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經濟學60年的經驗總結:民生問題是中國經濟學之根本問題
何玉長
總結建國60年來中國經濟學管理經驗,中國經濟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思想基礎,必須從中國現實經濟問題出發,關注中國民生,揭示民生問題,解決民生問題和著力改善民生。改革開放30年,中國走上了富強之路。但我們仍應認識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建設相對滯后,尤其是民生的問題突顯,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經濟學當為解決中國民生問題提供理論解釋和實踐指導。
一、民生:中國經濟學的永恒主題
“民生”,總是一個久遠而沉重的話題。“民生”,就是國民生計,民生問題涉及國民生存、發展和保障狀況,以及制約和影響國民生存、發展和保障的各種因素和問題。國民生存狀況是最低層次的民生含義,即一定社會成員的衣、食、住、行基本生存條件和狀況,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條件和受教育條件。如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公共衛生、基礎性住房保障,等等。國民發展狀況和條件是中等層次的民生含義,包括促進充分就業,基本的職業培訓、較高層次的國民教育,等等。以促進社會成員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為國民提供發展平臺和發展前景。提高生活質量的社會福利保障是最高層次的民生含義,如免費高等教育、住房公積金普及、全社會統籌的社會福利保障,等等。古往今來,國民生計的優劣好壞是體現一個社會進步與落后的標志,也是特定社會的政府或政黨進步與落后的試金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當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竭盡全力追求國民福利和社會福祉。
中國經濟學以民生為主題,以解決民生問題為要務,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二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國先賢就表達了民生思想。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孔子批評統治者的苛政對民生的危害甚于猛虎。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告誡君主以老百姓利益為重。關注民生一直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歷史上有的政治家將民比作“水”,將君比作“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不關注民生,必然被人們所拋棄。現代社會以來,孫中山提出了舊民主主義的民生觀。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創刊號《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民生主義通過“平均地權”來實現,即試圖通過解決土地問題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解決國民經濟生活,消除貧富懸殊和貧富尖銳對立的社會現象;二是為消滅封建土地制度、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平均地權“不是奪富人之田為己有”,“其現在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上世紀20年代,孫中山進一步提出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其中“扶助農工”就是孫中山的民生思想。孫中山給“民生”注入了新的內涵:“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他還認為“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當代中國,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代表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民生觀。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首先就是解決中國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就是將中國人民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拯救出來,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澤東還寫下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旨在人民幸福、國家富強。
鄧小平小康社會的民生觀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福祉。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設計了中國社會發展“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并帶領人民成功地解決了溫飽問題,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得到實惠。鄧小平說:“我們要對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負責,要發展經濟,使他們生活得更好”;“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提出了中國式的小康社會。“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中國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到20世紀末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這一目標已經得到實現,并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
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倡導“科學發展觀”的民生觀。近年來,黨和政府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本質是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關注民生,執政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科學發展帶動社會發展,是解決民生的根本途徑。如協調東西部地區、發達與不發達地區、農村和城市的和諧發展,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節社會收入分配,注重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等等,均以民生問題為落腳點。2009年2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聯合專訪,同海內外網友在線交流中指出:“民生是國家之本”。
