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東部產業轉移背景下湖北省農業發展戰略初探
姜霞
4、農產品基地建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帶逐步形成 承接產業轉移以來,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體系建設。按照“種植業抓板塊,畜牧業建小區,水產業抓片帶”的思路,通過進一步整合、提高,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板塊基地。截至2008年底,建成特色種植業板塊3000萬畝,建畜禽養殖小區1200個,建水產片帶500萬畝。初步建起了江漢平原的糧棉油和生豬、水產基地,鄂北崗地的糧油基地,鄂西的魔芋、茶柑基地,鄂東的楠竹和桑蠶基地。已經初步形成了食品飼料加工、肉類加工、特種種植等農產品加工體系,先后形成了兩江流域雙低油菜、江漢平原優質稻米、武漢周邊及滬蓉和京珠沿線商品蔬菜、江漢平原為主的淡水產品養殖及優質三元豬養殖等六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見表3),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湖北省農業的良性發展。 5、農業內涵不斷拓展,多功能農業產業體系初顯端倪 承接產業轉移以來,湖北省先后開發新增了生態農業、生物能源、網上農業、數字化農業、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等產業,多功能農業產業體系初顯端倪,其中有些產業已有相當的基礎,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例如武漢市近年來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在城區周邊共建立989處以休閑觀光為主的農家樂,每年接待游客800多萬人次,創收近13億元,帶動了1.56萬人就業,極大地推動了武漢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背景下湖北省農業發展的戰略對策 1、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構建高效農業經濟體系 首先,不斷調整和優化湖北省三次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積極推動鄉鎮企業的發展。其次,加快調整湖北省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畜、禽、水產養殖產業。要把傳統優勢和國際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適當增加畜牧水產品種的生產,推動畜、禽、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壯大,改變湖北省糧食主產區長期以來主要提供初級產品、比較效益低的狀況。再次,大力發展農業加工業,拉長農業產業鏈。在抓好一般性初加工、單層加工的同時,通過引進高新加工技術和國內外先進裝備,重點開發一批精深加工產品,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加強省級乃至國內外的廣泛聯系,大力發展有優勢的農產品資源,提高精加工水平,挖掘地方農產品傳統加工技術,形成高效、優質、特色農產品加工體系。同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進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2、繼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 首先,發展優勢農產品,壯大區域性支柱產業。應該堅持“市場導向、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規模推進”的原則,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優質水稻、“雙低”油菜、無公害蔬菜、優質三元豬、優質水產品、速生豐產林、柑桔、優質棉和優質專用小麥等9大優勢產業和家禽、食用菌、蜂產品、魔芋、茶葉、煙葉、中藥材、牛奶、板栗、蠶繭等10大特色產品,制定實施農產品優勢產業規劃,推動優勢產品向最適宜區域集中,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格局。其次,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著力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大型骨干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參與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園建設,使企業成為農業先進科技的開發中心和推廣基地,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就湖北省來說,應重點發展最具優勢和潛力的糧食深加工、“雙低”油菜規模化加工、畜禽產品精深加工、淡水產品深加工、牛奶乳制品和果蔬飲品加工、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林紙和森工生產加工等八大生產加工板塊上,扶持其做大做強。再次,加強農產品基地與龍頭企業的對接,當務之急是搞好板塊基地與龍頭企業的配套建設,突出板塊扶龍頭,突出龍頭建板塊,真正做到大板塊、大龍頭、大品牌相配套,一、二、三產業綜合開發。 3、不斷加大農業科技創新 要以提高農業科研開發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能力、農民應用科技能力為重點,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一要注重農業產業的技術創新。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不斷開發新產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和綠色資源打造精品名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同時積極運用農業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二要發揮湖北省自身優勢,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加強同外界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注重國際先進技術的引進和轉化。要加強與農技推廣服務部門的合作,使其成為農業科技入戶和培訓農民的有效載體。三要加大農民的技術培訓。注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充分發揮農廣校、農函大、成人學校、文化技校等教育網絡的作用,加速農業科技人員的培養和知識更新,重點加強特色農業生產、加工、運銷、儲藏保鮮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 4、完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推動力度 一要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加大企業、銀行、政府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充分發揮銀行主渠道作用,重點扶持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時適當扶持正在成長上升、能帶動農民致富、較小規模的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二要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農業投入,提高國家信貸計劃中農業貸款的比例,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增加財政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尤其是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和有一定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三要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培育農產品流通企業,鼓勵商貿涉農企業發展“超對超”、“農人超”連鎖配送,不斷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綠色通道”,確保貨暢其流,逐步形成一個以批發市場為中心、城鄉集貿市場為基礎、連鎖超市、直銷配送、信息網絡平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為一體、城鄉通開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構建大生產、大流通的發展格局。 5、加大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和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 首先,湖北省要緊緊抓住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實施的大好機遇,按照“政府主導、財政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各項服務功能,不斷提高產業承載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加大投資引導力度,使招商引資項目、企業新建或重建項目盡可能向園區集中,實行集群發展,實現產業和區域的規模效應。再次,要加大對農產品工業園區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知識產權運用以及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創新和再創新能力。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和中試基地,從而為農業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搭建高效的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 涂瑋:論農業在中部崛起中的戰略地位——以湖北省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0(11). [2] 余勝偉:湖北省農業產業化形勢發展報告[EB/OL].湖北省農業產業化信息網,http://www.hbagri.gov.cn/cyh/tabid/204/InfoID/22791/frtid/183/Default.aspx. [3] 肖明軍:實施新時期湖北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的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7(2). [4] 胡樹華、侯仁勇等:區域戰略與中部發展[M].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