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三大元素將改變中國建筑業
謝付亮
可以列出十個、二十個甚至一百個原因,其結果都是建筑業持續下滑,危機越來越嚴峻,這是建筑企業必須認真面對的趨勢之一,然而更值得重視的是,未來十年乃至更長遠的時間內,有三大元素將深度影響中國的建筑業,建筑企業或建筑品牌要好好地活著,現在就必須從產品研發、技術服務和品牌營銷上重視。
第一元素:3D打印
3D打印,我們都不陌生,很多年前就聽說過。
重要的是,隨著3D技術的不斷完善,從衣食到住行,你敢想的或不敢想的,很多都可以由3D打印來完成,而對中國建筑業來說,資源和能源的危機同樣不可忽視,這項技術將比之前的預制建筑更能大幅減少廢料,進而更大幅度地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同時,這項技術將對建筑構件進行深度優化,加速預制建筑的發展。這勢必對建筑業產生越來越大的沖擊,甚至會在未來徹底顛覆傳統的建筑業。
例如,據搜狐媒體報道,2015年7月份,劉易斯大酒店的老板Lewis Yakich開始計劃使用3D打印技術來擴大自己的酒店。9月9日,Yakich宣稱其已經成功地3D打印出了他的建筑,這是一棟小別墅,占地面積為10.5×12.5米,高3米,大概有130平方米。這個別墅有兩間臥室、一間客廳以及一間帶按摩浴缸的房間(按摩浴缸也是3D打印而成),所有這些都將是劉易斯大酒店的一部分。據統計,完成所有結構的打印總共花了100個小時,但是打印過程并不是連續的。
又如,據新浪和騰訊報道,迪拜宣布將利用3D打印技術,建造全世界第一個辦公樓。這棟建筑的建筑面積為186平方米,整個建筑是室內所用的家具,都將利用3D打印技術建造。施工方將會采用一臺近兩米高的3D打印設備,所使用的“打印耗材”是一種新型建筑材料,融合了混泥土、石膏和塑料。更長遠的是,迪拜要采用全世界領先的技術,并且成為一個全球創新中心,利用3D打印技術建造辦公樓只是這一計劃的組成部分。
一個是130平方米,一個是186平方米,盡管這些建筑都還是“小規模”的嘗試,但這是大趨勢,就像高鐵正在快速改變中國人的生活,移動互聯網正在快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一樣,有實力的建筑企業要拿出資源來應對這一革命性的趨勢。例如,2014年4月人民網報道,10幢3D打印建筑在上海張江高新青浦園區內揭開神秘面紗。這些建筑的墻體是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特殊“油墨”,依據電腦設計的圖紙和方案,經一臺大型的3D打印機層層疊加噴繪而成,據介紹,10幢小屋的建筑過程僅花費24小時。
可以料想,3D打印用于建筑行業將會大幅提升效率并引爆新一輪的建筑“模塊化”,無論是標準構件,還是非標準構件,都將得到完美制造!遠卓品牌策劃公司謝付亮認為重寫建筑和相關設計行業也只是時間上的遲早而已!對此,你見或不見,重視或不重視,這一革命性的建筑趨勢 “都在那里”,直到你必須“改變”為止!
第二元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越來越受到重視,正在加速回歸到其本來的位置上,例如,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說:“我們要用大批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讓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
實現這一點,必須依靠工匠精神,即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專心致志的理念。例如,英國航海鐘發明者約翰?哈里森歷時40多年,先后造出五臺航海鐘,最令人稱道的是1759年完工的“哈氏4號”,其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不僅遠遠低于法定最小誤差2分鐘,而且完美解決了航海經度定位問題。這就是工匠精神的魔力!
建筑業同樣需要這樣的工匠精神,至少可以實質性地提高工程質量,大幅降低豆腐渣工程的比率,大幅降低樓脆脆、樓倒倒、樓歪歪、路塌塌、橋垮垮等“怪事”出現的概率。但,工匠精神對中國建筑業的改變絕非如此,尤其是資源越來越短缺,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看到工匠精神對資源和環境的“正能量”。例如,一座建于隋朝年間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歷過十次水災、八次戰亂和多次地震,尤其是1966年邢臺大地震,相距不遠的趙州亦有震感,但趙州橋竟安然無恙。這也是工匠精神的魔力!
