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信息化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經濟學分析與驗證

武星 張同斌 李耀偉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上市公司數據研究信息化對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首先從經濟學視角說明信息化的實施能夠導致高邊際收益與差異化,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原理,然后建立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對企業的競爭力做出定量判斷,最后選取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研究。

關鍵詞:信息化 企業競爭力 邊際收益 邊際成本

眾所周知,信息化的實施會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實并非如此,由于信息化建設和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如認識程度不夠、信息孤島、資源閑置等問題,信息化實施成功的比例并不高,這減弱了企業對實施信息化的信心。而就信息化本身而言,其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探討信息化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信息化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關于企業競爭力的來源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企業的高產品價值,即低邊際成本、高邊際收益;二是差異化。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一)企業競爭力的來源之一—高產品價值

根據微觀經濟學理論,企業根據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確定產品價格和產量(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企業在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處(圖中的P1、P2點處)確定產品價格與產量。企業具有更高邊際收益與更低邊際成本(P2點),相對于具有較低邊際收益與較高邊際成本而言(P1點),可以更低價格銷售更多產量的產品,獲得更高的收入,獲取更大的利潤。

而信息化就是提高邊際收益與降低邊際成本的重要方式。信息化導致的成本縮減體現在生產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等方面。生產成本方面: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輔助制造降低了企業新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成本;管理成本方面:庫存管理更為合理,實現了庫存的合理控制,精簡并優化了組織結構,部門間信息交流更為便利,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管理費用;交易成本方面:信息化的實施減少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環節,實施差異化的客戶關系管理,更大程度上減少了客戶管理的成本。同時,信息化的實施,使得很多新技術得以應用,企業生產出更加優質、利潤更高的產品,從而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信息化使得邊際收益提高與邊際成本降低,從而使企業獲得了更大的競爭優勢。

(二)企業競爭力的來源之二—差異化

企業競爭力的第二個重要來源是差異化,差異化可以認為是企業壟斷勢力的一個反映,企業的壟斷力越強,就越能生產出差異化的產品,就更有可能獲得高額收益。

根據微觀經濟學理論,具有一定壟斷勢力、可以生產差異化產品的企業在P1點確定的高價格和低產量處生產一種產品,而其他企業當前時期不能生產該種產品,具備壟斷勢力的企業可以獲取高額利潤(見圖2)。而經過一段時間后,當其他企業也具備生產該產品的能力后,企業回歸到完全競爭狀態,再根據P2點確定的價格與產量進行生產,而此時,前一段時間由于該企業能夠提前生產差異化的產品,已經獲取了高額利潤,可以進行新產品的開發與研制,繼續先于其他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由此可知,差異化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

企業信息化是提高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方式。制造企業利用Internet讓顧客直接參與產品設計,通過采用CAD/CAM技術和新的計算方法,顧客可以精確地定制其所需要的工具,制造商可以和顧客一起來研究產品設計、成本、交貨期等問題,能夠提供這種業務模式的制造商會贏得競爭優勢。利用信息系統,供應商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準確及時地供應各種產品,并且根據客戶的需要,制訂不同的供應方案,形成自己獨特的供應體系。由上述分析可知,信息化能夠通過提高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提升競爭力。

企業競爭力測評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選取

指標的選取應該滿足系統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可行性原則等。企業競爭力的強弱由自身的資源情況決定,同時也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對競爭力的評估就必須采取系統設計的原則。另外,指標體系的設置將盡量與現行的會計指標、業務核算指標統一,使評估指標所需要的數據易于采集,并且計算方法簡便、易于操作,同時各項指標數據都要規范化。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專家和中國經營報共同開發的企業競爭力監測項目的指標體系,其指標選取了在問卷調查中被選擇次數最多的,專家們也認同的16個指標,這16個指標中的前10個反映了企業的規模、業務增長、盈利水平、市場份額、融資能力等,這些指標是較容易獲得的。第11-13個指標反映了企業發展的潛力,第14-16個指標反映了公眾和行業對企業的評價,但是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主要采取我國通常采用的評價企業的指標體系。這個指標體系主要以 2002 年 2 月由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的《企業效績評價操作細則(修訂)》中確定的《企業效績評價指標體系》為準,并且采取基本指標,不采用修正后的指標。將償債能力中的已獲利息倍數指標(計算方法為息稅前利潤/利息支出)調整為負債權益比指標,因為年報公布的數據中沒有列出利息支出項目,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且負債權益比也能很好的反映償債能力,做此處理,其余指標不變(見表1)。

(二)權重分配

確定權重的方法主要有專家打分法、特爾菲法、AHP法等,本文采用特爾菲法和AHP法確定權重。財政部等四部委組織專家對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也設定了權重(見表2)。

數據收集與實證分析

(一)數據收集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及保證分析的前瞻性,本文選取上市公司數據。因為ERP是信息化中較為重大的投資之一,本文選取年報中公布實施ERP的公司,還要求在實施ERP前后,公司沒有影響其經濟效益的重大事件發生,比如重大的融資、合并等。王立彥等(2004)認為ERP實施效果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比較明顯,因此本文選取了中小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即在中小企業板塊中選取企業進行研究。經過對比查找,于2004年實施ERP的永新股份(002014)符合樣本公司條件,考慮到ERP建設的周期問題,文章選取對比永新股份2004年與2006年競爭力指標的變化。數據的收集與整理(見表3)。

(二)實證分析

本文采用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對2004和2006年的指標進行排序。

首先,建立原始數據表(見表4)。對數據進行歸一化,歸一化后的數據表(見表5)。最優值向量與最劣值向量分別為:

Z+=(0.7093,0.7621,0.7176,0.7564,0.7738,0.8011,0.8158,0.9998)

Z-=(0.7049,0.6474,0.6965,0.6542,0.6334,0.5986,0.5784,0.0203)

根據2004年、2006年的指標值與最優值之間的距離(Di+)、最劣值向量之間的距離(Di-),計算得到其與最優值接近程度的結果(Ci)的值,排序結果(見表6)。

由上可知,實施信息化之后企業2006年的綜合競爭力評價結果明顯好于2004年。由此也驗證了本文的假設:信息化能夠提升企業競爭力。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對信息化實施對于企業競爭力有重要影響的理論進行了驗證。如果采集更多符合要求的企業信息,計算出指標均值,并且選取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指標進行分析與檢驗,擴大取值范圍,取得更多年份的數據,則能更全面、更準確的驗證信息化實施對于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規律。

1.姜繼忱.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6)

2.朱幼平.論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情報理論與實踐,1996(5)

3.謝康,陳禹,烏家培.企業信息化的競爭優勢[J].經濟研究,1999(9)

4.王立彥,張繼東.ERP系統實施與公司業績增長之關系—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5.汪淼軍,張維迎,周黎安.信息化、組織行為與組織績效:基于浙江企業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7(4)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