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大通縣現代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佚名

作者:滿雙元 石立斌 陳海花

摘要分析了大通縣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以期為當地畜牧業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畜牧業;存在問題;對策;青海大通 大通縣是青海省的農牧業生產大縣之一,在發展畜牧業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越自然條件。首先,天然草場面積達到15.8萬hm2,占該縣總面積(3 090 km2)的51.13%,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為14.6萬hm2,占草場總面積的42.91%;其次,全縣擁有耕地面積4.62萬hm2,總產量達到13.598 8萬t,為發展耗糧畜牧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近年來大通縣的畜牧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9年末大通縣草食畜存欄37.68萬頭(只),生豬存欄12.95頭;2010年草食畜出欄25.16萬頭(只),家禽出欄25.51萬只;生豬出欄26.33只;豬、牛、羊、禽肉產量2.98萬t,禽蛋產量1 750 t;牛奶產量3.64萬t,畜牧業產值達到73 496.9萬元[1]。 1大通縣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方式落后 家庭經營為主的畜牧業生產是大通縣畜牧業的主要生產方式。農戶的牛羊5月上圈到夏季牧場,10月返回農區進行圈舍飼養,屬于傳統畜牧業發展模式。夏季牧場牲畜只有圈沒有舍,多是散養。盡管大通縣畜牧業規模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整體來看,大多數散養農戶生產設施差,圈舍在大小、采光、保溫等方面設計的不科學;飼養管理粗放,飼喂的粗料多精料少;畜禽圈舍環境潮濕、夏季高溫冬季寒冷。即使一些規模化程度較高的養殖場,也存在設施不配套、基礎設施超期使用、大部分種畜禽場畜舍、飼養設備破損嚴重的現象。畜牧業增長方式仍然停留在數量增長的粗放模式狀態,畜禽產品品質差,奶牛年產奶量在3 t/頭左右,與全國產奶量6 t/頭差距較大,農戶飼養的瘦肉型豬很少,效益不高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動物疫病防治、重大動物疫病及新型疫病診斷、防治所需技術和設備落后[2-3];畜牧業信息化體系不完善,市場、技術及政策信息不暢通;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方式落后,已經成為制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1.2畜牧業發展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 農戶以家庭經營為主的畜牧業,多是散養,規模小,大規模專業化養殖較少。近年來,大通縣初步形成了淺腦山的肉牛、肉羊、奶牛養殖帶,外川以張氏集團等3家養殖場為主的生豬養殖帶,長寧鎮五家坡仔豬繁育等農民合作組織逐步增多。但是,總量不多,規模不夠大,帶動能力弱,該縣還養殖有從江蘇、四川、甘肅等地販運來的仔豬,說明當地生豬沒有完全占有市場,科學養殖育種能力弱。現今農戶外出打工的很多,在家的多為老、弱、病、殘人員,加上從事養殖業效益低,因此農戶的總牲畜存欄量逐年下降,導致養殖業整體發展速度緩慢。 1.3畜牧業主導產業地位不明確,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 大通縣畜牧業經濟內部缺乏主導產業,缺乏主導產業的帶動作用。各個產業分散發展,發展實力不強,缺乏競爭力。近幾年,大通縣采取積極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重點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雖然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其規模數量仍有限,加工業嚴重滯后,現有毛(絨)皮加工企業青海大通民享皮毛加工廠1家,全縣現有奶制品加工企業4家,產品只有酸奶1類,加工銷售能力有限。 1.4重大動物疫病潛在隱患大 隨著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動,以及動物及動物產品從外省市引進,農村規模小、分散飼養的現狀,使疫病的傳播和發生潛在危險大,加之基層防疫體系建設不完善,一旦出現問題,對農民造成的損失大。因此,疫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1.5發展資金不足 當前,大通縣暖棚養畜、“西繁東育”已顯示巨大的增收潛力,畜牧業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效益化發展已勢在必行。發展與資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畜牧業的發展規模。一般養殖戶缺乏資金,難以形成規模,難以發展壯大[4-5]。該縣建設的如城關西門村牛羊育肥基地等多處養殖基地因群眾缺乏資金,大多數畜棚等設施閑置,利用率很低。業務部門缺乏技術推廣、品種改良、科技培訓等資金,因此要增加對基層動物防疫部門的投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工作條件,保證工作經費。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