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金融危機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前途及命運
曹亞雄,劉軍
摘要:通過理論論證和實證材料分析,考察了金融危機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及金融危機給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造成的影響,認為:金融危機給資本主義以很大打擊,但并未導致其崩潰;資本主義進入金融資本主義階段,仍具有生命力;金融危機源于資本主義制度,并成為其危機的常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克服金融危機的沖擊,并在危機中獲得認同和發展;但是,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條件并不充分;中國社會主義成功地抵抗住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但中國模式還不成熟,因此,取得普遍意義和優勢地位還有待時日。 關鍵詞:金融危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前途;命運
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帶來巨大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降低,社會財富市值大幅度縮水,工資福利下降,失業和貧困人口增加,市場和消費低迷。在危機的影響下,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出現更迭,政局動蕩不安,社會失望和悲觀情緒蔓延。可以說這次危機不僅僅是一次經濟上的危機,不僅僅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危機,而是包括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在內的全面的世界性的危機。這次危機到底到什么時候能走出低谷,現在還無法預料;對其造成的社會影響進行客觀而中肯的評價,也還為時尚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次危機的嚴重程度和影響要遠遠大于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鑒于這次金融危機對社會產生的全方位的巨大影響,人們自然要重新審視和思考未來社會發展的前途、發展方向及發展程度。本文擬從金融危機起源和本質的角度探索它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的關系,以期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前景進行一定的預測和展望。 一、金融危機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崩潰 (一)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 這次經濟危機盡管席卷全球,但是那些熱衷于實施新自由主義政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受到侵害最早,程度最深,金融領域和虛擬資本領域的損失要遠遠大于實體經濟領域。據統計,危機發生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出現大幅度衰退,其程度堪與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相比。大量企業和金融機構倒閉,工人失業,在職工人工資和福利下降。從目前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GDP 已經連續四個季度大幅度下降, 10月份的失業率達到10%,超過26年來的最高點[1]。日本去年全年GDP下降0.7%,為1999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出現35年以來最大的季度降幅[2]。歐元區國家2008年的經濟增長率是1.2%,2009年將只有0.1%。歐洲聯盟27個成員國2008年的經濟增長率是1.4%,2009年只有0.2%。其中,德國經濟已經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去年第四季度降幅高達到2%[3]。英國經濟面臨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困境,第三季度降至負0.6%,創1990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大跌幅,英國失業總人數攀升到186萬,失業率達6%,為1999年年中以來的最高水平[4]。經濟危機使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財政赤字劇增,冰島政府資不抵債,陷入破產的境地。據美國彼特?皮特森基金會總裁兼CEO大衛?沃爾克的估計,美國把2007年所有顯性和隱性債務加在一起,總額高達53萬億美元,相當于世界年GDP的總和[5]。據預測,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只有2.2%,發達國家將遭遇自1945年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跌幅達-0.3%[3]。而且金融危機已嚴重損害了實體經濟,突出表現在消費和投資減少,房地產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惡化。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輪經濟下滑比原先預期的更加嚴重,而且將持續更長的時間。這次危機大大減弱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也使得其國內矛盾更加尖銳,社會動蕩不安,政府威信和合法性基礎遭到質疑,資本主義遭受到二戰以來最大程度的全面性危機。 (二)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矛盾 對這次嚴重的經濟危機,許多人把癥結歸因于新自由主義政策,如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認為,新自由主義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6],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金融危機使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走入了死胡同,連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也哀嘆新自由主義是不正確的。一些人則把原因歸結為道德淪喪,呼吁我們不僅需要金融教授,還需要道德教授[7]。德國前總統施密特認為,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疾病是肆無忌憚的貪婪和“市場極端主義的異端”,現在到了急需糾正金融業錯誤發展的時候了[8]。還有的人把危機歸結為“市場失靈”和經濟周期,主張通過平衡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管制的關系以及金融業與經濟整體發展的水平的關系來避免經濟周期。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認為,造成危機的原因是不負責任的放債以及信貸和資產的泡沫[8]。有些人還把金融危機歸結為不合理的全球金融體系,認為這種經濟舊秩序使得發達國家控制了經濟調節機制,使得全球經濟體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限制和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而金融危機就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必然產物。當然,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們集中在政策或體制層面,沒有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源。其實,金融危機的內在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矛盾,自由資本主義政策實施的程度及國家經濟體的結構和運行模式只不過影響了危機的深度和廣度。美國前財長拉爾森就意識到了這點,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學者大衛?科茲也指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一種特殊制度的產物[9]。 眾所周知,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利潤最大化,這種追求導致了資本主義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結合形成了金融資本,國家形態和經濟體系也發生了相應的質的變化,進入了虛擬資本主義階段。國家經濟管理的目標,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基于實體經濟的生產價值創造轉向更加虛擬化的財富凈值管理,并推動財富存量的集中和財富凈值的最大化。這已經超越傳統的GDP增長率、通貨膨脹控制和就業增長,成為美國國家經濟管理的首要目標。經濟自由化與金融創新就成為壟斷寡頭最大程度上攫取利潤的最迅速和有效的手段。因此,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金融資本主義階段。法國總統薩科奇認為,經濟危機是金融資本主義取代企業家資本主義的必然結果,它重投機輕實業,重金融資本輕生產資本,重流動資本輕固定資本,重短期利益輕長期利益,重財富標志輕財富本身。它扭曲了資本主義的正常邏輯,是一種不負責任甚至不道德的制度[8]。如果不從負債增長模式向勞動增長模式轉變,就無法平衡國家和市場的作用;如果不對金融業進行深刻的管理和調整,就無法贏回失去的信任,也就無法戰勝經濟衰退。這次金融危機,實際上暴露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一種矛盾累積,即金融資本嚴重地脫離了產業資本, 資本家試圖通過金融創新制造虛擬需求,以支撐虛假繁榮。1987年的股市崩盤,1994年拉美的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裂,都是刺激經濟的“泡沫”破滅后的必然結果。只要資本主義制度不根本改變,經濟危機就會經常性地以金融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 (三)金融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各種矛盾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社會階級關系發生變化,資本主義國家貧富差距有所擴大。一方面,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把主要資源放在拯救金融機構上,納稅人的錢被補貼給金融寡頭;另一方面,工人失業大增,收入出現大幅度下降趨勢。一些福利也被取消,這就大大加劇了本來差距就很大的社會貧富矛盾。二是經濟危機加劇了“南北”矛盾,金融危機本來是“南北”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又加劇了雙方的矛盾。尤其是美國,憑借美元的發行不斷向國外轉嫁危機,美元成為美國無償獲得國外財富和優質資產的主要手段。三是金融危機加劇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在如何維護金融和財政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大國進行了激烈的競爭,尤其是歐洲與美國,日本同美國以及歐洲與日本在很多問題上無法達成共同意見,局部戰爭和威脅在一些時候以更加激烈的形式爆發出來。總之,金融危機削弱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綜合實力,并加劇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資本主義很難恢復其過去的地位和榮光,資本主義被替代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