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邢臻
【摘要】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09年我國政府有針對性地出臺了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穩定出口等多項政策,一攬子計劃遏制了經濟快速下滑,穩定了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穩定回升。2010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工業化、現代化的逐步實現,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提供了堅定的基礎。 【關鍵詞】經濟 產業結構 資源環境 消費 2009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積極作用下,我國經濟遏制了急劇下滑的勢頭,呈現企穩回升的良好態勢,我國經濟的穩定回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投資呈高速增長趨勢的同時我國的消費也在穩步提高;工業生產不斷加快,產業結構有了一定的調整;物價下降勢頭得到遏制,價格環比水平開始上漲表明擴內需一攬子政策已經消除了通貨緊縮;我國宏觀經濟下滑勢頭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穩回升態勢,全年GDP增長8.7%,保8%的目標已經實現。 作者認為,2010年我國經濟發展有以下幾個趨勢: 第一,產業結構將逐步改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已越來越嚴重: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消費低迷;農業的勞動力就業數量龐大,40%—50%的勞動力數量只創造國民生產總值的10%,服務業創造的產值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還要低;產業結構不均衡,制造業發展比重過大;地區結構、城鄉結構失衡。現在只有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我國經濟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經濟增長效率才會更高,經濟才會又快又好地高速發展。 09年12月上旬我國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上,更是突出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祝寶良表示:“中央提出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的基礎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未來的政策著力點將從總量增長轉向效益和質量提高與結構改善上,支出結構也將更多投向完善消費刺激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穩定外需等方面。” 2010年,我國第一次產業的比重將有較大幅度下降,第二次產業比重繼續上升,第三次產業的比重有所增長。第一、二、三次產業比重的分配將逐漸趨于合理。 我國作為一個后起的發展中國家,需要在很短的時間走完工業化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化過程,必然在各個發展階段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重疊,階段性特性不明顯,因而要求制定的產業政策要更具有靈活性、準確性和層次性。 第二,經濟發展更注重資源和環境 目前我國面臨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的壓力越來越大。盡管我國許多種類的自然資源儲量巨大,但人均水平很低,許多指標遠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許多新探明的儲量由于自然條件和技術水平所限而不能為我所用,自然資源的相對稀缺會對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制約。 生態環境的變化總體趨于穩定、有所改善,根據我國發改委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為——2009年度報告》,我國在1990年至2005年間,單位GDP能耗已經下降了47%。預計2010年底有望完成“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約束性指標。2010年間,工業的污染強度會有所下降,并產生加速縮減“三廢”排放總量的效應,但仍將無法抵銷工業快速增長造成的“三廢”排放總量的增長。植樹造林、荒山綠化、水土保持、沙化治理等隨著技術進步和制度安排取得進展而出現良性發展,保持穩定乃至有所改善的生態系統越來越多,但總體生態環境的改善仍任重道遠。盡管城市的環境污染的相對強度將緩慢下降,但現有的由農村發育起來的新建城鎮的環境污染強度將逐漸提高,而且將出現污染源產業或企業向農村轉移的趨勢。從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區的污染增長率將會大大高于東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