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歐元區經濟發展和2003年經濟前景
佚名
[摘要] 2002年,由于歐元區宏觀經濟政策缺乏靈活性以及美公司假賬丑聞、股市下跌和對伊拉克軍事威脅等不確定性因素,歐元區經濟回升步履維艱,凈出口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物價居高不下,財政狀況惡化,股市下跌,但歐元出現升值,就業改善,失業率基本穩定。2003年,歐元區經濟復蘇力度將逐步增強,有可能在2003年底達到潛在經濟增長率,歐元兌美元等主要貨幣穩中走高,內需替代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2002年,世界經濟從2001年“新經濟”泡沫破滅帶來的衰退陰霾中走了出來,出現了復蘇勢頭,但美大公司相繼爆發會計丑聞,國際金融市場跌宕起伏,拉美國家經濟和金融出現動蕩,地緣政治危機使石油價格再次上升等因素使世界經濟回升步履蹣跚,,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預計為2.6%,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如果把經濟增長率2.5%作為全球經濟是否進入衰退的門檻的化,世界經濟仍處于衰退的邊緣。三大經濟體之一的歐元區經濟處境艱難,今年的經濟增長率為0.8%,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大大低于年初普遍預計的1.4%的增長速度。明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預計為1.8%,仍低于其2-2.5%的潛在經濟增長水平。
一、 2002年歐元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1、經濟復蘇步履蹣跚
歐元區經濟在2001第四季度出現0.3%的輕微負增長后,今年一季度開始復蘇,但回升乏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率一、二季度分別為0.4%,三季度和四季度預計為0.3-0.5%;同比增長率一季度為0.3%,二季度為0.6%,三、四季度將分別為0.9-1.2%,全年經濟增長率為0.8%,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大大低于年初普遍預計的1.4%的增長速度。受信息產業過度投資和企業利潤下降的影響,到今年第二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已連續5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庫存連續6個季度下降,表明企業對未來幾個月的需求預期依然不高,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預計下降1.9%。物價上漲侵蝕了居民購買力,消費萎靡不振,一季度消費甚至出現負增長,全年消費僅增0.6%。盡管出口增長緩慢,但由于進口下降0.7%,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財政的自動穩定器作用使政府支出呈現較快增長。
各成員國經濟增長差異有所擴大,希臘、愛爾蘭等表現出色,經濟增長率達到3.5%以上,但占歐元區經濟總量約三分之一的德國和第三大經濟強國意大利處于衰退的邊緣,全年經濟僅增長0.4%,荷蘭的經濟增長率更低。
2、失業率基本穩定
近幾年來,相對于經濟的緩慢增長,歐元區就業保持了相對高的增長速度,這主要得益于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有所提高。1997年以來,歐盟先后提出了盧森堡、加迪夫和科隆三個勞動力市場改革方案,勞動合同制趨于靈活、個人收入稅降低、社會失業福利有所減少、失業培訓和中介服務強化,結構性失業率呈下降趨勢,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有所提高。預計全年歐元區的就業將增加0.4%,新增就業50萬人,失業率為8.2%,略高于去年8%的水平。在12個成員國中只有德國就業下降,而意大利、盧森堡等一些經濟增長不快的國家就業率明顯高于經濟增長率。
3、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
由于冬季寒冷導致食品價格上漲、部分國家調整稅制結構提高間接稅稅率、歐元流通和貨幣之間轉換引起價格搭便車、對付恐怖活動導致部分服務業價格持續上漲、工資上漲使單位勞動成本上升、部分國家經濟過熱等原因,歐元區的物價水平并沒有像年初預期的那樣持續走低,1月份,歐元區的協調價格指數從2001年年底的2%反彈至2.7%,此后有所回落,到6月份降至1.8%,但隨后幾個月又上升至2%以上。不包括石油和食品價格在內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前三季度一直維持在2.6%的水平上,大大高于協調價格指數的上升幅度。年中以來國際石油價格的再度上揚,會抬升下半年的物價水平,預計全年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將上升2.3%,僅比上年回落0.2百分點,仍高于歐洲中央銀行確定2%的警戒目標。
成員國的價格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德國的價格水平不斷降低,有出現通貨緊縮之嫌,全年物價上升1.4%;愛爾蘭、荷蘭、希臘的物價上升幅度將達到或超過4%,成員國價格水平差距達到3.3個百分點,是1999年歐元啟動以來最大的。