中國經濟學以民生為主題,源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就是為無產階級和勞動階級服務,體現勞動階級利益的民生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共產黨人“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說明了勞動者的勞動在價值和財富創造中的作用。馬克思揭示剩余價值來自生產領域勞動者的剩余勞動。馬克思說明資本積累和相對人口過剩的后果是無產階級的貧困化。馬克思的按勞分配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群眾的利益要求。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堅持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并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改革成效的標準,體現了最大民生思想。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于人民的”。總之,民生問題是中國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民生是中國經濟學的永恒主題。
二、客觀分析當前中國的民生問題
改善民生首先要客觀面對民生問題。新中國建立即將60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30年歷程,經濟社會發展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我國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經濟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2000多萬,中國人民穩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中國經濟學目前還要提“改善民生”,這是針對中國社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所提出來的,針對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所提出來的。民生問題應當是中國經濟學研究現實中國問題的出發點。
1社會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總財富大量增加,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提高,貧困階層的人數在減少,中間階層在逐步擴大,但大量財富向極少數最富裕階層積聚的態勢也非常明顯。近年來我國人均年收入的基尼系數一直在0.41-0.45之間。財產差距更大,人均財產的基尼系數估算達0.6以上。財富結構為中間層次人口過少,處于收入底層人口過多,財富快速向極少數富裕上層人口集中。在不同行業之間、城鄉居民之間、各社會階層之間,以及在東、中、西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過大的收入差別和財富差別。嚴重影響了民生,制約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2弱勢群體問題。隨著社會發展的加速,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社會群體的分化逐漸顯現。目前全國仍有2000萬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少邊窮地區,以中西部農村人口為主,他們的生活質量非常低下。還有低保群體、雇傭勞動者群體、農民工群體、社會收容人員群體、失業人員群體等。這些人群收入不穩定,生活無保證,養老無著落,就醫無條件,他們是社會弱勢群體,需要社會關心和扶持。 3就業問題。我國每年新增就業人口多,大學畢業生就業人數激增,農民工是最大的流動失業人口。2009年僅大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就達600萬人,加上上年積累下來的不少于100萬。還有上億進城農民工,他們中只要幾成處于流動性失業,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目前我國失業人口統計數據中未包括農民工的流動失業人口。在我國失業人口中,除了登記失業人員外,還有許多未登記的隱性失業也較突出。由于2008年以來以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也波及我國經濟,經濟衰退使失業隊伍進一步擴大。
4醫療問題。新中國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國民的健康水平極大提高,但醫療衛生制度仍不健全,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備,國民健康水平不高。醫療衛生的變相市場化,藥品市場失控,城鄉醫療衛生供給不平衡,人民群眾看病難的問題未根本解決。醫療行業的不正之風未真正遏止。近年發生在哈爾濱和深圳的天價醫療費案件,藥監局鄭筱萸案件等給社會提供了警示。醫療問題影響民生:一是看病貴。80年代初,看門診一、二元,住院幾十元可以解決;現在門診費用一般要上百元,住院費用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看病費增長大大高于收入增長速度。還有誘導消費、大處方、大檢查,高價藥。二是看病難。目前我國193.8萬醫生,數量富足。但問題是,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低,80%應在基層醫院就醫的病例高就醫,三級醫院門庭若市,一級醫院、基層醫院病源不足;“紅包”現象也禁而不止。三是輕預防。我國目前結核病、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職業病等數據居世界前列,這些本可預防的,但由于醫療保障不健全、預防意識差,使得患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缺失,農村醫療保健網絡和保證體系缺失,嚴重影響了廣大農村人口的健康水平。
5“三農”問題。當前我國還處在二元社會發展階段,農村、農民與農業問題困擾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一是農村公共品供給不足,公共財政向城市傾斜。突出的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明顯滯后。二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難以滿足需要,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例如,目前我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總面積的45.06%,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飯,過去幾十年已建成的8.5萬座水庫中,得不到有效維護,病險水庫占三成以上;由于水利設施老化失修,農業灌溉用水損失也很嚴重,并帶來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三是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低,農民缺醫少藥問題突出。四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未真正建立,尤其是養老和醫療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社會的發展。最關鍵的還是農業生產率低,生產成本高、農業收益低,制約了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民社會水平的提高。
