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營銷》連載(7):經濟波動影響全球離婚指數
李光斗
經濟危機的威力不斷加強,從掃蕩金融業開始,逐漸蔓延到實體經濟,直至進入單個家庭。
危機來了,一切能省則省,于是有人總結出十大過冬指南,第一條就是“抱團過冬,死不離婚”,畢竟兩個人總比一個人更有力量。
但世事總不如人愿,經濟危機一來,婚姻危機也隨之不可控制地產生,如美國《時代》周刊的報道:“一股強大的離婚潮即將來臨。”
這是有史可鑒的,二戰后,美國離婚率的第一次激增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正值美國1969年~1970年、1973年~1975年兩次經濟危機期間。1980年,經濟危機再次爆發,直接促使離婚率于1981年到達頂峰,其中每1000人就有5.3人離婚。隨后離婚率開始下滑,到2007年已跌至每1000人中有3.6人離婚,是1970年以來的最低值。2008年11月,金融危機再次不期而至,芝加哥大學商業經濟研究院專家勞倫特發現,美國離婚率也已經隨之出現激增之勢,如果經濟危機繼續惡化下去,離婚率很有可能會越來越夸張。而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的離婚率也比往年提高了13.52%。
究其原因,房貸危機是促使夫妻勞燕分飛的罪魁禍首。有數據顯示,房價的上漲往往伴隨著離婚率的攀升。過去人們擔心一旦離婚,彼此分到的財產會變少,便選擇了湊合過。但房價的上漲與高位運行,讓婚前10萬美元的住房投資一下漲到20萬,這一方面保證了離婚能帶來可觀的收益,且不用再為一個已經不愛的人分擔生活開銷;另一方面,高額信貸讓人們不堪重負,于是便乘信貸危機燒身之前,趕緊離婚,以避免房產被沒收。美國婚姻律師學會主席加里?尼克爾森說:“他們以前總是為誰能留下房子而斗爭,現在他們還是爭,不過是爭誰不去做那個買死牛的傻瓜。”
當然也有不少人從經濟危機中看到了離婚的另一個契機:他們認為經濟危機雖然讓自己的財產急劇減少,但此時分手的成本也會大幅縮水。于是,乘著危機鬧離婚的富豪人數不斷創下新高。08年末,美國傳媒大亨薩姆納?雷石東的發言人宣布,雷石東將與第二任妻子葆拉離婚。當初,雷石東以25億美元的代價從第一任妻子菲麗斯那里換得自由身,迎娶葆拉,這個紀錄至今未被打破。時隔5年,他與葆拉的婚姻最終以分手結局。但此次,葆拉只獲得了500萬美元的離婚補償。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經濟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婚姻的試金石,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婚姻終究會在經濟危機中坍塌。
危機除了沖擊經濟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感情摩擦,導致夫妻離婚。這也印證了“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老話:有錢的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偶爾小吵小鬧也是生活調料;但沒錢的日子,兩人不得不降低生活質量,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小事都得計較、盤算。加上生意慘淡,單位裁員,壓力的增大也增加了矛盾發生的概率,吵得多了,最后也就不歡而散了。
危機中,離了再結,結了又離,倒也能給低迷的經濟做點貢獻。但是,留在家庭成員心中的創傷仍需要和諧的家庭來撫平。其實,正如法國作家蒙田所說,生活的藝術恰恰在于善于利用逆境。
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危機中,學著去感悟古人質樸的情懷,未嘗不是一件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