論探索和總結,是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的邏輯主線。 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中,最大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從萌芽到創立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僅僅包括了它的創立、形成和發展階段。對它的完整研究,還應包括對重要思想萌芽的歷史追溯和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后向延展[6],其中的主體,是改革開放3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和形成發展階段。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萌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毛澤東針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對蘇聯模式及其理論提出了不同意見,發表了《論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重要文章,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以孫冶方為代表的老一輩經濟學家,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問題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1956年到1959年關于商品生產、價值規律、按勞分配和速度與比例等問題的討論,20世紀60年代初關于經濟核算、經濟效果和社會主義再生產問題的討論,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思想萌芽,為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形成和發展,貫穿于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經濟改革和開放的實踐活動,包括探索、創立和發展三個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到1992年期間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階段。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探索的軌跡,可以在黨的歷次重要會議文件中清晰看到。1978年的第三季度國務院務虛會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結合”。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會議進一步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984年10月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再次把社會主義經濟確定為“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并提出“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確立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1987年10月的中共十三大明確提出要運用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兩種手段,逐步建立“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機制。1990年底,鄧小平針對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明確指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從理論上沖破了多年來對市場經濟認識的思想束縛,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這一階段,學術界的爭論和研究主要圍繞著“計劃與市場”以及姓“資”和姓“社”展開的,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在許多重大理論問題上取得了突破和進展。 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期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經濟效果、按勞分配、計劃與市場的關系、農村土地所有制等問題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對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國有企業改革、經濟運行機制和運行模式、經濟改革的整體思路、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等問題的討論。 1992年到2003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創立階段。1992年10月12日,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原則具體化、系統化,勾畫了新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大大推進了一步。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創立和形成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學術界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達成了高度的共識。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豐富的成就:(1)確立了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等在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2)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及其主體進行了深入的開拓性研究,形成了許多理論假設和規律性的認識。例如,股份制是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等。(3)廣泛地學習、研究、比較和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試圖開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的具體研究領域。為深刻地理解和認識市場經濟,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經濟學界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全面引進和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流派,有力地推進了中國經濟學的國際化進程,并運用這些理論考察和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例如,通過引進和借鑒新制度經濟學,開創了中國轉型經濟學的研究。這些研究和借鑒極大地豐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的視野和內容,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內容更加充實和完善。 但是在引進和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成果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種新的西方經濟學教條主義傾向。其中的主要表現是,從西方經濟學的抽象原則出發,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推崇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理論研究中的文本主義傾向。 2003年之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進入完善和發展階段。其標志是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思路和措施,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綱領性文件。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階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環境約束、對外技術依賴和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等問題逐漸顯現。社會上出現了對效率優先原則、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對外開放方向的質疑,亟需做出科學的解答。2007年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必須以人為本,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的結合”等十個方面的結合,是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新的發展階段所遇到的新的困難是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解決方向是必須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8]。十七大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思想,成為今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新的研究課題。 2003年以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新的發展階段,科學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特征和歷史經驗,系統提出和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要義和基本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勾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深刻認識到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2)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和道路,提出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思想,強調自主創新和進一步對外開放,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更深刻把握。(3)針對新的發展階段的問題和特征,重新審視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特征,本質屬性,分配原則和對外開放等一系列問題,并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考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9]。 隨著新的發展階段對新的發展模式的探索,我們逐漸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體系,隨著實踐的發展和創新,這一理論體系也必然會得到不斷豐富和完善。例如,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三農”和新農村建立、新型工業化道路、自主創新和建立創新型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等重大問題陸續被提出,以這些實際問題為中心的實踐創新,將為理論創新提供新的來源,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新內容。 作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的理論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已經成為包括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和市場體系理論、改革和經濟轉型理論、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和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理論等內容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回答了如何從中國的實際或具體國情出發,中國要不要發展,需要什么樣的發展和如何發展的問題,并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四、實踐第一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破除兩種教條主義總結 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的經驗,我們發現:堅持正確的研究方法是理論創新的重要原則和保證。在方法論上,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的科學研究方法,反對對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教條主義傾向。 在經濟理論的研究中,始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種是經院哲學式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從抽象的原則而不是從現實出發,強調從概念到概念推演式的理論研究。因為這種方法脫離實際,往往從本本出發,形式重于內容,被稱為教條主義的研究方法。另一種是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法,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理論,并根據實踐來檢驗理論。