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競爭戰略的變化
佚名
摘 要全球化已成為世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并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全球范圍內競爭的程度也在不斷加劇,企業競爭戰略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即從比較優勢到規制競爭,從對抗性競爭到合作性競爭。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比較優勢 規制競爭 對抗性競爭 合作性競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范圍的、文化、經濟環境因素有了巨大的變化,引起了全球范圍內競爭程度的加劇,企業競爭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競爭的主體由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轉向跨國企業、企業集團之間的競爭。競爭的性質、范圍由有形的競爭轉向無形的競爭,競爭的方式由單一價格競爭轉向全方位競爭,人才競爭、營銷方面的整合競爭是顯著的特點。本文將主要介紹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競爭戰略的兩大顯著變化, 從比較優勢到規制競爭及從對抗性競爭到合作性競爭。
1 從比較優勢到規制競爭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大量利用產業組織和博奕論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現象,用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性、效應、開發的競爭以及技術的波及效應等概念和思想來構筑新的貿易理論模型,加深了對國際貿易格局變化的理解,使國際貿易理論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是比較成本學,它論證了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于絕對成本差異,只要各國之間產品的生產成本存在著相對差異,就會出現產品價格上的相對差異,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產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比較成本差異的存在,是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比較優勢這一概念,實際上是機會成本概念在國際貿易領域的。
比較成本學反映了經濟學的邏輯,它論證的核心問題是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如何充分發揮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以實現稀缺資源在國際范圍內的最優配置。
20世紀80年代西方開始興起新國際貿易理論,它與傳統貿易理論的最顯著的差別在于,它試圖論證在存在規模經濟和市場不完備的條件下,政府干預是合乎情理的。新國際貿易理論以國際市場的不完備和策略行為的問題為研究重點,并得出結論:企業和政府可以在當今不完備的世界市場內通過自覺的策略行為來一國的貿易差額和福利。
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較優勢可以通過后天的專業化學習獲得或者通過投資創新與經驗積累人為創造出來,強調的是規模收益、不完全競爭、知識創新與經驗積累。研究中發現,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導致規模收益遞增,從而產生內生比較優勢。產業組織理論和博弈論為新國際貿易理論提供了工具,可以用來解釋國際貿易中難以解釋的異常現象。產業組織理論對于規模經濟性、學習效應等問題的分析,對于解釋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行為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寡頭競爭模型尤為重要。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貿易的最新是把技術進步、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和經濟增長等問題結合起來研究,從動態上分析國際貿易格局變動的原因和結果。開展國際貿易的目的,不僅僅局限于“互通有無”,亦不僅僅著眼于通過交換獲取靜態貿易利益,而更重要的是,通過貿易的發展促進信息、物質、思想的交流,激發本國的創新機制,從而帶動經濟發展。
為了全面理解國際競爭的特性,國際生產力方向及國際貿易的起因和格局等問題,我們必須還要研究有關全球產業結構、政府干預的水平和形式、主要跨國公司的特性及慣性等問題。在現實經濟中,人們觀察到,發展家的比較優勢難以實現或者需要借助外資才能實現。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市場價格機制不健全和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但更重要的是企業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即沒有建立企業制度。
在存在廣泛政府干預的寡頭競爭性產業,國際貿易和競爭將變成一場商界與政府策略關系的角逐。國際競爭則變為“規制競爭”。因此,無論是政府本身或者是產業本身都不能通過其中的一方面對出口和投資的格局作出解釋。規制競爭事實上就是對規則、標準制定權的競爭。
全球經濟的游戲規則仍然以發達國家的利益為核心,許多制度安排未將發展中國家考慮進去。如20世紀80年代末關于國際流動資本風險監管的新制度只安排到十國集團。從根本上說,這是由各國的力量對比所決定的。在現實世界中,發達國家擁有明顯優勢。發達國家內部的基本格局是美、日、歐三強鼎立,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及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較為接近,具備了進行對稱協調的可能性;加之國際間的商品、資金、技術、勞務等要素的流動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更增加了它們進行對等協調的必要性。這樣,在世界范圍內,國際規則的形成過程變成了發達國家集團與發展中國家的相互博弈過程。發達國家通過七國首腦會議或歐盟這樣的組織在其內部形成共同的規則,并憑借實力優勢將它們共同的內部規則延伸為世界通行的規則,主導著國際制度。