若是今天,中國大大小小的建筑企業都用類似的工匠精神來建造自己承包的工程,試想,我們將節省多少資源和能源?我們又將避免多少“人禍”以及一些看似天災的“人禍”?遠卓品牌策劃公司謝付亮認為經濟上去了,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對生活品質要求高了,對建筑的要求自然會提高,這就需要一場思想和精神上的提升,即,建筑企業必須用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的質量和服務,才能適應正在快速變革的中國建筑業!
例如,正在承受建筑業大變革的中國鋼結構建筑業,很多鋼結構企業都已關門或即將關門,位于山東滕州的三維鋼構股份公司卻獨樹一幟,今年9月其與國外簽訂的一個訂單就超過了1億元。為什么?正是因為其領先行業的工匠精神,二十多來專注于鋼結構,從國內到國外,從高層建筑、人行天橋、體育場館、機場到高鐵站,從專業一級、設計甲級、法國船級社認證、連續十年無不良信用記錄、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到登陸資本市場,都在一句句、一步步講述著三維鋼構的品牌故事,這背后正是現在和未來都需要的品牌價值和精神!
尤其是,三維所在的鋼結構建筑領域,素來有“綠色建筑”的美譽,諸如,網絡數據表明鋼結構建筑節約土地20%、節約能源70%、節約水80%、節約建造時間70%,與傳統建筑行業相比,可以進行“模塊化”生產加工,再到建筑現場進行安裝,綜合優勢十分明顯。現在的鋼結構行業加速轉型,從超高建筑、大跨度場館等邁入民用領域,諸如鋼結構住宅、市政工程等等,這些都是大勢所趨,但“新技術”的擴張和應用,更需要工匠精神作支撐,方能大展拳腳。
其它建筑細分領域同樣如此,即使其發展前景不如鋼結構,工匠精神一樣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一樣是必不可少!
第三元素:傳統文化
經濟總量的上升會帶來一系列的轉變,我們感受到的將越來越多,當前感受到的最明顯的變化是對健康環保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重視。
中國建筑業自然也不會例外。人們在建筑上的追求除了安全、節能、環保、效率之外,同樣也要體現出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要求會越來越高、越來越細,例如,三維鋼構在設計其新基地大門時,幾易其稿,只為巧妙融入天時地利人和的傳統文化元素,讓人遠眺基地時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頓感誕生于魯班故里的建筑品牌,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文化品位!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建筑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生動、最直觀、最穩健的傳承載體和表現形式。例如,近些年來,一些房地產公司逆流而上,打出復古牌,開發一系列匠心獨運的“中國院子”,正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了值得開發的“金礦”。而“中國院子”與“西方院子”的主要區別在于,西方的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圍房子,中國建筑則相反,院在內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圍院子。這些現象的背后,正是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在起著決定性作用。
再如,三維鋼構在承建一個漢代古墓群保護工程時,不僅僅確保工程質量,如超乎尋常的基礎設計、42米的大跨度、就地施工的復雜地形等,也不僅僅關注后期文物發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而是跳出常規的建筑思維,開創性地站在展示傳統文化的角度,在建筑設計上充分借鑒傳統文化,做了特色造型,生動展示建筑的漢文化特色,讓人從外觀上就能感受到遙遠的歷史之美。
又如,漢口(武漢市)、淮南東等一系列高鐵站都已經跳出了“冷冰冰的車站范疇”,非常生動而又巧妙地融合了當地文化,讓來來往往的“過客”過目不忘,一瞬間就能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歷史沉淀或文化品位。回顧中國建筑史,中國人一直都在思考怎樣把現實中的人放置到一個理想的世界,哪怕是“烏托邦”或“理想國”,所以,中國建筑向來非常重視人的感受以及建筑物自身在大自然中的表現,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表達“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學。
這樣看來,工匠精神的復蘇、傳統文化的復興,再輔以3D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能夠有效優化建筑的模塊化生產,提高預制建筑的比例,更容易尊重個人或某一團體的“個性”,更精準更豐富地表達建筑的審美主張和文化內核。而對于建筑企業來說,謝付亮認為抓住這三點,輔以必要的品牌營銷策略,才能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