后一種研究方法符合人類的認識規律,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因為這種研究方法強調實踐第一,理論來源于實踐,被稱為實踐唯物主義方法。 在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三大特征之一,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要求。這一認識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論斷和蘇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經驗。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設想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滅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商品貨幣關系將退出歷史舞臺,社會生產的競爭和無政府狀態將被社會化的計劃經濟替代。在列寧早期的理論著作中,也明確地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所有制聯系在一起,把計劃和市場經濟作為兩個對立的概念提出來,例如,1906年列寧就指出,“只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建立起大規模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一切土地、工廠、工具都轉歸工人階級所有,才可能消滅一切剝削。”[10]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這些經典論述,蘇聯建立起了計劃經濟體制。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中,同樣也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只有以私有制為基礎,才能發展市場經濟,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截然對立的,計劃經濟等于社會主義經濟。改革開放之初,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對中國市場趨向經濟改革開出的藥方就是:私有化、私有化和再私有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堅持實踐第一科學方法論的結果。透過前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立和發展過程的描述,我們總結出實踐第一科學研究方法的幾個基本特征。第一,實踐第一的科學研究方法要求經濟理論工作者在理論研究中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實踐中提出的重大問題為中心展開研究,在回答重大現實問題中進行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第二,正確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不是簡單的教義,它提供的是指導思想而不是現成的教條,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方法論。絕不能把馬克思在某個階段的具體論斷作為研究的抽象原則去裁剪事實。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指導,聯系中國的重大現實問題展開研究。第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同時,充分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當代西方經濟學關于市場經濟的優秀研究成果。第四,尊重前人,尤其是建國以后中國經濟學工作者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理論成果,絕不應當忽視他們的研究,不能對他們的研究成果采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中國經濟學家特別是改革開放理論的先驅者及其他們開創性的理論貢獻,應當和政治家的英明決策同樣彪炳史冊[11]。 在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和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是破除兩種教條主義的結果。“所謂兩種教條主義,一種是迷信、空談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一種是迷信、崇拜西方發達國家的、反映資產階級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理論,把西方某些學派、某些理論或者西方國家的政策主張奉為教條”[1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創立和發展中,我們吸收了大量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成果。但必須明確的是,西方經濟學存在著非科學因素,其對資本主義制度永恒性的強調,不可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 五、創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是經濟學工作者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創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為世界經濟學的發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貢獻,一直是幾代中國經濟學工作者的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或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成功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為我們創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提供了機遇,幾代經濟學工作者對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探索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思想來源。中國的經濟學工作者應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科學地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的成功經驗,積極挖掘前人的創造性思想和觀點,吸收西方經濟學的優秀成果,創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根據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的實踐經驗,在創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的過程中,應當解決好如下幾個問題。 首先,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從研究對象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學不僅要研究資源的市場配置,更重要的是研究經濟發展,尤其是在一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實現快速的經濟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發展程度上的區別,更重要地表現在發展的制度結構、發展形式、路徑和民族特色等方面。這決定了中國特色的經濟學存在著依賴創新的實踐基礎。實踐是理論產生的本源,經濟活動實踐的不同或差異,必然表現在理論上。建立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的可能性主要表現為,中國30年的經濟發展所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形成了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理論判斷和觀點。只要經過認真的系統總結和艱苦的理論探索,就會把這些缺乏系統性的理論觀點上升為邏輯一致的理論。 其次,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尤其是更加深入地融入國際經濟和社會,中國經濟學不僅要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學的成果,而且要把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傳播到世界。因而,中國經濟學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是兩個并行不悖的趨勢。在現實經濟學研究和教學中,對中國經濟學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是強調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普適性,認為世界的經濟學只有一個,那就是西方主流經濟學,中國經濟學的國際化和本土化就是西方經濟學方法和原理在中國的應用;二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出發,強調中國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差異,主張經濟學本土化的國際化或國際化中的本土化,堅持研究問題應當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吸收世界一切經濟理論研究的優秀成果為我所用,建立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我們主張第二種含義的中國經濟學的國際化,其目的是建立中國自己的理論經濟學體系。 第三,在創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過程中,我們強調思想來源的多元性,堅持吸收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是根本的研究方法卻是一元的,即實踐第一的實踐唯物主義方法。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市場趨向的,要建立和完善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西方發達國家有著豐富的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的經驗和做法,因而,以發達的市場經濟為研究對象的西方經濟學有著科學的成分,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在建立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時,必須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成果,尤其是西方經濟學關于市場配置機制等方面的科學認識。 建國以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和經濟學工作者對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進行了科學的總結,構成了中國特色經濟學最為重要的思想來源。這些重要探索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以及國內經濟學工作者對經濟轉型方面的學術探索等等①。此外,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尤其是五千年經濟發展的歷史及其經濟發展思想,也將成為中國經濟學創建的思想來源。 在強調思想來源多樣性的同時,更要強調研究方法的一元性,即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的實踐唯物主義方法。從實際出發,緊緊圍繞著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而不是從本本出發,是創建中國經濟學最根本的研究方法。當然,這里強調的研究方法是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角度談的,而不是指具體的研究方法。 第四,作為一門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經濟學既是一套科學的分析工具,也是意識形態。中國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建立一套與其相適應的新的意識形態,為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中國經濟學的基本任務之一。

第五,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創新和理論體系的創建,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以馬克思創建政治經濟學理論為例,1843年秋,馬克思遷居法國巴黎,開始鉆研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特別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直到1858年5月,馬克思才寫出了第一部經濟學手稿,即通常所說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9年,馬克思利用這個手稿的有關章節撰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此后,又先后撰寫了第二和第三個經濟學手稿。1867年,在這三個手稿的基礎上,完成并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從開始研究英國古典經濟學到創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先后花去了24年時間。中國經濟學的創建可能需要幾代經濟學工作者的努力,任何功利主義的思想不僅不能加快反而會影響學術研究的進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