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加工貿易梯度轉移與中西部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的思考
鮑曉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加工貿易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追述我國對外經貿的發展歷程,并結合區域經濟學中的“梯度推移理論”,可以推斷出加工貿易在我國的發展之路:由東部沿海開放地區轉移到中西部較落后地區,最后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但是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僅靠梯度轉移來實現。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難度較大。所以中西部地區還應積極創造自己優勢的產業集群,才有可能實現與東部地區經濟均衡的發展。 關鍵詞:加工貿易 梯度轉移 產業集群 加工貿易是我國外貿出口的主要方式,占出口總額的55%左右,對我國出口的高速增長具有重要貢獻。目前,我國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東部10省市占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97.8%,中西部22個省市占2.2%,其中中部6省只占0.6%。可見,我國加工貿易在總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是國民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梯度轉移理論:東南沿海加工制造業產業轉移的理論基礎 梯度轉移理論是東南沿海加工制造業轉移的理論基礎。通過國內外經濟學者關于區域梯度理論的論述,我們可以將該理論的核心論點歸結如下: 經濟和技術發展的區域梯度是客觀存在的,是產品生命周期的空間表現形式,產業的發展有個過程(即創新—擴展—成熟—衰老),而處在創新階段的產業一般出現在高梯度發達區域,當產業衰老時,一般都會存在向低梯度區域轉移的趨勢;梯度理論強調客觀上存在經濟和技術發展的區域梯度差異,而產業和技術由高梯度向低梯度的擴散和轉移趨勢也是客觀存在的;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首先要適應這一區域所能提供的經濟條件諸如人力、資源、技術、資金等,同時應該符合區域利益最大化原則。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于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于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區域。反之若處于衰退階段,則應該將其劃分到經濟發展的低梯度區域。該理論還認為,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一方面在局部范圍創新活動的擴散由創新活動的發源地向與之有著密切聯系的鄰近城市推移,另一方面在大的范圍內,創新活動由發源地按照城市系統的等級順序漸進的向廣大區域轉移。 梯度轉移理論在中國表述為:把全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看成不同的梯度區,即東部地區處于第一階梯,中部處于第二階梯,西部地區處在第三階梯。根據梯度轉移理論,東部地區的產業尤其是傳統產業會逐步向中西部轉移。具體來說,在市場力量作用下,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將會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產生一系列直接的經濟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對西部落后地區有利的擴散效應和不利的極化效應。如東部發達地區存在的高工資、高利潤、高效率及完善的生產和投資環境,一方面不斷吸引落后地區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從而使得這些地區經濟受到制約,兩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日益擴大。另一方面,東部發達地區向周邊地區的購買力或投資增加,以及周邊地區向發達地區的移民,提高了西部落后地區的邊際勞動生產率和人均消費水平。短期來說,東部的極化效應會大于擴散效應。但從長期來看,由于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東部發達地區會產生“聚集不經濟”,從而促使產業向四周擴散,因而地域上的擴散效應將會超過極化效應,以縮小東西兩地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 由此可見,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后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梯度轉移是當今世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普遍采用的發展方式。我國東南沿海和其它地區資源稟賦和經濟基礎有較大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加工制造業的轉移必須選擇梯度轉移的路徑,即通過東南沿海向較低梯度區擴散資源和產業。 東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條件 (一)加工貿易的外向型特點決定了地理位置至關重要 加工貿易基地必須盡可能地貼近國際市場,以降低生產、運輸成本,縮短交貨時間,提高運營效率。東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除了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最重要的就是直面國際市場的優越地理位置。除此之外的地區,雖然這些年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有了很大進展,尤其是交通條件大大改善,運輸距離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礙,但時間和成本因素方面仍不能令人滿意。 (二)加工貿易發展要求便于資源聚集 加工貿易是國際分工的一種形式,加工貿易在我國的迅速發展體現了國際產業的轉移,其中的內在動力則是對于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的需求。所以,能否提供加工貿易所需的必要生產要素就成為加工貿易發展的基本前提。東南沿海地區在特殊政策優惠、區位優勢和本身資源稟賦基礎上,又能吸納國內其他地區的資源,如勞動力、資金,形成了適宜的要素條件和投資生產氛圍,因而集聚了大量加工貿易項目的進入。