因為全球化是收益和成本并存的,能否趨利避害就取決于制度安排。發達國家經過數百年的,擁有較為成熟的經濟制度、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也有著完備的宏觀調控體系。對發達國家來說,在國內,它們有相對成熟而又穩定的制度;在國際上,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它們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這實際上可以帶來兩方面好處:其一,因為國內外制度、規則的和諧與統一,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無需承擔過多的制度變遷成本,即可以在現時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現實收益;其二,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將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和成本轉變成其他國家的制度變遷風險和成本,或者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制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
為了在未來作出正確的戰略選擇,成功的和政府必須正確定位自己,以確認自己處于何種形式的競爭,并且還要把握有關競爭變化的進程。可以說,最為成功的企業和政府最終將屬于那些能夠迅速適應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環境變化的企業和政府,同樣,最為成功的企業和政府最終還將屬于那些克服慣性而致力于改變規則甚至改變其所參與競爭的全球產業結構的企業和政府。
2 從對抗性競爭到合作性競爭
2.1 合作是克服市場進入壁壘的有效途徑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摩托羅拉開始進入日本的移動電話市場時,由于日本市場存在大量正式、非正式的貿易壁壘,使得摩托羅拉公司舉步維艱。到1987年,它與東芝結盟制造微處理器,并由東芝提供市場營銷幫助,此舉大大提高了摩托羅拉與日本政府談判的地位,最終獲準進入日本的移動通信市場,成功地克服了日本市場的進入壁壘。1984年,美國的長途電話業解除管制后,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獲得了產品經營的自由,進入了個人電腦市場。IBM采取的反擊措施是與AT&T在長途電話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MIC結成聯盟,并收購了MIC20%的股份,通過MIC在長途電話行業的低價戰略來鉗制AT&T。與此類似,日本的幾家規模較小汽車公司,馬自達、鈴木和五十鈴在進入美國市場時都采取了與美國汽車企業聯營的辦法,來克服進入壁壘。
2.2 合作可以分擔巨額的產品開發費用和固定資產投資
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全球性行業的技術和資金密集性質要求新產品開發要有巨額的產品開發費用,單個企業往往難以負擔如此巨大的成本。據估計,開發一架新型民用客機的科研和設計費用約為10億美元;微處理器生產廠的投資通常也要超過 10億美元。任何一個企業在這樣的行業里單槍匹馬地發展,所冒的風險實在太大。摩托羅拉與日本東芝結盟的動機之一便是分擔建立微處理器制造廠的高額固定成本開支。
2.3 合作可以實現優勢要素的互補,保持和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
資源在每個企業之間的分布是絕不均衡的,因此,通過建立合作,走聯合發展之路,企業圍繞共同目標,加強內部合作,合理使用資源,發揮各自的優勢,彌補各自的劣勢,可以產生1+1>2的積累效果。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法國湯普遜公司與日本JVC合作生產、銷售錄像機。雙方按照協議規定相互交換自己的特長:JVC向湯普遜提供產品技術和制造工藝,而湯普遜向JVC提供其在歐洲市場上的成功營銷經驗。這是一種機會均等、互惠互利的合作。另一個例子是AT&T與日本電氣公司(NEC)在1990年達成的相互交換技術的協議:AT&T向NEC提供機輔助設計技術,而NEC則向AT&T提供計算機芯片技術。大多數成功的合作都是為了實現雙方優勢要素的互補而簽訂的平等互利的協議。
2.4 合作有助于企業建立行業規則和技術標準
在一些行業中,本企業的技術標準能否成為行業標準,對企業的競爭成敗起著關鍵性作用。例如,飛利浦與松下結盟,共同制造和銷售飛利浦的數字式高密磁盒,在松下幫助下,使它們開發的系統成為新的行業技術標準。與此同時,索尼公司也正在開發高密磁盒技術,并努力使其成為新的行業標準。而這兩種技術相互替代,最終只能有一種得以普及成為全行業的技術標準,另一種必然要被逐出市場,約10億美元的巨額投資也就化為烏有。因此,飛利浦與松下合作的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大大增強了企業在這場激烈競爭中的地位。
2.5 合作能夠創造良好的機會和氛圍
從組織學習的角度觀察,一個公司要保持戰略領先,必須有不斷學習的能力與機會。在創造學習機會方面,合作或聯盟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創造了一個分享知識的環境,使公司容易接受新的理念、新的運營模式、新的技術并能在內部進行順利轉換。
2.6 合作可以避免無謂競爭
傳統的競爭方式是不惜一切代價,惡意競爭,都想讓競爭對手失敗。聯合生產經營,有利從“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的狹小圈子中跳出來,踏上從“雙輸”到“雙嬴”良性發展的道路。由于合作雙方都有一個共同的利益目標和基礎,能相互聯手,減少惡性競爭,創造一個合作共事、聯合發展的良好氛圍。
總的說來,全球市場競爭的新形勢要求企業改變傳統的競爭觀念,調整舊的即從單個企業的抗衡、低級的競爭形式。要樹立新的競爭觀念,調整舊的競爭戰略,制定新的競爭戰略,建立國內及國際戰略聯盟以獲取資源、技術、技藝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同承擔經營與投資風險,避免過度競爭,加強企業競爭力。
1 楊雪冬. 全球化: 西方前沿[M]. 北京:文獻出版社, 2002
2 呂薇. 產業重組與競爭[M]. 北京:發展出版社, 2002
3葉克林.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的發展與創新 ———綜述80年代以來的三大主要理論流派[J]. 企業管理, 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