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塑料管道行業營銷現狀及趨勢分析
陳問文
一、行業營銷現狀
建筑塑料管道行業在中國因發展的時間周期不長,恰逢中國的基礎建設和房地產發展的黃金時代,眾多的建筑塑料管道品牌在追求爆發式的增長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負能量,同時行業也缺少國際化的大品牌運作的模式榜樣效應。企業普遍注重短期行為,以量化為先導,抓錢第一忽視品牌形象建設、維護。從而造成整個行業渠道的品牌形象自上而下處于一個低端的水平。中國的建材市場中臟亂差的賣場環境中建筑塑料管道行業占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建筑塑料管道因產品體量的特殊性更加加劇了這個現象的突出。消費者只能從廣告投放量、價格上來判斷品牌的高、中、低定位。而非通常一眼能判斷出來。隨著大量集團客戶的減少,以為個人消費客戶的增多、消費的主體網絡化影響。這一層面上將是一個新的競爭領域。如何吸引一個對建筑塑料管道行業一無所知的普通用戶感興趣將是大家必須研究的課題。況且建筑塑料管道是隱蔽工程,品牌安裝使用后的產品本體的品牌傳播效應基本為零,這更加強化的企業必須重視終端銷售環節的品牌形象傳播。
建筑塑料管道行業的渠道發展演化的歷史也導致了企業普通重視工程業務市場的拓展,早期的以塑代鋅的行業發展起點,促使大量的企業圍繞著工程市場進行營銷要素的組合,這個在早期使企業的內部資源投入和行業的發展外部環境吻合,使一批企業快速的成長起來。當2000年后的房地產高速倍增后的家庭裝修市場迅速崛起,很多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基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思維慣性,導致在營銷要素的組合上面難以真正適應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在比較痛苦的搖擺環境中徘徊。實際很多高層決策者已經敏感的感受到了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但苦于營銷隊伍的思維、行動慣性、營銷的系統支持在搖旗吶喊一陣后歸于沉寂,這對企業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思維變革、制度變革、行動變革的過程,需要企業高層決策者的勇氣和外力的配合。也只有這樣才能將企業的基業長青的基礎建立在品牌這個基石上,而非將企業的命運建立在管理精英、營銷精英身上,人才是流動的也是要死的,百年的品牌基業只有在品牌的基石上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一代人做加法才能成就。今天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百年品牌無不是遵循適應市場外部環境、堅守做品牌、幾代人的努力成就今天的百年長青。
故建筑塑料管道行業的企業應充分重視品牌形象的建設,并最大可能的將品牌形象傳播的渠道也行業口碑向大眾口碑滲透,在產品品質優秀的前提下,資源強大的企業兼顧好工程領域與分銷領域共同支持品牌的建設與維護。資源不強大或者受500公里運輸半徑的因素制約的企業在渠道的選擇和市場的選擇上應有所專注。
今天的大部分管道企業普遍采取的是人海戰術,靠營銷人員的數量、業務覆蓋面來獲取業務的提升。這個是有效又直接的方式,但是我們需要思考下,營銷人員拿回來業務單子,企業獲利。一但人員變化,業務量就變化。況且按照管理的角度來看,人員的投入必然有一定的比例是浪費成本,沉沒成本如何最小化,如何做到最佳的投入產出比率,每一分成本的投入有無帶來眼前與長遠的雙重收益。投入產出比效益最大化實質上取決于品牌建設的成熟度,即業務量的增長是依賴人員的增加還是品牌的成熟度。
二、未來營銷發展趨勢
中國的未來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給中國建材行業啟動的一個新的巨大市場,在過去的十年我們建材企業戰略目標市場80%的集中在城市。未來的十年城鎮市場將會成為新的角逐戰場,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市場容量巨大,在這個領域做好的企業將會必將顛覆行業現有的格局。建筑塑料管道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惟有品牌的差異化營銷管理差異化將成為競爭的著力點。做好定位差異化、形象差異化、形象維護差異化、營銷運營差異化將會給企業帶來持續累進的動力。十年前我們在擔心國外的建材連鎖給中國建材行業帶來的沖擊而引發的渠道整合,但是從目前來看鑒于中國市場的復雜多層次性,這些國外的巨頭影響力有限,至多是給本土的建材渠道商留下了運營模式的借鑒,中國建材行業的渠道市場將是長期處于分散性和微細整合狀態。當然今天的建材企業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即電子商務渠道的巨大沖擊,2012年光淘寶系已經超萬億,建材行業中的易儲運、安裝售后的產品在電子商務渠道上發展迅速。但是我們建筑塑料管道的產品體量大,不易儲運、需要專業安裝售后將不會受到電子商務渠道的直接沖擊。恰恰相反給我們建筑塑料管道企業帶來了兩個新機遇,以筆者的分析:1、若按電子商務渠道發展順利,傳統的建材市場將會在未來逐步形成不易儲運的建材產品實體銷售+易儲運的建材產品實體體驗的業態模式。品牌形象好渠道建設完善的建筑塑料管道企業可轉型為水電一體化的實體,自售建筑塑料管道+適合電商渠道銷售的建材產品出樣展示新的業務盈利模式。2、建筑塑料管道企業的渠道商利用電商平臺促進本地區的業務發展,可線上交易,線下提供物流和售后支持。
市場的變化和渠道的變革必然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每次變革都隱含的先機,唯有把握住機遇的企業才能發展壯大,今天的建筑塑料管道行業格局必然將在十年內會被捕捉到機遇的企業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