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金融危機與發展中國家金融業的風險控制
葛莉莎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 虛擬經濟 發展中國 家風險控制
論文摘要:金融業重振,是“后危機時代”的核心環節。此次金融危機引發我們最大的深思,便是怎樣平衡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風險控制難以滲透其中。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來說,往往是被動的風險承擔者。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風險分散機制不對稱,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不對等,發展中國家不但難以獲得收益,反而要承受其成本。
上世紀冷戰結束后,發達國家金融管制的放松、海外投資的擴張和金融工具的飛速更新,加快了金融全球化的進程。“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虛擬經濟在全球獲得了無可比擬的高回報,資源大規模地一邊倒地從實體經濟抽出流入股市、債市、房市,推高世界資產價格,而虛高且不斷增高的資產價格更進一步虹吸著全世界的資源,向虛擬經濟部門集中”加之混業經營的多元化模式,極大的催生了虛擬經濟的膨脹,金融創新過度,金融機構杠桿率過高,加上金融市場作用擴大,產生了系統性風險,導致全球經濟危機。
一、新型金融危機的發生模式
“美國擴張性貨幣政策會促使美國之外國家的經濟繁榮,其傳導機制主要是世界低利率渠道而不是貿易渠道。低利率會導致企業融資成本降低,投資和消費增加,從而使產品市場流動性充足,同時也推高了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指數,與此相關的證券化產品也大量充斥于美國國內和其他國家,進而使投資者的虛擬財富增加,但這種虛擬資產不是以生產和投資者均衡消費為基礎的,而是資產市場流動性膨脹的結果。”另外,當今世界處于不對稱狀態,主要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對稱,發達國家總會轉嫁經濟風險,因而發展中國家總處于不利地位。再加上金融工具的復雜性以及全球資本市場的連動性,使得原本只存在于某一經濟利益體系的金融危機蔓延至全球。
“特里芬悖論”認為對美元的信任直接關系到布雷頓森林體系,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構架使這一信任難以長期維持。“新特里芬悖論”則認識到發展中國家的儲備主要來自美國的赤字。美元本位制的現狀,使得美元負債向其貿易伙伴輸入,而中國是其現在主要的貿易伙伴。因此其又不得不以美元外匯儲備來改善國際收支。這樣的惡性循環會加重美元的貶值預期,使得發展中國家卷入其中。因此,“此次危機不同于以往的金融危機,它是‘全球新型金融危機’,是在非對稱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次貸危機和以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縮水為特征的金融危機的混合體。”
二、發展中國家應對“后危機時代”的窘境
金融危機來臨后,美國率先推出了應對其的重振措施,最主要的是在金融監管的改革上。由此看出,金融監管仍不失為控制危機的第一選擇。發達國家面對已經步入軌道的金融業發展,其首要任務是保證它的安全。這與首要追求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不一。以中國來說,中國正處于建設金融體系的奮斗時期,秉承著效率優先的準則。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不得不參與國際經濟體系的每一次變革。“在中國近30年的發展過程中,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5%,信貸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資金帶動大增長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基本模式。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受刺激經濟的政策和“保八”的影響,2009年中國信貸總量陡增了9.59萬億元,貸款增速約為32%,創10年來的新高。”然而信貸激增會導致經濟過熱,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因此,如何在效率與風險控制間找到平衡,是關鍵問題。 三、發展中國家的應對措施建議
效率與風險控制的平衡,就是要為金融發展鋪出一條軌道來。既然瘋狂的虛擬經濟如脫韁之野馬,那么我們應該預先為其設定好馬鞍,并對其全程監控。由此看來,制度設計和監管尤為重要。
VaR方法是目前金融風險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使用數學工具計算金融市場的風險,廣泛應用與銀行金融領域。某種資產或投資組合的VaR是這樣定義的:在一段時間內,該項資產的價值損失(可以是絕對值,也可以是相對值)不超過VaR的概率必須等于預先確定的值(即統計學上的置信度)。用公式表示為:P(X另外,從此次危機的后果看,有一些金融領域的機構仍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例如匯豐銀行。深層分析下來,主要歸因于其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以及內生的風險控制機制。客戶始終是銀行發展的核心,其可以發散出橫向的全球化及縱向的多元化的業務。大多發展中國家都是國家主導型的金融,其資本難以回歸到個人領域。因此,銀行內部也應與時俱進,開拓新興業務,分散風險。
最后,要審慎對待金融創新。因為過度的金融創新,給金融管制制度的更新造成負擔,從而導致監管失靈,加大金融風險。“金融創新出現后,有著嚴格假設條件和復雜理論結構的數理模型成為度量金融風險的主要工具,金融投資開始過度依賴數量化模型……也就是說,如果過度崇拜數理模型,以若干參數來完全描述市場風險的變化,替代理性的市場投資決策,必將導致危機的發生。”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要盡量削弱金融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包括國內的和國際的。這樣才不會出現金融工具濫用所導致的運作失控。總之要創新與安全并重。
美國金融監管的改革方式必將對其后的國家改革帶來影響,它促使了新的監管時代的到來。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體系不完善時,對其仍有借鑒意義。“我國金融行業混業經營趨勢明顯,金融控股集團已初具規模,再加上金融市場的份額集中度偏高,加強對金融混業經營監管勢在必行。
[1]黃衛平,胡玫.美國次貸危機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