而其他地區在開發本地資源和聚集外部資源方面,還不能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提并論,如對外地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就很弱,導致當地勞動力成本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并沒有多大優勢,并且同樣存在招工難的問題。 (三)有必要的產業配套能力 加工貿易發展到今天,水平已與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絕大多數項目已難以獨立存在,必須有本地產業和相關上下游項目的支撐。如珠三角地區的深圳、東莞、惠州等地已經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密集區,加工貿易業務相互配套,加工層次多,加工程度深,加工鏈條長,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品、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群為主的加工貿易。多數企業的零部件均能在本地完成配套,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而東南沿海地區之外的其他地區,配套產業基礎差,大規模的加工貿易轉移難以形成,只能形成一些特定的、相對可以獨立發展的產業群。 (四)加工貿易集聚形成的環境氛圍 與產業集聚一樣,加工貿易企業的集聚,也可以導致所有企業生存環境的改變,對每個個體企業產生積極效應。如海關監管、商檢、外匯管理等方面的便利化和服務水平的提高。而加工貿易項目越少,加工貿易企業在這些方面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產業集群:實現中西部區域經濟跨越發展的現實選擇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齊頭并進的今天,產業集群在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中,無論是高科技產業集群,還是傳統產業集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高科技產業群:如美國硅谷的信息產業、波士頓128公路、法國的索菲亞等。傳統產業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格納地區、加州的葡萄酒釀造業、浙江嵊州的領帶、諸暨市大唐鎮的襪業、海寧的皮裝、柳市的低壓電器等。一般資本與技術結合型的產業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國南部的巴登—符騰堡等。以下原因可以解釋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 (一)產業集群能夠提高集群內企業的生產率 由于地理上的相互鄰近,集群內易形成專業化人才市場;企業間容易建立起協調與信息共享機制;相關市場、技術、競爭的信息能在集群內迅速傳播。這樣,集群內的企業能夠享有諸多益處:如降低企業與雇員之間的相對搜尋、談判與履行成本,機會主義行為大為減少。同時,集群內的企業通過共享政府及公共機構提供的專業基礎設施或教育研究項目,可以實現生產率的提高。 (二)產業集群能夠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
產業集群具有技術創新的制度優勢。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床。哈佛大學教授波特認為,產業集群獲得競爭優勢的來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二是強烈的技術吸納能力;三是健全的服務體系。隨著集群區域的發展、壯大,除了生產企業集聚外,還匯聚了大量的服務企業以及提供研究和技術性支持的機構。這些機構對加強技術的研發、交流和擴散,對區域內企業技術進步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產業集群能夠降低集群內企業的生產成本 企業能夠在集群中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原材料、資本、技能和勞動力,老企業能夠從集群內的其他企業了解自己在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它們都從集群內獲得更多參與競爭與合作的機會。 (四)產業集群強調發揮區域各種資源要素的整合能力 即追求適合于區域具體特征的區域發展道路,如具有人才優勢的區域突出發展信息產業,而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發展旅游產業,城郊地區可以發展花卉業等。 (五)產業集群強調區域發展要素中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 投入要素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而且強調企業家資源的培育及其在發展中擔當的作用,還有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對產業發展的協同效應。除了積極尋求外來資本、技術、管理經驗等要素的作用外,更強調區域自身發展能力的培育,使區域成為有很強“學習能力”的學習型區域,不斷整合自身資源與外界經營環境相適應,使區域具有動態的競爭優勢。正因為產業集群強調區域內全要素的投入,最終出口產品在區域內具有巨大乘數效應,而且區域內收入分配相對平均,區內基尼系數差異較小,有利于區域的持續發展。 結論 本文分析了東南沿海加工制造業產業轉移的理論基礎,即梯度轉移理論,這是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一種發展方式。接下來,分析了東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條件,具體包括:加工貿易的外向型特點決定了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加工貿易發展要求便于資源聚集;有必要的產業配套能力;加工貿易集聚形成的環境氛圍。最后指出,產業集群是實現中西部區域經濟跨越發展的現實選擇,并闡述了產業競爭優勢形成的原因,即:能夠提高集群內企業的生產率;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降低集群內企業的生產成本;強調發揮區域各種資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強調區域發展要素中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 總之,產業集群可以依靠由集聚、競爭、合作、創新等內生因素來形成其獨特優勢,而不一定需要依靠傳統的自然稟賦等外生因素。因此,中西部地區必須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條件逐步形成能夠體現和發揮自己優勢的產業集群,而不要把希望過多地寄托在東南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上。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區域經濟的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