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經濟增長與技術發展對美國的影響
浦美
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與技術發展
中國正走向繁榮,盡管2003年第二季度的非典對經濟增長造成了巨大的暫時性影響,但該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仍達到了9.1%。中國在高科技產業方面的變化程度非常驚人,尤其在電子制造行業方面。中國已經在2001年成為全球電子公司生產和安裝生產活動的新選擇地。在經歷了投資繁榮之后,2002年中國的電子計算機和外圍設備的出口增長了54% 2003年又翻了一番,達到400億美元。電子元器件、電信設備、視聽設備的出口在2001-2003年的兩年間翻了一番,這三者的出口之和超過了350億美元。這說明全球電子裝配業的重心正轉移到中國。因此,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引人注目的技術發展對美國提出了挑戰,與任何通過市場所引發的經濟關系一樣,這種關系既具有競爭對手的成份,也具有合作的成份,只看到這種關系中的一方面是錯誤的。
中國大陸、臺灣與美國之間的三角關系
在高科技產業方面,中國大陸、臺灣與美國之間存在著一種貿易三角模式,這種模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首先,臺灣高科技產業是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的一個重要中介。臺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僅次于香港,處于第二位,比美國或日本高得多。前幾年臺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主要是輕工業的勞動密集型制造品,如鞋類、服裝和體育用品,但是目前臺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與電子有關的產業。
其次,臺灣公司和中國大陸公司都與美國公司達成了一個長期的伙伴關系,這種伙伴關系給所有各方都帶來了巨大利益。美國公司的這種伙伴關系原先集中在臺灣地區和新加坡,但現在越來越集中在中國大陸,這種變化對美國最近十年來的巨大技術活力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在20世紀90年代中葉,這種三角關系模式對中國大陸的推進作用并不大。由于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生產商進入到市場的較上游產品,從事更復雜的元件制造業,因此他們越來越將勞動密集型的最終裝配階段的生產活動轉移至中國大陸,而在與美國公司的伙伴關系方面,臺灣和新加坡生產商本身起主要作用。這種模式帶來以下三個重要結果:一、中國并沒擁有很多高科技產品,中國大部分的“高科技”出口實際上只是裝配產品,以及從亞洲其他地區引入的一些高科技元器件;二、貿易呈現出一種三角模式,中國進口了大量的元器件和附件,然后出口成品,其中主要是向美國出口;三、中國建立了整個“加工貿易”系統,只要中國能夠迅速進行裝配和再出口,進口產品就能夠輕松地,并且以免稅方式進入國內。
更復雜的三角關系
在最近幾年里,中國的出口體系不再像以前那樣與國內市場完全隔絕,中國技術的迅猛發展也伴隨著經濟互動的轉型,這些重大變化表明,傳統的關系模式不會再如此簡單,其復雜化正迅速升級,但基本框架還是一樣。
在高科技產業的初始階段,生產鏈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這在技術上太復雜,以至于中國不能進行復制,當時中國所參與的唯一活動是全球生產鏈中技術不太復雜的部分。如今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不能像以前那樣評價中國所參與的這些高科技產業的生產活動。整體上看中國現在并不只是處于最終裝配階段,例如,中國已經開始制造集成電路板,其技術水平也正趕上世界的前沿。 隨著中國在價值鏈上邁入更復雜的生產活動,其產量與出口也在迅猛增加。雖然舊模式的根本結構沒有變化,但是中國的生產網絡已經歷了迅猛地持續升級,其勞動分工越來越復雜。這使曾經稀有的某些技能逐漸擴散時,中國得以迅速抓住這一機會,成為一個巨大的受益者。例如,正是由于制造復雜集成電路能力的擴散,使中國和東亞其它國家、地區一起增加了占全球產量的份額。與此同時,集成電路制造的整個價值鏈的復雜性(包括設計、制造、投入最終使用)也持續提高。這一系列變化會推翻還是擴大美國公司、臺灣公司和中國大陸公司之間的三角關系?答案是這三者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仍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由于專業化的全球模塊設計服務商主要是美國公司,因此美國公司依然處于領導洶.,中國大陸公司、臺灣公司則仍努力融入這個全球系統之中。
美國公司在全球設計方面的主導作用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高科技的全球設計與制造領域方面,美國公司管理著生產網絡,仍然起關鍵作用。這對美國非常有利,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美國公司控制著設計、供應和營稍渠道,他們在中國生產商品,在美國梢售,并從中獲得了大部分利潤。例如,美國希捷公司是世界領先的硬盤生產商,2002年它設在無錫的工廠出口了價值達12.2億美元的硬盤驅動器,其出口對象主要是美國。但是,該工廠于同年也進口了價值達12.7億美元的元器件,可見在中國的增值只占美國進口商品價值的一小部分。更為重要的是,一個粗略的計算表明超過商品價值的50%,或者作為設計、研發、營銷的工資,或者作為利潤,歸到美國人頭上,另外30-40%則歸到了生產元器件(以便在中國進行裝配)的其他亞洲國家的勞動頭上。
美國消費者購買商品的費用大大下降。例如,美國學生和學校現在能以500美元的價格購買一臺質量良好的桌上型戴爾電腦,這既是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是戴爾將以前在臺灣的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大陸的結果。
美國公司和中國工廠之間的伙伴關系使美國的研發和公司戰略得以成功。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中,美國提高了經濟實力,也提高了技術。這個事實當然主要歸于美國的國內因素,但是美國和大中華區生產商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中國進行生產使得美國制造商的成本變低,導致美國的戰略、產品及標淮獲得競爭性的成功。另一方面,使美國獲得成功的網絡正變得更加復雜,相互依賴性日益加強,這也有助于美國技術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