6農民工問題。農民工是我國特殊的利益群體,由于二元社會結構和戶籍制度的原因帶來的身份差異,使得離開土地的農民進城打工,不能享受城市職工同樣的社會保障。他們成為龐大的弱勢群體。例如,農民工的勞動保護不到位、工作環境差、作業安全隱患多使得近年來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僅從上海市400多萬農民工來看,他們大多從事“苦、臟、累、重、險”的一線工種,2006年發生安全生產死亡事故380起,死亡397人,其中死亡的農民工317人,占79.8%;2007年1-9月,發生安全事故259起,死亡269人,其中農民工死亡216人,占80%。與城市職工相比,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不到位,醫療和住房條件差,子女受教育條件差。還有因農民工流動性強和工會組織缺失,使之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
7教育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類教育快速發展,但與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仍有較大差距,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也嚴重影響了國計民生。當前我國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水平低,尤其是農村和中西部地區教育質量低,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教育亂收費成為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教育投入尤其是基礎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資源供給不平衡,城鄉和地區差別造成的教育供給差別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社會不公平。這些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制約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中國經濟學應為改善民生建言獻策
中國經濟學從本質上說就是民生經濟學。解決我國當前民生問題,須大力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此,中國經濟學應為改善民生建言獻策。
1發展國民教育,保證“學有所教”。人民的富裕安康,首先要保證“學有所教”。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很快。但正如前文所言,教育供給不能滿足需要,教育供給的非公平依然突出。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素質,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同時鼓勵私人投資辦學,加大財政投入,規范教育收費,創造公平教育的機會和環境。教育投資以中央財政為主,對農村和中西部教育尤其要加大投入。
2改革醫療制度,保證“病有所醫”。一個國家的醫療衛生水平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的國民健康水平是富裕安康的重要內容。“病有所醫”、國民健康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為此,要完善醫療保障制度,保持醫療衛生與疾病預防的社會公益事業性質,使廣大群眾享有公共醫療服務;同時鼓勵私立醫院和股份制醫院的發展,滿足少數富人的特殊醫療服務。同時,要規范藥品市場,調節藥品價格。當前尤其要建立農村醫療保健網和建立醫療保障體系。要盡快推廣農村新興醫療合作制度,以中央財政補貼、地方財政配套補助、農民適當出資形成新型醫療合作基金,對農民提供醫療、體檢、預防等衛生保健。
3改善宏觀環境,保證“充分就業”。面對當前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功能,改善宏觀經濟環境。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要統籌城市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形成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的制度。重點要實施困難群體就業援助,作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要鼓勵各類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同時要協調勞資關系,完善農民工政策。保證充分就業關鍵是改善宏觀經濟環境,促進經濟良性協調發展,刺激經濟增長,開拓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從而達到充分就業。
4調節收入分配,保證“勞有所得”。要正確處理收入分配關系,真正體現“勞有所得”。鄧小平說“社會主義致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當前,在微觀領域講效率的同時也要講公平,“勞有所得”就是最大的公平。宏觀領域講公平,也要效率,即宏觀效率,社會效益。為此,在調節收入分配上要科學合理推行“抽肥補瘦”的收入調節政策,促進社會協調發展。
5健全保障體系,完善城鄉保障體系。要切實提高城市的醫療、就業、養老保障水平,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縮小城鄉社會保障的差距。當前尤為緊迫的是保證農民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城市要重點解決進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尤其是農村保障體系的建設需要國家財政為主,地方財政與個人相應承擔,要切實使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我國城鄉。
6調控房地產市場,保證“住有所居”。住房制度改革要使人民群眾真正得益。城市要重點解決普通工薪階層的住房問題。住房供給要“雪中送炭”,而不要“錦上添花”。要積極化解城市建設中的拆遷矛盾,要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嚴厲打擊操控房產市場的“黑手”。
7解決“三農”問題,實施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須提供充分的財力支持,要建立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財政和由公共財政所支撐的公共物品供給體系。農業基礎科學研究、大江大河的治理,由中央政府提供;農村義務教育、農村社會保障、農民合作醫療等以省級政府提供為主,中央政府與省級政府共同提供;地區性衛生防疫、農業技術推廣、農村電網建設等由市縣政府提供;而鄉村規劃、小型水利設施、鄉村道路等以鄉鎮為主,由省級政府財政支持。
總之,從建國60年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來看,民生問題的解決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著力改善民生,搞好社會建設是我們當前頭等大事,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