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的成因、特征及效應
單寶鋒
內容摘要:由于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自發的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因此,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國際競爭力較弱國家的財富必然會被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國家再分配。
江澤民同志最近在會見出席"二十一世紀論壇"二○○○年會議的外方人士時指出:"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各國經濟未來發展依賴的外部環境。經濟全球化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嚴峻的挑戰。任何國家要取得本國經濟的更大發展,除了依靠國內資源和國內市場外,還要善于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正在越來越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海派經濟論壇組委會、本報理論部與上海銀行發展研究部日前聯合舉辦了"經濟全球化中的開放與保護"高級研討會,《論苑》專刊今日發表部分與會專家的發言摘要,與廣大讀者交流。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問題在于:經濟全球化會對各國經濟產生什么樣的沖擊?并且,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各個主權國家的政府有沒有選擇權?為了回答這樣兩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對經濟全球化的成因、特征以及效應加以分析。
經濟全球化的成因
經濟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國家經濟體制、企業趨利動機與技術進步等三個因素。下面讓我們分而論之:
1、世界各國經濟體制的趨同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體制障礙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只有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本國經濟的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封閉經濟由于缺少外部資源、信息與競爭,而呈現出經濟發展的靜止狀態。計劃經濟體制則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對稱和激勵不足問題,而導致資源配置與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傳統的封閉經濟,還是起源于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國在經濟體制上的趨同,消除了商品、生產要素、資本以及技術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流動的體制障礙,促成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微觀經濟主體的趨利動機推動了經濟活動的全球化發展眾所周知,商品與要素的價格在世界的不同地區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這種地區性差價的存在被人們稱之為"區位優勢",而區位優勢則為企業提供了進行全球性套利的空間,于是,便有了對外投資、技術轉讓,以及企業生產過程的分解與全球配置。正是企業出于套利動機的這種全球性擴張,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
3、信息技術的進步降低了遠距離控制的成本企業的活動半徑是與其所有權控制的成本負盈相關的。即:遠距離控制成本低,企業的活動半徑就大,從而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就高;反之,則相反。遠距離控制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在信息經濟時代的今天,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網絡經濟的誕生,使得這種成本大幅度下降,以致,從理論上來講,對于一家有能力進行全球擴張的企業來說,它的活動范圍可以達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經濟全球化的特征
特征產生于比較。為了準確把握經濟全球化的特征,我們就必須將其與地區經濟一體化進行比較。
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核心要素是主權國家,一體化的實現是通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談判,公平分配一體化的成本與收益來實現的。
但是,與地區經濟一體化不同,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要素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個人與企業,它是在各國經濟體制趨同與信息技術進步背景下,通過企業的跨國投資與全球性套利來實現的。因此,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一個自發的市場機制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不存在談判的機制,所以,其成本與收益的分配是由市場競爭來決定的。正如我們在國際市場經濟中看到的那樣,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財富分配必定是不均等的。1997年發生在東亞的金融風暴足以證明這一點。 經濟全球化的效應
經濟全球化的效應主要有二:其一是財富再分配的效應;其二是通貨收縮效應。
由于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自發的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因此,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國際競爭力較弱國家的財富必然會被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國家再分配。
經濟全球化的通貨收縮效應根源于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總供給的增加。例如,當中國、前蘇聯等計劃經濟體制國家通過經濟轉型而融入到世界經濟之中時,盡管世界的總需求增加了,但是世界總供給會增加得更快。這是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這些國家僅僅是在為本國居民而生產,而當它們進入國際分工體系之后,它們將為整個世界而生產,因而其供給必定會隨著生產力的解放而增加。隨著世界總供給的增加,物價就會下跌,通貨便會隨之收縮。
但是,在這里,我們有必要來區分兩種不同的通貨收縮:一種是因為供給增加而引起的通貨收縮,它是屬于那種好的通貨收縮;另一種則是因為需求下降而引起的通貨收縮,它是屬于那種不好的通貨收縮。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既有好的通貨收縮,又有壞的通貨收縮。哪種經濟體可能面臨好的通貨收縮?哪種經濟體又可能面臨壞的通貨收縮呢?這將取決于該經濟體在經濟全球化的第一種效應的作用過程中,是屬于再分配型的經濟體,還是屬于被再分配的經濟體。例如,在1997年的東亞金融風暴中,東亞國家顯然是屬于那種被再分配的經濟體,因此,它們所面臨的通貨收縮也就必定是屬于那種壞的通貨收縮。
幾點結論
分析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從經濟全球化的成因來看,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進程。所以,對于一個已經走上開放經濟道路的國家來說,它所面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問題,而是如何爭取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獲取更多的利益,降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成本支付。
2、一國要想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增加獲利、減少損失,關鍵在于提高國際競爭力。
3、在競爭力不能迅速提高的情況下,較好的控制方法是控制經濟的對外開放度。然而,選擇這樣的策略是有約束的。我們的觀點是: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是抵御經濟全球化沖擊的最有效方法。