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彭志軍;
[摘要]經濟全球化這一趨勢對世界各國都是有利有弊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毋庸置疑的。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必須客觀地、全面地認識它,在充分的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時將其負面影響降至最低。本文主要就經濟全球化的弊端簡要地予以評價,并探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應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負面影響;經濟發展。
1經濟全球化的定義。
早在150年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其震撼世界、震撼歷史的《共產黨宣言》中就已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與消費都變成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也是如此。”
歷史證實了馬克思主義的論斷。因為當年的“世界性”,現在已“全球化”了。事實上自20世紀晚期隨著冷戰告終,“全球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最時髦的議題。“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于1985年提出,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間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一個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并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由于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筆者認同從生產關系角度分析得出的結果。事實上經濟全球化借助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這四個載體,將世界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真正的地球村。使得全球公司、各國企業、經濟和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起點是不同的,再加上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由于國際經濟組織是由歐美等發達國家操縱,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則“理所當然”
的由發達國家制定。因而經濟全球化中獲益最大的便更加“理所當然”的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發達國家,而經濟和技術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具有一定的中長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較長的時間內是很少或很難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損害和沖擊。
2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功過是非,國內外理論界和輿論界的爭議可謂是涇渭分明。“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全球化是件好事,我們可更加富有,可以過上更美好的日子,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但另外許多經濟學家則持懷疑態度。他們指出,“如果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國際經濟為什么如此混亂?”1998年3月,江澤民同志已指出:“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問題的關鍵是要辯證地看待這種‘全球化'
趨勢,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這對于我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為重要。”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這是主流觀點同樣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我國而言,全球化為我國經濟更快地發展帶來機遇,但同樣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對于中國來說,經濟全球化浪潮是無法回避的現實。
中國作為全球化進程中的后來者承受著全球背景的巨大壓力,甚至已經影響我國經濟安全的因素。
第一,外商直接投資的控股與技術壟斷,對我國產業安全、升級甚至國家總體經濟安全構成威脅。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發展,特別是使國有企業長期處于不平等的競爭地位;二是部分國內市場已經被跨國公司控制,如日化中的洗滌用品、手機、飲料等;三是合資合作過程中的國有資產流失。
第二,盡管外債規模總體上尚未達到警戒水平,但其增長速度及結構問題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一是多頭對外舉債招致規模失控;二是外債使用效益不理想造成償債風險;三是債務消費化傾向;四是“三資”企業外債缺乏有效監測,特別是“隱性外債”問題嚴重。
第三,在我國外貿依存度和資本依存度相對較高的情況下,外貿結構和外資結構不盡合理,防御世界經濟波動影響的能力不強。這次的金融海嘯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大部分企業倒閉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3應對經濟全球化負面影響的策略。
以上這些問題為中國深入地參與全球化進程,并爭取更平等的地位設置了障礙,甚至在一定時期和條件下,有些問題會成為深不可測的陷阱。那么我們是否應該通過抵制全球化來消除這些問題呢?事實證明這種消極的抵抗是沒有用的。因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的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是發展不起來的。因此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認真研究戰略對策,趨利避害,降低、化解風險,迎接挑戰。
第一,繼續鞏固和完善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我們要適應國際貿易的重要性,日益讓位于國際投資的潮流,協調好對政策以及國內有關經濟管理政策,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為利用外資服務。實施對外經濟關系的多元化,即除繼續保持發展與日本、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的經貿關系外,再普遍發展與各大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
第二,進一步深化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繼續加大力度搞好國有企業和金融體制等一系列改革,構建完整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建立健全符合國際規范的經濟法規體制和政策體系,真正讓市場來發揮配置資源的中心作用,使中國的經濟逐漸走向有序、法制化的軌道。
第三,大力持久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努力實現知識資本、人力資本依托型的經濟增長,加強人口質量投資和科技投資,努力改善基礎性產業的薄弱性。更有深遠意義的是,要痛下工夫培育既有競爭性又有合作精神的新型勞動者隊伍,這就必須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建設,使廣大民眾發展經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
第四,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爭取世界經濟規則制定權,以保證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主動權,最大限度地維護經濟利益和安全。加快推進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作用。努力培植可能的地區性經濟組織,特別是以海峽兩岸和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
第五,盡快取消給予外商投資企業的特殊優惠政策即“超國民待遇”,保護民族工業發展,同時盡快造就一批實力雄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大企業、大集團。對外開放總體程度應當與民族工業的國際競爭力相適應,充分考慮民族工業對國際競爭壓力的承受能力,絕不能危及民族工業的生存,不能損害民族工業自主發展能力。
全球化是趨勢,全球化是潮流,面對它不能膽怯。鄧小平早就指出:“世界發生大轉折,這就是機遇。”江總書記也說:“大轉折就是大機遇。”如何抓住機遇、如何規避風險關鍵在于客觀、全面地剖析全球化本身。既要看到它的利,也要看到它的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好的一面,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從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
[1]馮蕓,吳沖鋒·經濟全球化測度理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2]李冰·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生產力研究, 2000 (5)·[3]王朝才,傅志華,隆武華·世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安全[G]·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2003·[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作者簡介]彭志軍(1982—),男,江西人,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2008級國民經濟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