4、股市下跌、歐元走高
2002年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和實體經濟走勢背道而馳。一季度﹐歐洲股市受美國經濟強勁復蘇影響曾一度上行。進入二季度后,受美國公司假賬丑聞接連曝光、企業盈利不見起色、對伊軍事打擊和恐怖主義活動威脅等因素影響,投資者信心受到影響,歐洲股市大幅下滑,10月末比今年初下跌40%以上,跌幅超過美國。
美持續巨額貿易逆差、假帳丑聞、美歐實際利率差拉大等對美元造成巨大壓力,美元貶值的壓力向歐元集中,凸現了歐元升值。歐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后,推動了世界金融的多元化,歐元成為各國規避金融風險的重要依托,在美元、歐元、日元三大貨幣中,地位受到青睞。今年4月份以來,歐元匯率一改啟動三年來疲軟不振的形象出現了大幅度攀升,到6月底,對美元匯率達到平價水平,此后一直保持穩定,比年初1歐元兌0.88美元升值15%,比2000年10份的最低點1歐元兌0.83美元升值20%,歐元兌日元、英磅和一些亞洲貨幣也出現3-6%的不同程度的升值。
5、財政狀況惡化,部分成員國突破了《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過3%的界限。
2002年,歐元區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預計達到2.3%,比預算計劃高出0.9個百分點,其中經濟增速下降帶來的減收和財政自動穩定器作用引起的增支使財政赤字增加0.6個百分點,其他增支因素使財政赤字增加0.3個百分點。面對歐元區經濟復蘇乏力的現實,歐盟委員會不得已決定把要求成員國在2004年達到預算平衡的期限放寬到2006年。葡萄牙的財政赤字2001年就達4.1%,是第一個違反《穩定與增長公約》的國家,盡管實行了增稅措施,今年的赤字仍將達到3.4%;經濟增長緩慢和水災的影響將使德國財政赤字達到3.8%,法國、意大利的政府赤字也逼近了3%的上限。歐元區主要國家財政赤字超標以及法、意等國新上臺的政府在選舉中承諾要增加開支和減稅,在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引發一場是否修改和如何修改《穩定與增長公約》的激烈爭論。
二、2002歐元區經濟何以比預期的慢
歷史上,由于對貿易依賴程度高,歐元區的經濟周期往往滯后于美、英、加等英語國家,出口率先恢復增長并帶動內需回升是歐元區國家擺脫經濟困境、走出衰退的最重要的推動力,本輪經濟復蘇同樣靠凈出口拉動,但不同的是,凈出口增長和良好的就業形勢沒有帶動內需增長,內需和外需的聯系紐帶出現斷裂,經濟增長比預期的要慢的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
1、“新經濟”沒有改變經濟周期性規律
2001年美經濟只出現輕度衰退、一季度美國經濟強勁復蘇以及阿富汗戰爭迅速結束,再次激發了人們對“新經濟”的熱情和幻想,出現了對經濟不切實際的高預期。年初,普遍預期世界經濟將加速增長,各國和國際機構紛紛調高經濟預測速度,歐元區也不例外。但“新經濟”并沒有改變經濟規律,經濟周期依然存在。“新經濟”導致過度繁榮和過度投資以及科技股市泡沫破滅預示著世界經濟會出現超長期的蕭條。
從歷史上歐元區的經濟周期看,經濟衰退后一般需要3-4個季度調整供求不平衡,然后經濟才回到穩定增長期,本輪經濟周期的調整也不會例外,歐元區經濟增長緩慢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2、美國公司假賬丑聞、股市下跌以及對伊拉克軍事威脅等不確定性因素使人們的預期由年初的過分樂觀迅速轉向悲觀,投資和消費信心持續下降,內需不振,出口增長沒能傳導到內需增長上。
年中以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和實際經濟形勢差距呈明顯加大的趨勢,綜合反映工業、建筑業、消費信心、零售業的經濟信心指數在今年5月份達到99.8的高點后不斷下降,股市大幅下跌,居民儲蓄傾向提高,儲蓄率提高1個多百分點,導致消費不振。企業明顯傾向于規避風險和減收投資,公司債券利率大大高于政府債券利率,風險升水達到近2個百分點,企業實際融資利率比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高的多,投資和儲蓄的缺口占gdp的比重由上年0.5%上升2%左右。
3、宏觀經濟政策缺乏靈活性,中央銀行過分專注于物價穩定,對部分成員國經濟造成傷害。
財政和貨幣政策是刺激經濟增長的兩大政策工具。從財政政策看,由于《穩定與增長公約》的限制,歐元區財政狀況不好的成員國的財政政策基本失靈,主要成員國受財政赤字高企的約束,只能使財政的自動穩定器發揮有限的作用,難以采用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傳統上靠發行國債刺激總需求的簡單有效手段變得根本不可能。從貨幣政策看,今年,由于物價水平仍高于歐洲中央銀行確定2%的警戒目標,主要成員國財政赤字超過或接近3%,把維持歐元幣值穩定作為唯一貨幣政策目標的歐洲中央銀行一直維持3.25%的基準利率未變。從歐元區總體價格水平和經濟增長的角度看,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基本呈中性偏緊狀態,特別是部分低物價、低經濟增長成員國如德國、意大利等貨幣政策嚴重緊縮,按照泰勒規則,德國、意大利等國利率水平應在2%以下,而愛爾蘭、希臘等國家利率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